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亡话语是人们体验流亡生活的文化表现,因此,在这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上,可以分析出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结构:同时.流亡话语虽然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有其普遍性,但在文化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它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由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入手,探索抗战时期中国文人独特的流亡体验.  相似文献   

2.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遥远的原始社会到现在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思想感情,到了20世纪中旬才被共同认定它的特殊功能。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与美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有始终不断变化和进步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表现主义艺术是20世纪初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艺术思潮,体现为表现主义流派在绘画、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各个文艺领域的发展。表现主义美学则是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时期出现的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表现主义艺术(即表现主义流派的艺术)与表现主义美学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共通性,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二者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相似文献   

4.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关注人类存在的可能性,流亡是人类存在的诸多不同的可能性中最为独特的。昆德拉对于流亡境遇下的人类生命存在的思索与他的小说观念直接相关,正是契合着自己的小说观念,昆德拉书写了流亡境遇和流亡人物。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与工农相结合,走群众路线,东北流亡学生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前途,并在抗日救国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兴起于西方的重要艺术思潮,对当时及后来的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单从表现主义艺术这一方面来理解表现主义是不够的。表现主义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现代西方艺术的表现主义;其二则是西方现代美学的表现主义,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但又不完全相同与对应。  相似文献   

7.
"流亡"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中的史蒂芬是一个典型的流亡艺术家。史蒂芬认为只有流亡才能摆脱来自国家、教会、语言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在享受流亡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与便利的同时,流亡者又不得不面对歧视与孤独。作为被允许居住的条件,流亡者不得不向宗主国做出妥协与让步。在得与失之间,年轻的史蒂芬变得更加成熟。体验流亡之后,他开始踏上了还乡之路。还乡使史蒂芬的艺术更接近本源,使他的流亡变得更有意义。流亡与还乡形成一个圆。在这个圆中,艺术家史蒂芬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9.
春秋时期的社会流动不仅发生在不同阶层之间,更体现在地域空间上,春秋列国之间的以及列国内部的冲突与变动引发了极为频繁的流亡现象。地处山西高原的晋国可谓是居诸国之上流,在春秋争霸格局中面临着东部齐、西部秦、南部楚等国之压力,因此晋国在地缘政治部署中分别利用各国流亡人士的智慧以及所提供的政治情报为晋国争霸事业服务;同时晋国流亡他国的精英人士也往往服务于敌国以制衡晋国,这种双向的地域人才流动构成了春秋史上一道独特而精彩的图景,也为人们探究晋国地缘政治格局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刘英梅 《海外英语》2011,(2):200-201,203
米兰·昆德拉一直身处流亡之途,正因为如此,他对流亡下的生命存在的思索冷静、理性而又充满智慧,这是他的流亡体验和经验的高度融合。身处流亡中的他以自己的高度理性和丰富经验思索了流亡,书写了流亡,让我们发现了流亡者在书写与抹擦之间的矛盾、语言的选择与放弃。  相似文献   

11.
王家新的诗创作与诗评在当代诗坛上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光芒。鉴于他的诗歌创作诗评界已多有论述,本文另辟蹊径,旨在通过对他的诗论与几位一直出现在他的视域中的几位俄罗斯流亡诗人主要诗学观念的梳理和比较,得出他们之间的精神联系,以求更深地理解王家新的诗学渊源与特点。  相似文献   

12.
基弗是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是关于德国历史的,是为了记忆的艺术。作者K.H在他的《当代艺术》一书中对德国新表现主义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本文节译了有关新表现主义艺术的基弗部分。  相似文献   

13.
概念艺术     
《海外英语》2012,(10):38-38,62
艺术是什么?通俗地说。那些能减轻生活负担、使人开心或赏心悦目的。都可以称为艺术。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概念艺术,就是对艺术的一种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4.
以终身教育的国际性,时代性,变革性,政治性为经纬,分析其持续发展观与科学性,整合与创新,理想与实践,政治性与全民性的辩证关系,从而简明论述了20世纪终身教育思潮与运动的兴起,发展,基本主张,实践领域,科学依据,技术支撑及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台湾战后赴美留学生群体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着国际冷战、国共内战留给他们的精神创伤,在留学的同时表现出十足的流亡心态和归属感缺失.另外,美国霸权及战后对台湾的美援也在无形中塑造着台湾社会,它在给优秀学子提供赴美机会的同时也造成了台湾人才的流失.留学生在美援与援美两种现象的互动中扮演了十分活跃的角色,某种程度上可被认为是战后台湾社会思潮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安东尼·塔皮埃斯是西班牙杰出的画家.他以其独特的非形式主义[1]表现手法,表述了对自由的追求与社会的深切关怀,对20世纪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流亡主题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文章深入挖掘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流亡主题原型,认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对流亡生活的选择源自乔伊斯文学传统的流亡母题的继承及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同时乔伊斯对斯蒂芬的流亡故事的构思也成为解读他后续作品的重要原型。流亡主题不仅体现了斯蒂芬的灵魂拯救之路,也昭示了在充满饥饿、战争、贫穷的20世纪初期,流亡已成为艺术家走出迷茫与困惑以求得到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8.
自晚唐北宋起,人们对韩孟诗派的艺术成就一直存在争议,进入20世纪以后,或肯定,或否定,看法仍不一致。经过论争,从80年代起,已少见全面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意见,大多既肯定他们诗歌新变的功绩,也指出他们矫枉过正的弊端,持论多为公允,这就是20世纪韩孟诗派艺术成就论辩的最大收获。  相似文献   

19.
高行健和奈保尔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们身上具有一些相似点。他们的身份尴尬模糊,是人们眼中的"流亡"作家,且始终充当一种边缘化的角色。这种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于是他们自己或通过作品人物去"寻根",这是"流亡"后的回归,是对边缘角色的否认,同时还充盈着浓厚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20.
鲁彦为了最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乡土意识,采用对照手法,展开和加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方法,刻划乡民的精神世界;采用“受难记”情节模式,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展示和故事的震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