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璐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4,(12):130-131,146
《镜花缘》是清代著名学者李汝珍的著名长篇小说,成书于《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之间,是研究近代汉语及其发展流变的重要语料。通过对《镜花缘》中的"第"字的分析,了解"第"字在这篇小说中的主要用法和古汉语大致一致。并通过与同时期语料和现代汉语对比,探求"第"字在这一时期用法的特殊性,并把握其大致的发展脉络以及部分意义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约在《红楼梦》问世后半个世纪,十九世纪初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一部长篇小说,就是李汝珍的《镜花缘》。清人王之春评论《镜花缘》时说:“小说之《镜花缘》,是欲于《石头记》外,别树一帜者”(《红楼梦卷》第286页,以下注引此书不注书名)。胡适也在《镜花缘考证》里,评价《镜花缘》为“第二流佳作”。小说以独有的创作形式和新奇的艺术构思,在我国文学  相似文献   

3.
尽管《镜花缘》构建了一个看似“女尊男卑”的女儿国,也表达了保护女性、反对缠足等有一定进步性的思想,但并没有真正达到“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度.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绘的那个“女尊男卑”的女儿国,其实传达的也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其本质是对“男权”的镜像表达,是男权意识下的古代男性文人对“男权”的一种呼应.  相似文献   

4.
《镜花缘》的情节结构是属于复仇悲剧的文类,跟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复仇悲剧结构相类.不过,《镜花缘)的悲剧成分给淡化了,而武则天跟中宗终于“和解”.《镜花缘》描写的主要斗争,是武则天跟被镇压、支持中宗的“保皇党”之间的斗争,武则天后来为时势所迫,还政中宗.本论文同时认为,小说中“女儿国”的情节,隐隐地和全书主线平行;“女儿国”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林之洋离开女儿国而结束,仍细水长流,直到全书结束,副线跟主线互相映衬.  相似文献   

5.
王世立 《华章》2007,6(9):184-184
作为明清小说名作的代表,《镜花缘》除了具有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之外,其艺术价值还表现在小说的讽刺艺术上.和古典讽刺小说巨著《儒林外史》相比,《镜花缘》的讽刺技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戚而多谐;婉而多讽;寄寓讽刺和现实性讽刺相结合.其中,寄寓性讽刺和现实性讽刺相结合是《镜花缘》的独创.  相似文献   

6.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中“何”与疑问对象处于一个小句中,但“何”在作谓语的动词短语之前,用作副词.三传中还没有出现疑问词单独位于主语前的疑问格式,这说明疑问词不具有句首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镜花缘》是清代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古典小说,当中尤以女性为主.书中的女性都是有学识、有思想、有主见、追求人格独立的“新女性”.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其男女平等思想的阐述和对女性解放的呼吁.而其女性思想更是非常富有进步意义,与其他任何的文学作品相比都更加独特和先进.虽然难免会有一些缺陷和不彻底性,但其思想的光辉始终是无法磨灭的.故此本文的主旨就是分析《镜花缘》中的女性思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其”字使用频率极高,词义或用法的归纳研究在早期虚词著作中是比较混乱的。《经传释词》卷五“其”字条归为十三种用法,第十二种是:“其,语助也。”首二例为《易小畜初九》:“复自道,何其咎?”《书大诰》:“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功攸终?”然而第九条“乃也”中又有《召诰》“曷其奈何弗敬?”还有《论语·为政》:“奚其为为政?”“奚其”与“曷其”中都是疑问代词后用“其”字,却被分为两种用法。第十条“犹‘之’也”中有《书盘庚》“不其或稽”例,但第十二条用法中也有《召诰》“不其延”及《晋语》“不其集  相似文献   

