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2010,(1):89-91,96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2011,(1):37-38,96
背景链接《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袁世硕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7(1):33-37
《镜花缘》是就《山海经》所记海外人光怪陆离的形体特征,进行荒诞文学性的演绎。写作方式有解说式、映照式两类。旨意都是嘲谑现实社会中的丑陋习俗,但艺术性却有高低差异。博学家作小说,赖博学以成,又受博学之害。 相似文献
4.
黄帝打败炎帝,各部落首领都拥护他当天子。
但有一部落首领蚩(chi)尤(you)不服。蚩尤凶猛好战,而且他的部下中有能工巧匠,他们会用铜制作各种兵器,这更使得蚩尤的部队如虎添翼。蚩尤说服几个部落的首领反对黄帝.联合了他们的力量,组成联合部队向黄帝宣战。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有一个"无头巨人"刑天的神话传说,大意是,炎帝的武臣是个巨人,炎黄大战中,他去找黄帝决斗,被黄帝用计谋砍掉了头颅.黄帝怕巨人摸着了头颅接上,赶紧手起剑落,将常羊山一劈为二,那头颅滚入山内,大山又合而为一,黄帝得胜回朝了. 相似文献
6.
雷广臻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5-118
本文试图从探讨自然历史遗物化石、重要文化典籍《山海经》与红山文化存在的密切的关系入手.开辟了研究红山文化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2014,(10):51-53
读《山海经》·其十①
[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④,良辰讵可待⑤! 相似文献
8.
肖衍涛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10(3):37-39
这篇文章通过对《山海经》中神话传说部分的探讨,认为:《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体现的是一种酒神精神,止于对个体、“个体”意识的消融,而没能进一步发展出日神精神;并对这种酒神精神的历史形成、后世传承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戴珍妮 《作文世界(高中新语文伴侣)》2013,(10):38-39
《山海经》是一本记载了各种怪虫异兽和各种神话传说的中国古代地理书,书中的那些我闻所未闻的怪兽和草木,让我非常着迷.《山海经卷二:西山经》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又西百八十里,日泰器之山.观水出焉,……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见则天下大穰."意思是:从钟山往西一百八十里,是泰器山.观水从这里发源,水中有很多文鳐鱼,长着鱼的身子和鸟的翅膀,常常在西海和东海游走,在夜间飞行.它的叫声像传说中的一种鸟,一出现天下就会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研究史初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步天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8,(2)
本文在提出《山海经》属性、成书时代和《山海经》研究史分期等见解的基础上,沿着刘歆进书前的萌芽期、汉晋奠基期、以征辑为主流的南北朝至宋元期、以考据校注为主流的明清期、20世纪以来全方位研究的现代期的线索,对《山海经》研究的发展进程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步天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27(2):33-35
《山海经》地图包括《山经》地图和“海荒经”地图。《山经》地图为山川名物考察图,是调查路线图而非职方图,“海荒经”地图为“全域图”或“四裔图”、“四域图”,似有职方图性质。《山海经》地图图标出自“海荒经”图画,来于实地采风。 相似文献
12.
陈得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F0003-F0003
《汉书·地理志》载:“雍,秦惠王都之,有五、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上郡肤施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四所。”这说明汉代雍、肤施两县均立有黄帝祠。《汉书》卷25《郊祭志上》也载汉武帝在长安设有黄帝祠。但同书《地理志》又载:“虢,有黄帝子、周文武祠”。“ 相似文献
13.
张步天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3):1-4
《山海经》是以经、注合刊本的形式流传的,因此,考察《山海经》版本可以按不同注家的版本作出分类介绍;因为有《山海经》部分经文的大型注本,也可按"全经注本""、非全经注本"作出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14.
张步天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4):1-4
考证了作者吴承志生平。此书是明清两代《山海經》研究繁榮背景下的地理考证重大成果。全书分6卷,对应《山海經》原著,因尘封20馀年,书稿有缺失。吴氏地理考证成果表现在《五藏山经》的"点""线""面"兼顾,对后世《山海經》地理研究影响很大,吴氏古籍整理研究观和技巧也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5.
李玉诚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35-140
传世的黄帝《巾几铭》至少存在3种,史源比较清楚。南宋罗泌所录《巾几铭》主要取自《左传》,杂糅《史记》之文而成。明代杨慎所录的两种《巾几铭》,第一种取自《六韬》之文,第二种则是将“五帝之戒”中“黄帝之戒”与《淮南子》所引《尧戒》拼接而成。稍后董斯张所录《巾几铭》,自注称出自《帝王世纪》并不可靠,实则与杨慎所录第二种《巾几铭》雷同,并且出处存在刻意造伪的迹象。以上各种黄帝《巾几铭》,皆属于晚出文献,应当是后人附会旧说制作,而少数学者将其视为《黄帝铭》六篇之一则属于臆测。因此,应当将其从《黄帝铭》遗篇中剔除,不宜再将其作为探讨黄老思想的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16.
詹火滥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06,(7):25-25
人们历来认为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是怀念、感激的。主要是因为不能断文识字的阿长给鲁迅买了一套“最为心爱”的《山海经》,使鲁迅“全体都震悚起来”。不可否认,鲁迅对阿长在心底是存有一点感激,但是,从整体看来,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是复杂的,更多的是内疚,是愧怍。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李世民有三句非常著名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世界上有四大古老文明,唯有中华古文明延续了5000年。商代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甲骨文。当年商代的前辈们把一些重大事情通过占卜的方式,在龟壳上刻下来,留下了大量的甲骨文,才能让我们现在知道3000年前的祖先在做什么。中国最早有了文字记录的是《山海经》,《山海经》是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易永卿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24(2):124-125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至于商朝以前的历史,虽然也有一些后世史料的记载,但除了部分得到地下考古资料印证之外,大多还停留在神话传说之中。因为缺少可信的资料,即使散布在后世浩瀚史籍中的一些零星的史料,也因年代久远,加上经过后人的多番加工,变得更加真伪难辨,许多地方甚至自相矛盾,失去了可信度。因此,上古史研究历来被视为一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刘范弟先生近年来凭借着扎实的古文功底和古文献学基础,潜心于上古史研究,将浩瀚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细致缜密的沙里淘金式的分析,对上古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详细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山海经》是一部神秘的古代文化典籍,其性质历来颇有色议。从《山海经》内容结构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来分析,其性质不宜笼统而论,而以归人综合志书类较为恰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