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红 《山东教育》2011,(29):18-19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有"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此入手。一、从文本的关键词语入手涵泳探究  相似文献   

2.
3.
“涵泳”对读书来说很重要,但有不少人不明其义,把它写作“涵咏”。例如: ①二是要沉潜涵咏,重在领悟。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9期) ②“腹有诗书”之“有”是占有,必须通过诵读、默读而涵咏、浸淫其中以期  相似文献   

4.
汉语文化学告诉我们,汉语重意义、虚实、具象,汉语的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其语义语调的因素远远大于西方语言的"句法"因素.汉语由此充满着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故王力先生说,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其次,我们民族的思维重整体与过程,尚直觉,所以面对文本阅读时,注重整体与过程,反对割裂与肢解,是我们传统中深得语文三昧的阅读策略.<易·系辞>讲"言不尽意",<庄子·达生>曰"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司空图说"韵外之致",都是触及了由文本经感受和体验而达致意会神摄的感悟品格.  相似文献   

5.
诵读涵泳就是指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最具特色的读书和教育方法,历来倍受先人推崇。孔子对“诵诗”十分重视,建安曹丕、南朝刘勰、中唐韩愈,都对文章的声音节奏高度关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力倡熟读精思,将“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注重让学生品味语言,这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如果能做足语言品味,真正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那么语文课堂必定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也必定水到渠成。一、抓住感悟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对于一篇课文,总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字)、"线"(词)、"面"(句)——即关键字词、文题、文眼、警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表明作者写作意图,或表达作者情感,是破解全文的关键。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能抓住感悟点(重点字、词、句),对语言文字作切肌触肤的感受,眼前浮现的是鲜活的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与高效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时,要潜入文本,关注文本精神和文化层面;浸润于语言文字之中,凸显文本的语言韵味。  相似文献   

8.
语文的学习,实质上就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作者的生活,感悟作者从现实中概括出的生活,并能从中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书本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悟出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鲜明性。这样,语言文字不再是枯燥的内容,而是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进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处在两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自由与保守的矛盾激荡之中.这使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碰到了诸如“讲与读的关系”、“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度”、“虚心静气与气氛热烈的处理”等棘手问题,左右为难、无所适从。为此.本文对朱熹提出的“涵泳”阅读理论进行阐释.力求在阅读理论的本土性与适应性上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有味道的。语文的味道就是语言文字所展现的具体的形象、精巧的构思、深远的意境、美妙的情趣等韵味。语文的味道需要细细地品。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以下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主体,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优秀的阅读文本,每个字、词、句都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细细追索、体会。本研究阐释了"替代比较""联想引申""还原补白"等文本细读的方法,引领学生沉入文本语词深处,把握文本深层意脉,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求快、重量、轻质的问题。文章从“拓展思维空间,在‘慢’阅读中静思默想”“激活真实感悟,在‘慢’阅读中涵泳品味”“推进创意解读,在‘慢’阅读中潜心会意”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为学生创设更为广阔、自由、适切的语文阅读时空,努力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发展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真正实现深度阅读、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4.
王剑 《现代语文》2009,(10):50-50
宋朝的陆象山曾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  相似文献   

15.
涵泳在当下语文圈里几成热词,特级教师周一贯提倡在反复诵读中指导涵泳,在口语交际中诱导涵泳,以为语文教学留住了涵泳,就等于把根留住。刘剑华老师从具体课例入手,号召大家向特级教师王崧舟学习,因为王老师的课,其精髓就是文本细读和涵泳。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老师也积极认  相似文献   

16.
"涵泳"一说,最早是由朱熹提出来的。他说:"学者读书,须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曾国藩对朱熹的涵泳说颇为推崇。他说:"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灌足,则‘涵泳’二字,庶几得之于意,言之于表。"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建设性的基础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熟练掌握,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语言文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对语言文字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进行改革成为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共同认识。本文结合小学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做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8.
林振树 《考试周刊》2012,(65):27-28
作者认为语文味包括表达、艺术、沟通、体验、熏陶之五味,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表达之美、艺术之美,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获得双重建构之美;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世界,体验人类丰富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艺术地表达。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往往追求一种形而上的风格,作家、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往往寄寓深层的思想意蕴和精神上的无限内涵。因此,接受者在文学解读过程中,必须透过作品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去体会和领悟作品的深层蕴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精髓。朱熹对此有精彩的论述:“大凡事物要说得有滋味,方见有功。而今随文解义,谁人不解?须要见古人好处。如昔人赋梅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十四个字,谁人不晓得?然而前辈直恁地称叹,说他形容得好,是如何?这个便是难说,须要自得言外之意始得。……这个有两重:晓…  相似文献   

20.
唐惠忠 《中国教师》2013,(23):69-71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