9.
研究《镜花缘》中的语言结构,有助于掌握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一些语言特点。《镜花缘》文本中有大量的“一V”形式类型,这些类型有的可以构成动词性的“一V”结构。由这种“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有的语义是自足的,我们把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叫完全句;有的语义不是自足的,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只能作为一个小句存在,还需要后置句作为另一个小句在语义上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整个语义才完整,我们把这类“一V”小句叫不完全句。在“一V”结构构成的不完全句中,后置小句与“一V”小句至少存在五种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 清代嘉庆年间出现的长篇小说《镜花缘》,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一些文学史、小说史和一些研究《镜花缘》的论文多是指出《镜花缘》的反封建思想、民主思想,尤其是作品中反映的男女平等的思想。不可否认,这确是《镜花缘》的价值所在,是其在文学史上能占一席地位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在这里想论述  相似文献   

11.
说“不”     
副词"不"主要表示否定意义,也用于表示非否定意义。宋元以降,"不时"、"不成"、"好不"等短语中"不"意义的变化,反映了汉语语汇发展过程中双音结构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词的规律。现代汉语中"不"表示非否定意义的用例已明显减少。"看我不收拾你"、"弄得不巧,还能夺冠呢"等句式中"不"仍然保留非否定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群以儒家哲学为行为标准的三国英雄,如蜀国“仁义忠勇”的英雄——诸葛亮、关羽等.《希腊神话》描绘了以崇尚美、智慧、竞争和个人自由为主流哲学价值观的古希腊英雄诸神,如以宙斯为首的十二主神.分别以《三国演义》和《希腊神话》中的忠义主义民族英雄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为例,主要从哲学角度比较分析中希“民族英雄忠义主义”所蕴含的相似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玉娇梨》是我国著名的两部写才子佳人的著作.一部是戏剧,一部是小说,体裁不同,二者所叙述的故事和描写的人物在某些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点.从故事结构、人物设置、对爱情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两部作品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尴尬”是一个在中古汉语产生、近代汉语广泛运用并一直沿用至今的联绵词。现代汉语里,“尴尬”的使用以引申义为常,这和它在近代汉语时期的使用有所不同;而在近代汉语里衍生的“不尴尬”、“不尴不尬”、“不间不界”等倒反词语形式更是现代汉语所少有,这些倒反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一般和“尴尬”都是同义的。语言中的这些沿用和替代表明,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的历时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刘再复先生违反一般常理,对春秋战国政治文化史和三国时代政治文化史进行曲解,否定代表中国文明的一大批经典著作,把中国古代文化史抹得一团漆黑;他硬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统治中国人心,把中国人引向“地狱之门”,以至于现在仍然生活在地狱之门;他批判否定夺取生辰纲的义举;他还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该把孔夫子作为批判对象:这一切究竟是想说明什么问题?李劫在《论毛泽东现象的文化心理和历史成因》说,毛泽东“挟《水浒传》之风,怀《三国演义》之技”,“把梁山好汉的谈吐诠释成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才明白原来刘再复是在借着文化批判之名替李劫的政治批判作阐释。  相似文献   

16.
安仁方言常用的否定词有"冇"、"曼"、"不",否定名词性成分通常用"冇";否定谓词性成分通常用"曼";对主观的否定通常用"不"。同时"曼"还兼表"不"的功能,可以表示主观否定,但在用法上和"不"相比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在以往各家对"V不C"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作有限的补充,提出"A不V"式构词类型。对这一形式涵盖的词语作基于语义表达的结构类型分析,通过对深层结构的挖掘,增进对这一结构式所涵盖词语的凝固程度的研究,揭示它们在汉语词汇中的特殊性,以期提高对汉语中一些熟语性词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张松送图"和"周瑞家的送花"分别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里的情节,它们都借送物的方式写出了送者与接受者的性格特点,对一号人物采用了"不写之写"的手法,注意照前伏后,章节意蕴极为丰富;它们一个像名剧,一个像名画,是古代小说中借送物写人叙事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9.
居延汉简否定副词有"不、罔、未、非、莫、毋、勿、無、未尝、未曾"10个,全部承袭先秦汉语而来,虽然有新用法产生,但总体来说稳定性很强.用法方面突出的特点是否定副词的集中化趋势以及否定副词的交叉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