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宓妃这一形象源于神话,而文人对她的解读和看法各有不同,屈原和曹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屈原的《离骚》中,宓妃是一个骄傲无理、轻浮淫游、变化无常的否定形象;在曹植的《洛神赋》当中,她却是一个缠绵痴情、凄美生怜的肯定形象。追溯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便是心境与际遇使然。“否定”出自于屈原的彻底绝望,“肯定”来源于曹植的一线希望。  相似文献   

2.
《洛神赋》主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曹植作品《洛神赋》的创作目的不是古人认为的为思君恋主而作,也非今人主张的不为任何目的而作,而是曹植借用了中国古诗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为表达他当时的忧伤哀痛之情而作。  相似文献   

4.
欧明 《农村教育》2004,(11):50-50
《洛神赋》是曹植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据说曹植曾经追求甄氏女子,后被曹丕纳入后宫.甄女死后,曹植为了纪念他所思恋的甄后而作此赋,在这篇赋里.曹植把甄后比为洛水的水神宓妃,通过对宓妃美的具体刻画,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5.
一幕人神恋爱的悲剧--曹植《洛神赋》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被称为“建安之杰”。《洛神赋》是其赋中名作。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此赋很讲究结构技巧和词句华美,表现出高度的形象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作者有志不遂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离骚》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文化与中国文人文化第一次完美的结合,既是对古代文化的总结,更是一种超越,是一座具有非凡意义的里程碑。在那么遥远的年代,能产生如此极富审美、情感,具有如此深厚文化含量的一首长诗,的确让人叹为观止。读《离骚》我们可以读到屈原伟岸、独特的形象,我们还可以读到他高洁的品行、坚定不移的气节;更能感受他深邃的思想,亦儒亦道,却又超越儒道。  相似文献   

7.
曹植《洛神赋》写于黄初四年从京师返回自己封地的途中。自身饱受迫害、王兄的暴亡以及兄弟的分离等使得他内心充满苦闷和哀伤。洛神至善至美形象的精心塑造、君王与洛神.平等真诚的交往等表明,曹植是想借助人神之间真诚永久的精神之爱来排泄自己心中的苦闷.慰抚自己受伤的心灵,希望在这片虚幻的爱的世界里得到丝丝的慰藉和满足。这便是曹植创作《洛神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钩沉了关于《离骚》创作年代的不同材料 ,提出了《离骚》创作于怀王三十年到顷襄王三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离骚》作为伟大爱国诗人的抒情长诗 ,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集中体现了屈原“内美”和“外美”的统一论的美学观点 ,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爱美、崇美、追求美好事物 ;二是向往远大崇高的美政思想  相似文献   

10.
11.
《离骚》是我国杰出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其特点主要有:丰富性、系统性、象征性、想象性。本文主要浅近地分析了《离骚》比兴的这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由于学术思想的不同,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也不同。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刘安、司马迁与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扬雄、班固之间存在分歧;同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扬雄、班固与王逸之间亦有分歧。  相似文献   

13.
自清末廖季平首倡“屈原否定论”以来,学术界即围绕屈原的有无进行了近百年论争。着眼于回顾与总结.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略综述。  相似文献   

14.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5.
小金猴在网上发现了“时间隧道”,他便兴趣盎然地闯了进去……哇!几千年的伟大人物都在这里。小金猴最先被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吸引。他一个筋斗便到了屈原的故乡——秭归。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钩沉了关于《离骚》创作年代的不同材料,提出了《离骚》创作于怀王三十年到顷襄王三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有些学者仅从扬雄的道家思想或爱屈原的角度分析<反离骚>,须商榷.实际上,扬雄把人的行为目的和方法分开,对屈原行为方法不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应绝对不从俗,不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不识"时".此外,他又赞扬屈原爱国之情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这些观点为个体的自由发展拓展了空间,体现了扬雄思想中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8.
曹方林 《成都师专学报》2001,20(1):19-21,26
《三国志》对甄后之死记载极为简略,且讳言死因。从裴松之注得知,甄后为一代佳人,仁孝娴淑,且生有明帝,更无赐死之由。可事实上被杀,且死后遭受羞辱,被视为畜牲。裴注又载,甄后生前,其丈夫文帝及儿女东征孙权,甄后养病在邺,曹植留守邺城的近一年中,甄后“颜色更丰盈”、“颜色更盛”,曾引起下人怀疑。又从甄诗《塘上行》及曹植和诗《蒲生行浮萍篇》看,甄曹之间必有隐情,一旦暴露,甄后被杀,势在必然。曹植借洛神抒写幽情,也在情理之中。以此而论,李善注所引的《记》并非无据,《记》中有不合史实的地方,当是好事者展转传抄所加。  相似文献   

19.
文章辨析爱国主义内涵,剖析《离骚》中内含的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包括政治志向、崇高人格、感情世界与艺术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出通过使爱国精神融入政治生活,汲取屈原政治智慧和品格;融入媒体传播,生动诠释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彰显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本色等,实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虽博闻强识、才华出众,虽忧民爱国、兼涉内外,结果却见疑见疏见黜见迁,忧思幽愁,怀石沉江:这就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有主名"的诗人屈原令多少人扼腕唏嘘的一生。仅从《离骚》选文中看其心路历程、析其怨怼之由发现:其精神人格光辉熠熠,已然成为漫长历史河流中国人模塑理想人格的蓝本,沉淀为后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