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与继承,是在批判和教育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化思潮。但是,有的学标榜自己是后现代主义,但其他人不承认;有的学从来没说自己是后现代主义,但后人却把他捧为后现代主义的大师。可见后现代主义概念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正>虽然不少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已经开展多年,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资源匮乏,内容浅表化,教师指导不专业,研学和旅行出现脱节现象;课程实施方面多为学校“单体实施”和教育系统“单边发力”,活动开展随意,教育教学目标缺少系统化设计;社会支持平台不健全,缺乏统筹,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3.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当代写作界出现了一种非构思写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传统的写作理论中“素材积累——构思酝酿——写作传达阶段”“或‘构思’——传达”的过程,是不真实的,是很做作的。同样,中国当代的几代写作家所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个构思主义写作学的‘假想’,也是不真实的,也是缺乏实践依据的”;…“文章的立意、材料、语言是自觉化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90年代的“新都市”小说作为对都市人生存方式的把握和对都市精神价值的探寻,是在独特的都市文化语境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化语境蕴育了“新都市”小说的主题话语,灵魂和欲望成为特定的题材领域,而欲望化的现实使得传统道德观念的抛弃和情感空间的重构成为“新都市”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新都市”小说不仅热情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并且主动寻求精神超越的可能途径,尽可能展现世纪末人群的精神表征。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化思潮,迄今为止,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已经幅射到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在教育领域它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尽管人们对这种影响的评价莫衷;—是,“反对视之为‘飘荡在西方化领域上空的幽灵’或‘癌细胞扩散’,赞同认为它是世纪末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狂飚'”^1,但它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这是不可否认的。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彻底解构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并为构建新世纪所倡导的平等与对话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重新解读作为文化思潮的"垮掉一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垮掉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学流派,被奉为“后现代主义”学的先驱和嬉皮运动的鼻祖,也是受到毁誉最多的反化群体之一。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作为化思潮的“垮掉一代”,对理解当代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化和社会生活,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7.
革学研究虽然也曾产生过一批研究成果,但与现当代学研究和革学的重要地位相较,仍处在起步阶段。其经验教训在:革学研究更多纠着于政治学研究,而没有把学本体性放在重要地位;学术界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社会缺乏对于革学研究的必要的关注。革学研究有相当的学术发展空问。自如地谈说革学,将是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创新思维在现代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创新”一词在国民经济及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频频出现。在国民系列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运营中,创新能力已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准,而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国家创新能力也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一词虽然出现频率很高,但多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等一些词汇,在推动事物的发展上,没有触及问题的“灵魂”———创新思维。本文从比较学角度探讨东西方思维的差别,从结构学角度阐述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特征,进而论述创新思维在现代教育中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上海宝贝》中纵欲、吸毒、狂欢的描写一直备受攻击和非议,而实际上这样的描写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观念密不可分。有了后现代主义立场,这一作品可以更坦然地被视作消费品来加以研究,从而矫正一些片面的看法。在艺术特征和写作技巧方面《上海宝贝》都吸收借鉴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养分,但同时也显现了作者独特的创造力。虽然作品从文本表面上呈现的是“浅”和“俗”,但仔细分析却发现作品向更深处潜藏。卫慧以她的独特创作完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当代书写探索,这一作品的价值值得人们重新来研究认识。  相似文献   

10.
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化热”,虽然没有为中国化学自身体系的建立取得完整的成果,但是它却使人科学的各个领域中的化意识得到了扩张,而且是猛烈的扩张。中国学批评界很明显地受到了汹涌扑来的化浪潮的浸染。尤其是一批中青年学,他们颇怀兴趣而又执地把学研究的视点转移到学的化研究上面来了;他们普遍愿意把学放置到世界整体化的大系统中去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种建筑设计的思潮和风格,后来逐渐扩散到工业设计,学艺术乃至有关现代社会变革的所有话语中。后现代主义设计力图克服现代主义设计的技术决定论,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局限性,出现了高技派与人派的融合。这一新的化趋势为工业,技术乃至人类明的整体发展呈现出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了“问题”,中国前现代状况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后现代主义不存在的理由。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性”,大众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本;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化为主体的化。大众化批评的历史主要是批评大众化的历史,改写这一历史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术成果之一。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化态度和价值立场等五个层面来考量,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性教学虽然倍受青睐,但从相关的实践看也存在不少问题,许多课堂实际上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探究而没有“实质探究”,学生仍然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探究”,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或虽然有学生的动手操作,看起来挺热闹,但缺乏真正的数学含义,学生没有实质上的数学思考;甚至有一些教师抛出一个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性问题”,由于所给的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的“潜在距离”过大,  相似文献   

14.
艺与功利无关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某种利益关系的说明,它并没有直接反映出艺在实际动作中的事实:艺其实是与功利经常相关联的。商品经济对于学的影响,改写了学活动中权威话语发出的身份和方式。权威话语更多地是市场方面的力量表达出来,读获得充分的选择权力。但是读的选择缺乏一个可靠的基点,很大程度受市场策划所诱导。这种“诱导”虽然有别于以前的“引导”从而显示出一种进步,但这进步并不含有道德上  相似文献   

15.
关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一些印象和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化思潮,它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产期在西方出现便声势夺人,于八十年代中期起对另的化,思想,学术,艺术产生影响,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无视“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潮有其合理内涵 与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我们必须批判它趋向于虚无主义的消极内容,以扼制西方化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重要的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蒂,“教”是为了“学”。说到底,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但在现实中,...  相似文献   

17.
中西学批评虽然逐渐走向对话和交融,但还是存在许多差异。从认识论看,中国学批评倾向于“妙悟”,西方学批评倾向于“逼真”;从价值论看,中国学批语倾向于符合化理道德的“善”,而西方学批评倾向于超越社会伦理的一种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8.
民族具有两面性,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民族话语的建构中突出地表现了“民族”的两面性。在“现代性”的化表征中,“民族”更成为意识形态矛盾对立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在历史上,伴随着殖民主义的狂潮,民族观念在东西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对照。在后殖民时代和后现代主义研究中,民族问题再一次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19.
从池莉的创作谈作家的“根据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的创新意识极强 ,从而有“新写实”、“新历史”、“新都市”的三次跨跃 ,但和其他当代作家一样未能成为文化重镇 ,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强烈的“根据地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民族化复兴,这既是今后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肩负的重任,也是其精神支点。新楚辞学的建构必须在这化复兴的大趋势、大背景下进行,由此促使它对传统楚辞学的全面超越:化复兴将从三方面对先秦化重新认识,新楚辞学则将以典籍、考古、民俗“三重征据法”建立起基础材料层面的三支点结构;化复兴将对传统化深层次的如爱国精神、人精神等层面进行反省,新楚辞学则将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人格精神的建设中起重要作用;化复兴将使中华化与西方化在碰撞、交流、融合中,共同寻求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世界性化氛因,新楚辞学则将在成为世界性学问的过程中实现两个“互动”——与有中国特色的学理论、“世界性学理论”的建设“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