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以记录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的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发展迅速,这既跟国家提出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的理念相契合,又符合当前社会对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追求。由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节目中心打造的《匠心》节目,作为一档探究山西传统手工艺,宣传山西传统文化的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以专题兼具纪录片的方式,多角度展现了山西匠人匠心的故事,弘扬山西匠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以记录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的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发展迅速,这既跟国家提出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的理念相契合,又符合当前社会对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追求。由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节目中心打造的《匠心》节目,作为一档探究山西传统手工艺,宣传山西传统文化的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以专题兼具纪录片的方式,多角度展现了山西匠人匠心的故事,弘扬山西匠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新媒体、文化传播力等概念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对其中蕴含的联系以及各自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述与论证;其次在新媒体视角下,提出了当前环境下文化传播力可能存在的三种形态;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展望,真切希望笔者的一些不成熟想法能够给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可儿 《声屏世界》2021,(11):59-60
意象统治一切的景观社会催生了节目形态的研究,作为节目的设计模板,节目形态处于嬗变之中.文章以《上新了,故宫》三季节目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对该节目形态的局部分析,总结成功因素.以小见大,勾勒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整体轮廓,为后续的节目创作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发生学角度看,人类传播文化经历了口语形态、文字形态、印刷形态、电子形态以及网络形态五大变迁历程。是人类文化发展需要加速了传播形态不断地自我超越,而在自我超越中传播形态也以其内在技术逻辑,实现着自身的文化变革和对现实世界的积极影响。我们对传播形态变迁的认识和评价不能停留在工具理性层面,不能把传播形态变迁史仅仅视为传播技术发展编年史,  相似文献   

6.
李宇 《声屏世界》2011,(8):34-35
文艺类节目是对外电视频道的重要构成,它不仅为海外观众提供娱乐,同时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文艺类节目在传播文化方面有着怎样的优势,文艺类节目如何做到兼顾娱乐观众和传播文化,对外文艺类节目如何在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7.
曹凤洁 《视听》2022,(3):131-134
匠心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除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形式之外,短视频成为重要发力点.匠心文化短视频的内容构建要素影响着传播效果,内容主题中对匠心精神的表达是关键,而视频时长、媒介组合、商品互动的配合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匠心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中,应重视传统工艺文化内涵的传递,对内容进行故事化打造,并在此基础上积...  相似文献   

8.
杨琰 《今传媒》2022,30(2):47-50
网络文化类节目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以网易云音乐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网络文化类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为典型个案,从仪式场域、仪式符号、仪式互动三个方面解构网络文化类节目的仪式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文化类节目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功用,以期对网络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汤皓添 《视听》2024,(1):110-113
《青春环游记》通过“文化+旅行”的形式,在探寻历史文化印记的同时,将严肃的历史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演绎出城市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带领受众走近历史人物,感受城市人文历史。伴随着移动端媒介和智能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传输加速带来的流畅网络体验以及拍摄手法和后期技巧塑造的沉浸式传播环境,旅游类节目逐渐变成一种视觉、听觉乃至联动味觉、触觉相融合的感官盛宴。旅游类节目在满足受众审美期待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着整合营销传播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0.
杨琳  李亦宁 《新闻知识》2007,(11):55-57
自1996年以来,我国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以《读书时间》、《文化视点》、《千秋史话》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节目,这类以电视为载体,为受众提供教育文化信息的节目形态丰富了荧屏内容,也以高雅的传播内容给受众精神的享受和启迪。但在以收视率为导向的节目评估体系下,各电视文化节目不是被迫停播,就是惨淡经营。然而中央十套科教频道播出的文化类栏目《百家讲坛》,却以同比新闻、综艺节目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一。在整合视觉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基础上,孟建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视觉文化传播”的全新理论构想,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语境与表征出发,上升到合理的文化构成,以一种传播形态与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证明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及时、快速已经成为了当今媒体传播的必然要素,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网络传播的媒介例如:微博、微信、秒拍、一直播等社交软件为网络红人的产生提供了新的平台,papi酱就是其中成功的案例。她在前期利用变音器处理过的声音,加上犀利、幽默的语言为后期吸引近千万粉丝的关注打下了基础。这种在较短时间内将碎片化信息整理通过网络传播出来的方式,正是适应新媒体发展的产物,这篇文章从papi酱的节目形态入手,分析在新媒体语境下papi酱的节目形态是如何呈现的,从而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节目形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入了网络元素,甚至改变了文化思维.网络技术推进了世界的发展,人们充分地享受着网络科技所带来的诸多便利.人们只要登陆网络平台,就可以浏览各种新闻信息,观看电视节目,进行网络购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而网络技术对人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冲击使得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信息也给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鉴于人们普遍使用电脑操作而导致"提笔忘字"现象的存在,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节目,引发了汉字大讨论,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本文旨在从《汉字英雄》节目看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包涵  贺子卿 《视听》2021,(5):28-29
近年来,随着提笔忘字、误读误写的现象趋于常态,汉字文化类节目开始持续涌现.湖南卫视推出的全民汉字比拼节目《神奇的汉字》将汉字知识与综艺氛围完美融合,开辟了一条文化影响力与商业收视率并收的创新道路.本文从符号传播学角度出发,以《神奇的汉字》为例,探讨汉字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共振传播理论为依托,以《闪亮的坐标》节目为例,探析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节目《闪亮的坐标》在内容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共振传播理论为依托,以《闪亮的坐标》节目为例,探析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节目《闪亮的坐标》在内容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万物皆媒”,即各项社会互动及相关制度都会产生“媒介逻辑”的影响。“泛”媒介化意味着,媒介不是独立的存在,它带来媒介定义与媒介理解的传播新思考,亦革新了国家形象传播的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纪录片《无穷之路》传播实践的分析,从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几方面对国家形象传播进行思考与探索,以期让相关从业者更好适应“泛”媒介化时期的传播形式及惯例。  相似文献   

20.
李佳 《青年记者》2020,(11):75-76
传播仪式观是由美国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在“传播仪式观”理论中,传播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①通过传播的仪式观,特定的传播活动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受众在这种仪式下形成共同的情感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