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缓,即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在当前我国限制死刑的刑事政策下.对死刑的司法控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还存在法理观念不清、解读标准不统一、司法实践中被滥用、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等问题。为此,需要从明确规定死缓的适用条件、将死缓期间“故意犯罪”概念具体化、增设死缓为新刑种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死缓制度。  相似文献   

2.
站在限制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立场,死缓限制减刑的目的应当不在于提升死缓的惩罚力度,而在于为死刑立即执行提供替代性选择。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七种犯罪应当是指罪名而不是犯罪行为,对"有组织的暴力犯罪"限制解释为"有组织犯罪组织实施的暴力犯罪"。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对象,应当是在《刑法修正案》(八)生效之前本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罪犯,而不是原本就可以适用普通死缓的罪犯。  相似文献   

3.
1999年12月13日的《湖北日报》载文:《綦江虹桥垮塌案终审判决——林世元因检举立功被判死缓》。乍一看,令人大惑不解,既然检举立功,为何不仅不凭功受奖,反而因功获罪?读者不免替林世元叫屈。然而,细看下文,方才得知:林世元本是虹桥垮塌这一震惊全国的大案的主犯,已由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后来他主动检举揭发其他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因而立功折罪,被改判为死缓。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都特别推崇自信.一些所谓的名人、精英更是大谈特谈自信的重要性。这样.自卑就显得特别落伍.特别不合时宜,甚至是病态心理的代名词。一个人如果被认为自卑.似乎这辈子就被判死缓宣告完蛋了.  相似文献   

5.
死缓制度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死刑适用制度,但现行死缓制度有诸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本文提出死缓制度改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死缓之浅析     
本文谈及的内容是死刑的执行制度--死缓.有必要对死缓适用的前提和死刑的适用前提明确区分,对罪该处死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以及死缓变更几方面情况加以明确,使死缓的适用能够明确具体.从而更好地为司法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7.
作为死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死缓具有限制死刑实际执行的范围和促进对被执行人改造的独特功能,是在我国目前不具备彻底废除死刑的基础的情况下限制死刑实际适用的一种制度.死缓制度以“少杀”刑事政策和刑罚目的为理论基础;.以死缓制度的理论为指导对死缓制度进行规范上的分析,有利于正确理解和适用死缓制度.  相似文献   

8.
死缓     
仿佛一切只是在梦里,他又听到了警笛尖利的呜鸣,他的双手被上了铐,他的脑袋被戴上黑色头套,他知道,自己的死缓,终于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9.
死缓     
仿佛一切只是在梦里,他又听到了警笛尖利的呜鸣,他的双手被上了铐,他的脑袋被戴上黑色头套,他知道,自己的死缓,终于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0.
死缓是我国刑事立法的创举,但不是一个独立的刑种,具有相对不确定性,刑法第50条规定了缓期二年后死缓将变成相应确定的刑种,并有三种可能结果。文章对死缓刑种变动的三种情况逐一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死缓发端考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刑罚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旧刑法典中均有明确规定。死缓作为一种思想和制度,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处,一直为学界所关注。通过从卷帙浩繁的古今中外典籍中查找有关记载,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实证分析,证明死缓设想系托马斯·莫尔于16世纪最先提出,死缓制度则确立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12.
赵林 《中文自修》2006,(2):29-29
在我看来,家应该是一个能让心灵停泊的地方,而不该只是一个被几堵墙围起来的空间而已.或许你会说, 这艘巨轮就是1900的家.但事实是,他的灵魂需要一个出口,宣泄他对命运的呐喊,而当音乐出现在他的生命中,他拥有了自由,他才算获得了一个家.只要心灵是繁盛的,即使生活被命运无情操控,处处无家的1900依然能“处处为家”。  相似文献   

13.
为爱飞翔     
春歌同学:你好!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打听你的消息,直到接到你的信。作为一个被生活伤害很深的人,多年如一日,仍痴痴地迷恋着文学,这着实让我感动和敬佩。春歌同学,人生总有很多不期然的因素,让我们防不胜防。但不管是幸运也好,不幸也罢,都必须有一种达观的心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作家史铁生说:“我们都是被判了死缓的人。”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区间内,选择怎样的活法,就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你能在短暂的痛苦和迷惘之后,迅速找到新的生命支撑,用文学之剑拓出一片亮丽的天空,这的确令老师倍感欣慰。文学是需要悟性的。生活的积累和生命…  相似文献   

14.
别里科夫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于1898年创作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心理变态,人格被扭曲的人,而使他成为这样一个人的根源是“套子”。  相似文献   

15.
对随机抽取的39名死缓无期罪犯进行瑞文联合型智力测验和艾森克个性测验。结果表明:死缓无期罪犯的智力水平与一般人智力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死缓无期罪犯的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得分显著低于一般罪犯的得分,但掩饰性(L)得分显著高于一般罪犯。研究建议:(1)个性稳定性为主要参考指标,结合智力水平和掩饰性对死缓罪犯进行分类,将其分为三个危险等级,分别采取相应的监管改造措施;(2)对死缓无期罪犯的监管改造要充分考虑到服刑时间因素和监狱环境因素对罪犯心理的影响,建立罪犯心理档案,定期进行跟踪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秋审是一种产生于明、发展于清的独特的司法审判制度,是于每年秋后在京师集中审理各地送呈的死缓案件。这一制度的执行过程是由地方到中央、最后到皇帝。程序清楚、严谨,有效的降低了司法失误。是儒家慎刑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家,多么温馨的字眼;家,又是让每一个人渴望的地方,但又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我曾经遇见过一个孩子,他有家,但又没有家。为什么这么说? 那是我在去年接了一个中专班级之前,我在翻看学生档案时,就被一个在初中里与老师大打出手而被勒令退学  相似文献   

18.
有家真好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浓浓的乡愁牵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家,永远是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和归宿,它不是道听途经的驿站,是生命的永恒的支点。社会却与家庭不同。你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社会却要让你这只雏鸟淋雨晒太阳。家的感觉是一种说不出的温馨,它仿佛是一个大型回收站,当我们在社会被压力和困难折磨得束手无策时,家始终在  相似文献   

19.
一道难题     
每天晚上,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总是站在一个台子上,请台下任何一个观众给他出题。这位天才的心算家还从来没有被任何人难倒过。 这天晚上,一位先生走上台来,坐到这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的第一个德译本于1959或1960年在东德出版时,书名被改为"在官员的公馆里"。这是因为在1958年,改变自《家》的同名电影在东德上映时,电影名先已作了这样的改动,小说《家》是作为"电影的原著"来介绍给东德读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