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1,(2):184-184
李雪涛在《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现象表面来看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换言之,许多看似地域上的不同,实际是时间上的错位。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顺利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形态,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2.
虞博士出仕而超脱,身仕而心隐,把道家精神渗透于儒家生涯中,对世俗采取不执不拒的"大隐"态度,是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他在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基础上,表现出乐天知命的"天怀淡定",其性格核心是中庸之道.他的中庸心理状态,和谐平宁,淡泊自足,却缺少冲破平衡宁静而发奋追求的内在动力,这与西方文化传统所哺育的个体人格精神,各有长短利弊.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1,(2):88-88
郝立新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的主导。然而,文化领域并非只是存在某种单纯形态的思想文化,并非由某种思想文化独占天下,而是存在着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动,不同的思想文化在力争扩大影响甚至争夺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外民间往来也发展迅速。仅出入境旅游方面,2010年全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预计将达到520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32亿人次。世界各国人民眼中的中国不再只是遥远而抽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文化营销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和营销界人士的关注,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营销理念和模式之一.文章从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入手,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化的特性,即文化具有可学习性、传播性、符号性、系统性、动态性、族群性、差异性、社会性和商品性九大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文化特性赋予文化营销的独特力量.也即文化营销的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1,(3):183-183
谢文郁在《文史哲》2010年第2期性善论是人对自我生存的深刻体验和反思而得出的结论。然而,如果没有原罪论,性善论的观察盲点便无法暴露。原罪论认为人的本性已经败坏,如果没有神的拯救就必然死在罪中,因此人不可能依靠自己摆脱败坏本性,从而也就不可能依靠自己过一种向善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翟学伟在《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发表的《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撰文指出:首先,中国文化作为审美文化形态本身更多地倾向价值理性,但是它在近代被中国人所追求的富强目标所取代了,于是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与目的——工具理性在中国社会大行其道,给中国整个社会带来了功利性的运作模式,也功利性地保留下了一些传统;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1,(2):32-32
杨淑娥、孙宝庆在《河北学刊》2010年9月第5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养老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养老机制。它赋予了长辈尤其是父亲绝对的权威,赋予了后辈“孝亲”的责任。后辈们循着血缘道义的要求,侍奉和崇拜自己的父亲以及先辈,在完成他在现实世界中的使命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被后辈们崇敬的先辈中的一员。老人的权威,儿女的责任,血缘的永续,各就其位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2010年6月9日,以“想象澳大利亚”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正式开幕。自启动半年来,澳大利亚已经在中国举办多项活动,较为成功地向中国人民展示了澳大利亚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1,(2):160-160
高磊在《大众文艺》2010年第12期撰文指出,中国地名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地名不是纯粹的地理现象,而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也是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1,(1):133-133
吴宏政在《求是学刊》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人是文化存在的本质。没有文化,人就是抽象地存在着的无;而没有人,则文化也是抽象地存在着的无。这样说来,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可以在上述思辨逻辑的原理下,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2,(1):119-119
姜海在《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们身处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多元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既带来文化质素的嬗递与新变,又招致身份认同的焦虑与彷徨。如何重新底定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一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急迫态势无法回避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毫无疑问,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既要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相承继相接续,又要合理地采撷西方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成果。  相似文献   

13.
彭学修 《文化学刊》2014,(6):159-16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手机的普及,段子这一语言形式以其通俗性、娱乐性颇受各个阶层人们的青睐。段子是人们的社会文化心态的一种典型反映,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社会文化心态是中国国民性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1,(3):131-131
曹兵武在《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许多问题,如社会管理盲区增加、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剧等,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1,(2):106-106
杨莉、伍敏在《湘潮》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性所在,是中国人民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提升文化吸引力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构建文化尊严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构建正确尊严观的核心。面对现今中国社会文化尊严的缺失和错误尊严观,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最佳文化尊严和正确尊严观的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2,(6):172-172
陈进玉在《人民政协报》2009年3月16日撰文指出,办好传统节日,让13亿人在占其一年生命1/24的同一时间里过得开心、充实、有意义,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而要办好传统节日,关键是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让人们在热闹中、在欢乐中、在休闲消费中享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所致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继承和创新。离开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利用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宝贵文化源泉和广阔活动平台。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1,(4):175-175
李继先在《中州学刊》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企业文化的结构作为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三层次说和四层次说。这些层次说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沈光旦 《文化学刊》2009,(2):172-172
沈光旦在《中国文物报》撰文指出:牛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中国人素来具有爱牛、敬牛、拜牛的习俗。  相似文献   

19.
中华饮食文化之发达,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民族的特点、地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明和文化的最后根据在于物质生产劳动,这一劳动实践的自觉性与能动性通过人自身表现出来,称之为文明,它反映人的整体状态,其首要的属性是人性;这一劳动实践的自觉性与能动性通过社会表现出来,称之为文化,它反映社会的整体状态,其首要的属性是社会性。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根据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文明是社会的主观表现,文化是社会的客观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