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歌行》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是经东汉乐府机关采集并保存下来的一首民间诗歌。它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就是篇末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它也是当今有志青少年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2.
曹丕的乐府诗《大墙上蒿行》以纵横驰骋的情感,参差变换的句法,表达了人生短暂、天地长久;及时行乐,乐而生悲的二元对立的悲剧化生命意识,表现出曹丕生命观念中感性的一面。这正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时代思潮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4.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中西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的文化背景比较陈冰“及时行乐”作为人类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向文学领域的渗透带来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生死的恐惧与对生命时空的超越,构成了中西文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创作上共同的心理基质...  相似文献   

6.
陈军 《学语文》2014,(4):19-20
【教材分析】 李白的《将进酒》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赏析示例。本单元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本篇诗歌尽吐诗人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和蔑视权贵的豪情,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愤慨,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有感于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相似文献   

7.
A Psalm of Life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较早传入中国的西方诗歌之一。自从传入中国后,该诗不断被译成中文。在所有译本中,以黄新渠的《生命的礼赞》、黄杲炘的《生之颂》和黄一宁的《人生颂》最为出名。本文通过对比《生命的礼赞》、《生之颂》、《人生颂》和《人生礼赞》这四个译本,分析各自的利弊,指出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仅要注意意义对等,更要考虑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诞生于动荡不安的东汉中后期,复杂的环境使得文人开始重视个体的生命情感,因而《古诗十九首》中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识。本论文主要从思妇的闺怨哀思、游子的羁旅思乡、士人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梦想幻灭后及时行乐的快意这五方面的"生命意识"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及时行乐"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有学者认为该主题广泛流传于所有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反映了人类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哲学焦点问题."及时行乐"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与欧洲以及世界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及时行乐"这一主题以及其变体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即诗歌,小说,甚至电影.可以说,"及时行乐"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积极的哲理人生的具体反映.它甚至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人学与神学、现世主义与来世主叉以及封建意识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冲突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生命种诗的人——王学忠评传》简要叙述了传主王学忠的家世与成长、诗情和下岗人生,既阐明了传主与安阳古城的文化联系,又揭示出传主的诗歌与他苦难人生之间的特殊关系,并引述了学界数十位学者对传主诗歌的评述和研究成果,从而将王学忠诗歌现象放到科学理性的视野中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11.
楚歌在不同地域的文本中证实了它在先秦时代产生、漫衍与繁荣的过程,它以其特有的形式,被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所接受并大量呈现干现实生活之中。由于当时口耳相传,载于典籍的楚歌不逾百首,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内涵却非常丰富,或关联各种历史人物,直言褒善贬恶的价值判断;或揭示世道人心,表明进退出处的人生态度;或创造文学原型,表现感动人心的爱情主题;或感时伤世,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生命喟叹。先秦楚歌无论表达怎样的文化思想内涵,绝大多数歌曲都与一个感动人心的人物故事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歌词镶嵌于故事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艺术生命体,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国风是其中份量最大的民歌部分,大约距今已三千多年,民歌来源于民间,纯属天籁。尽管诗经经过孔子修订,但它仍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的生活样式和思想感情,也充分反映了我国最早的诗歌式样。  相似文献   

13.
红色歌曲的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促进知情合一目标的实现,增强教育效果;丰富了教学形式,促进了教学改革。因此,应根据愉悦性、情感性、时代性和需求性的选择原则,探讨将红色歌曲运用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诗经》“变风变雅”之作大多产生于世乱之时,故其中不可或缺地表现出创作主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命与时的背离、情与礼之抵牾、生与死的困惑;同时,也流露出自我对这些困境的消解途径:怨天愤世、厌世行乐、淡泊归隐;这些途径可堪是道家思想的滥觞,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经·国风》民歌说"渊源于秦汉时期的采诗说,朱熹加以申述,民国时期古史辨派又参照俗世民歌进行考论,遂成定谳。否定"《国风》民歌说"的学者一般从《国风》非民歌原貌、《国风》内容非出平民两个角度切入,本文补证"《国风》民歌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6.
浅析羌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民歌是我国少数民族艺坛的一朵奇葩。多少年,多少代,她一直激励着羌人们奋发向上,奋力拼搏;她不愧是羌人的精神食粮,也是羌人表达喜、怒、哀、乐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借生活之恶逼出艺术之美,作他牧歌的咏叹与沉重的悼唁,他以缺失观照缺失,还原了生活现场,疯癫、非理性的话语与行为实际上是贾平凹关于社会变革的命名和按语。贾平凹处于新旧结合的夹缝中,暗淡地转看周遭此起彼伏的尘世人生。贾平凹写了社会变迁,同时,社会变迁也写了贾平凹,特别是他的困境。贾平凹叹息田园生气的不再、一种生活方式的消逝,从而深化了他关于困境的反映。小说的琐碎写法正是困境看法的映射。贾平凹热心于“裂变”的试验,秦腔是贾平凹的精神药方。  相似文献   

18.
“阑干”是唐宋词中常用意象,词人巧妙地运用这一意象构筑出种种优美动人的意境。阑干与不同词语组合可呈现出不同的词境,如香艳之境与忧思之境。除了能够创造出多种词境外,“阑干”意象在词中还具有多种功能。如道具功能、依倚功能、屏障掩映功能。唐宋词人频频选择“阑干”意象表达情思的原因有三作为必不可少的装饰性场景;“词为艳科”的特质;作为人们心态变化的见证与记录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享乐人生是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词所共有的主题之一,它体现着及时行乐和追求快乐的情绪。表现享受的作品之大量涌现不仅与词体本身的文体特征有关,也与受众和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主题的存在,固然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而它内在的种种弊端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兴国山歌是赣南客家山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我国南方传统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山歌歌种,也是我国民间艺苑中一束奇葩异卉。本文以兴国山歌为对象,从传承方式和审美价值两个角度作归纳和研究,提出了家族影响、师徒传承和竞赛刺激三种传承方式和审美愉悦、传播知识两种文化价值的认识,为兴国山歌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