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飞 《现代语文》2006,(9):81-82
经典的魅力百读不厌,经典的解读常读常新,经典的意蕴空灵多义。笔面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胸中之沉想洋溢于笔端,不当处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其写作文笔细腻唯美,所有的散文都被文学爱好者称之为美文。特别是其中的《荷塘月色》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们铺天盖地的研究和评论。《荷塘月色》将朱自清先生所有散文艺术融汇一炉,集中表现出朱自清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风格,给人一种真实的美感,直接成为朱自清先生的代表名作。本文针对朱自清先生与《荷塘月色》进行浅析,希望能够通过简单的讨论来找出其中的文学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美文",文章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典雅清丽,富有诗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以及对现实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4.
张德忠 《现代语文》2002,(10):18-19
探讨朱自清《荷塘月色》所寄寓的主旨,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除了“政治分析”和“精神分析”的角度之外,我们还可以站在朱自清当时生活实际的角度来审视本。我认为,作借助“荷塘月色”的艺术想象,也许只是为了“超出平常”,即暂且摆脱繁琐的日常生活,“到另一世界里”,以寻求“段落的满足”。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散文浓而不腻,艳而不妖,朴而不俗,素而不淡,超乎寻常的淡远的美。他的散文《荷塘月色》更叫人叹服。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文。(1)真挚深厚的感情的注入;(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3)对比映衬,多样统一的手法运用;(4)他不拘于从听觉写声音,而是用耳听,用心想像。唤起“联觉”,从而让触觉、听觉、味觉产生一个“通感”等几个方面来探求其本文的。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的成功,除了归纳为手法、语言的运用,更与朱自清先生的独处有关。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独处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是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但文章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看似稀疏平常,又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然而仔细分析后发现,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实在是一处生花妙笔。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8.
近日再一次教授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不因其是老篇目了就随意而过,还是细嚼慢咬地审读起来。可这么一细读,还真嚼出文本中一些难以吞咽的文辞,现列举出来,见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9.
张之阳 《四川教育》2001,(11):30-3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 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 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文中的写景艺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文章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如画如歌,荷塘  相似文献   

11.
李意英 《中学文科》2007,(10):74-7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谓是现代文学脍炙入口的美文,它那纯美的艺术境界永远令读者回味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上课五分钟后,教师正引导学生讨论朱自清以“荷”与“月”为抒情对象的特殊意味,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提问: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师:(感觉有些突然)很好。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三自然段,找出“今晚却很好”的原因。生:作者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值得研习的散文.本篇说课材料凸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主要采用点拨教学法,变讲堂为学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借古人之"愁"来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同时学会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特点,充分调起学生的诗意想象力,提高其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4.
刘琳 《现代语文》2009,(9):47-47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被一些人评价得近乎“飘飘欲仙”,仿佛欲采撷这颗明珠,非要另辟蹊径不可,于是,众多所谓“推陈出新”的理论配合花哨的课堂行为一时间竞相论起了经典。  相似文献   

15.
《荷塘月色》的主题,表现作对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希望在一个幽静的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心情,理解本的主题,应综合作一生的发展历程及当时社会大环境前后关联去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的不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而是“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的一声叹息”。此文虽经岁月淘洗,但愈益映射出人性的光辉,为现实生活中许多白天“一定”要说话、“一定”要做事的人们送去缕缕荷香,披上薄薄月光,献上心灵慰藉。  相似文献   

17.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的7月,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面对这样的背景现实,朱自清不满、悲愤,同时也寂寞、彷徨。满怀这样苦闷的心情,创作出了《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文章。  相似文献   

18.
冰心的<笑>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早期最优秀的白话美文之一,誉为"最初的美文".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认为是现代白话散文的典范之作,"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的"(王瑶<朱自清先生的诗和散文>).冰心和朱自清都是在"五四"时代精神的哺育和召唤下,从旧文学的营垒中走了出来而步入"五四"新文坛的.共同的艺术追求使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艺术旗帜之下.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少共同之处,然而他们人生经历、艺术旨趣等方面的不同,又使他们创作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差异.现就将他们的两篇散文加以比较,相互生发,来探求他们的散文特色.  相似文献   

19.
李军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2):21-23,68
20年代的朱自清在思想与精神世界里有着颓废的倾向,这与他的个性、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颓废的人生状态影响了他对文学的认识。强调文学的想象,文学的技巧,强调文学在人生中的地位与作用。《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个实验的文本。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