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储冬生 《河北教育》2007,(11):33-35
当今社会,考试作为选拔人才、评价教学效果、指导升学就业的手段和工具,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考试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面对名目繁多的考试,应试者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压力,出现焦虑紧张、心绪不宁等一系列负性情绪反应倾向。这种对考试的特殊心理反应称“考试焦虑”或“测验焦虑”。目前,考试焦虑已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丁咚 《留学生》2011,(9):42-42
在中国现阶段.出现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焦虑现象。之所以弥漫着社会焦虑.究其原因有三。第一.社会经济整体利益结构要发生全方位大幅度而且急剧的调整。在社会转型时期.”一夜暴富”和“一夜下岗”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同时大面积地存在,社会民生改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变革也明显滞后。不少社会成员在新旧转换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一时难以适应.  相似文献   

3.
社会焦虑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社会焦虑的症状表现在思维、行为、身体及情感等方面,过度的社会焦虑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生活、交往、身心健康及自身潜能的发挥。造成社会焦虑的因素主要有:遗传、成长背景、社会环境等。面对社会焦虑,主体应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降低自我意识,强化主动意识,建立自信心,学会说“不”等策略,进行自我调适,以便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一、三点半放学后孩子去哪儿 当前,为了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多城市的小学一般是下午3点半放学,而家长却要到下午5点半以后才能下班,由此使得许多家长不得不面对学生看护上的“空档期”。下午三点半放学原本是为了“解放”孩子,但相关“配套”跟不上,反而形成了一个让不少人焦虑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时下,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开始出现。《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组织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有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无论是想学习的还是想找工作的,对大学的满意度都严重下降,问题折射出公众对大学出现的功利化倾向的焦虑。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符号矩阵”分析了《琵琶行》文本所隐含的焦虑意识,发掘出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围绕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线,展示了中唐时代的社会矛盾及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身份信用卡”是《社会运动学》关于“货币改革”的重要工具,也是形成数字化社会机制和管理数字化社会的有效工具。因为人类社会是由分布在各地的“自然人”构成的有机网络运动体。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金融生活日趋频繁,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作者试图把“身份信用卡”与“户籍管理”结合起来探讨,建立数字化社会管理机制,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实际问题。 一、“身份信用卡”与天人合一 纵观历史,横观世界,人类社会是随着人们交往的发展而发展的。由若干自然个体从短距离、小范围,向长距离、大范围…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由传统的非法治向近现代法治社会转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变迁过程;“身份社会”以自然经济为标准,自然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份经济”,“契约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一个商品经济社会必然是“契约社会”;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随着新阶层的崛起与官本位的淡化,随着“铁饭碗”变成“泥饭碗”,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从差别待遇到平等待遇”、“从官贵民贱到平等主体”、“从国有身份到买断契约”、“从冤案昭雷到国家赔偿”等可喜变化l这表明,中国社会的等级身份体系巳发生在发生着深刘的变化,我国巳处在向“契约社会”的门槛迈进的历程之中。  相似文献   

9.
社会焦虑是指社会领域普遍存在的紧张的心理状态,其产生原因及表现形态是多方面的,社会焦虑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关注和研究社会焦虑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化解措施,是社会心理学界及公共管理部门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与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所渲泄的主要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在《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程度和形式不同的表现。这种情绪首先是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造成的。然后,更重要的是它来源于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具体地说就是存在主义哲学所描述的“焦虑”。在动荡不安的汉末社会,士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生存的“焦虑”状态。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正是造成《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之根本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社会场域理论为基础比较“双减”背景下家长和学生教育焦虑的感知变化,采用半结构访谈对32对家长与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双减”政策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减少家长家庭教育投入,但家长的教育焦虑来源发生变化,甚至有家长感到更焦虑。家长和学生教育焦虑交织的主要根源是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需要政府为教育优质资源分配建立科学、公平的机制,需要学校与社会、家长协同合作,推进政策施行,从而减轻教育焦虑。  相似文献   

12.
在很大程度上,焦虑已经成为当下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就当前中国社会焦虑所呈现出的类型而言,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利益性焦虑、价值性焦虑、政治性焦虑和身份认同焦虑。为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教学注重“社会性”二、社会教学注重“整体性”三、社会教学注重“实践性”四、社会教学注重“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北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特殊的政治环境,在吸收儒家“中庸”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上,司马光开创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社会控制思想。其社会控制思想主要包括王霸同道、忠君抑君、隆礼重法三个方面,对今天的社会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家长教育焦虑已成为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效果。目前,学业负担和培训负担并未让家长教育焦虑得到实质性缓解,究其根本,教育生态失衡、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知受限、学校育人水平参差不齐都是家长产生教育焦虑的主要成因。通过环境熏陶、机构指导、学校深耕等策略,重塑教育生态结构,回归教书育人本质,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缓解家长教育焦虑,推动“双减”政策卓有成效开展。  相似文献   

16.
从“焦虑”、“心理症”等心理学术语入手,揭示作者的阅读发现:现代知识者形象普遍表现出一种焦虑心理,笔者将之命名为“集体性焦虑”。论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社会的文化转型是导致知识者形象心理发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李慧 《学语文》2014,(1):67-68
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社会里,随着社会事件的出现与传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网络新词新语。从网络发展初期的数字化符号“886”(拜拜了)、“3Q”(Thankyou)等,到后来的“囧”、“给力”等,再到最近流行的“人艰不拆”、“高端大气上档次”等用语,网络新词新语一直都在高调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2013年流行新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本文拟就“土豪”一词进行考察,分析它的来源、语义及其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质疑经济法社会本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法法本位的主流观点是社会本位,但这种观点却缺乏严谨的论证。本文从分析“本位”和“社会”的概念出发,对“社会本位”加以剖析,以论证经济法的法本位并非社会本位,并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发展本位”。  相似文献   

20.
凭心灵选择     
章由陈寅恪老先生怀着一腔“对民生的终极关怀”,虽“屡遭迫害”,但“心甘情愿地”选择人生的“艰辛道路”论及自己“纵有痛苦”,却放弃享受,“无怨无悔”地“选择人学科为我终生的事业”,切合题意。再品读作对人学科社会价值的论述,更能看出作可贵的政治分析力和社会责任感。章结构上层层深入,开篇以鲁迅、张爱玲为例提出“凭心灵选择”这一论题,论点鲜明,接着详述陈寅恪例,具体阐述“靠心灵的力量”作出人生选择这一观点,分析中肯透彻;第四段再进一层,由历史到当代,由他人及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