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勇  郑凌 《青年记者》2022,(5):50-52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沉默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四个条件,指出舆情反转本质上是一种"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还分析了模型中的中坚分子、信息刺激和时间性三个最重要因素在舆情反转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跑跑事件"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引起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很难加以解释,反而显示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从"范跑跑事件"出发,旨在从网络特性、社会环境、中坚分子三方面出发找出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试论互联网中的"沉默的螺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又回归到了强效果论的轨迹。该理论强调了大众媒介在引导控制舆论方面的作用。但到90年代末互联网广泛运用后,这一理论引起了不少争议。有研究者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已经沉没。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4.
5.
"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多学科视角阐释个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心理过程,其落脚点在于揭示舆论的一致性趋势不可避免。互联网的发展使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面临挑战,多种变体模型和概念相继被提出,在我国互联网语境下,学界的探讨诞生了"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两个概念。"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虽基于共同的逻辑起点却各有侧重,前者重在驳斥舆论一致性不可避免的铁律,后者旨在揭示劣势意见逆转为优势意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20多年前,德国学者伊丽莎白·纽曼将社会心理学机制引入传播学研究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此后,该理论备受关注,自然也受到不同程度批评.有研究者认为"对孤立的恐惧"并不是促成个人发表意见的绝对的常量,而应该是一个受到制约的变量,即"对孤立的恐惧"并不能成为影响个人发表意见的充分且必要的原因.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高级统计中的结构方程式模型进行分析,以实证的方法检验"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加入另一个在中国影响个人意见发表的重要因素--"面子",探讨这个因素在"沉默的螺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3年7月下旬,陕西媒体报道《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后,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报纸上、网上、电视台关于陆步轩本人、关于人事制度的改革、关于"文凭与才华"的讨论火爆异常。经统计,叫得最响、最多的声音却是"才子卖肉有何不可?",与当地媒体最先意图相违背。本文运用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对此现象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雷阳 《新闻世界》2014,(9):115-117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意见,这一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出现了反沉默螺旋理论。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和分析,阐述了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网络信息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网络环境中,影响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心理因素有着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表现形式.文章在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基础上,分析网络环境中的从众行为,并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针对特定主题或特定群体的行为表现进行调查,以期把握网络行为的特点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12.
唐英 《当代传播》2003,(6):69-70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大多数人都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而造成的孤立。一个人一旦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普遍得到支持,会调整自己的看法与优势意见保持一致,这样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区隔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广告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沉默的螺旋式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在表达意见过程中,当一方意见呼声越来越大时,另一方为了避免因自己持有不同的态度和意见而被孤立而放弃原有的态度、意见而沉默起来,从而造成呼声大的一方成为主导意见.由于网络空间具有独特的传播特质,这一理论的权威性在网络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年以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阐发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早年曾从事法西斯宣传工作的历史被揭示。她的这一理论中是否存在与法西斯主义思想上的关联,成为一个有分歧的问题。作者认为,诺依曼的这一理论本身是中立的,问题在于如何合理的运用、用于何种目的。这里涉及传播伦理问题:并非有效的、成功的便是道德的。通过讨论诺依曼,目的在于提醒我们警惕法西斯主义传播观。  相似文献   

15.
2014年6月,玉林狗肉节的舆论争端达到最高峰,在这场舆论战中,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在特定条件干扰下发生了反向旋转,群体改变了已有的合意并形成新的合意,群体意见形成的狂热风暴在这次争端中表现得比沉默螺旋更为明显。本文试从道德判断、中坚分子、舆论的形成以及媒体角色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分析法和大众心理学,探究互联网时期,沉默的螺旋假说不成立的条件,并指出在新环境下,沉默螺旋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个体,集体及社会三个分析层次,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评估,并介绍了这一理论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宋夕  李超 《新闻世界》2014,(1):92-93
"沉默的螺旋"顾名思义"沉默的大多数"该理论重要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心理,它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大众可以借助自媒介在某社区、论坛、博客、微博、陌陌等个人平台上自说自话,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表达观点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网络语境的现状论证了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只是网络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压力的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相似文献   

18.
杨牛牛  潘强 《新闻世界》2014,(12):81-82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后来居上,改变了由原来传统的大众媒体所构建的媒体环境,这就给传播学的传统理论带来冲击。如今,微博在网络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成为谣言滋生蔓延的平台。本文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博时代面临的新情况,利用该理论解读微博谣言传播过程,以期对微博谣言的治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本文试图结合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从特定情境中洞中囚徒认识的转变出发,探究在认知情境发生颠覆性变化、人们已有的认知图式被打破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行为是否会加强社会中的优势声音,使与主流意见相对的少数意见更加孤立,导致沉默螺旋的扩散;并从传播学的角度解析认知图式形成的过程:个体是如何从支持主流意见到颠覆主流意见的。  相似文献   

20.
从新媒体语境下审视沉默的螺旋——以网络传播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文霞 《今传媒》2011,(4):97-98
本文从诺伊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说前提出发,探讨在网络空间中所谓的心理因子和社会因子等概念的表现形式,结合个案呈现"沉默的螺旋"的继承与创新,得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中仍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