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提出"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黄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非真正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是被斯大林曲解了的马克思的世界观,是斯大林的世界观(自然观)。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观,是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三者一体化的全新的现实世界观,它正确地解答了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首先,它是人类哲学史上研究主题从古代哲学本体论到近代哲学认识论再到现代哲学现实世界观研究转变开始的标志;其次,它实现了本体论、历史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在新现实世界观里科学的有机的统一,彻底批判了旧哲学世界观;再次,它实现了哲学功能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根本转变;最后,它为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后,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还一再重复旧唯物主义哲学把世界观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为自然观的观点,很显然这是旧哲学的复辟。我们在批评来自"左"的方面的黄楠森先生所代表的斯大林主义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非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的同时,也要警惕来自右的方面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干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它不仅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且开始对旧哲学的复辟进行一场新的哲学革命,开始实现马克思哲学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发展了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指导下,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健康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过程中有几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和理论问题必须搞清楚、弄明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异化劳动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和精髓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核心和归宿;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发展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形成自己现实的人本主义本体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创立了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黄楠森先生提出的"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没有马克思哲学原著和文本的事实依据;他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原著和文本而误解、曲解和批评马克思的正确论述,成为一大历史笑话。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黄楠森先生在今年最新发表的文章里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的误解和歪曲,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旧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复辟。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时,批判超越了旧哲学抽象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旧哲学原则,创立了自己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根本原则的新现实世界观。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世界观作指导,排除辩证唯物主义旧哲学世界观的干扰,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黄楠森先生的《政治其形,学术其神:对〈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一种新解读》一文,从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那里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找到了理论缘渊,找到了否定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论依据,但是,只要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就会发现他找到的是错误的理论缘渊和理论依据,却丢弃了列宁著作里对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正确论述。当我们打破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本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体系的束缚,重新认真研读马克思哲学的原著文本,就会发现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它为现实的个人自觉地解决人在现实世界中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哲学史的事实与逻辑,有力地证明黄楠森先生否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只是盲目的頑固的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护。今天我们只有对斯大林主义哲学这种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复辟开展一场新的革命,才有可能回到马克思,还原马克思,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应当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呢,还是应当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呢?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至今尚未解决的最重大的理论问题。黄楠森先生在近年发表的多篇文章里不仅顽固地坚持和宣扬斯大林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旧哲学自然观),而且坚决否认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我与他的观点、立场和价值取向完全相反,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而是斯大林哲学世界观和旧哲学的复辟,完全认同和坚决支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建议国家应当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为指南,依据马克思原著文本的哲学话语言系统,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6.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什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根本问题。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北大学周树智教授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1,(1):4
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什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根本问题。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北大学周树智教授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而是斯大林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的新现实世界观是同一的。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主要原理是:现实自然界是人与之发生直接现实关系的自然界,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是现实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是造成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断裂的社会原因,共产主义是恢复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黄楠森先生坚持和宣扬斯大林的见物不见人的非人的只知斗争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是造成当前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直接的思想和理论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地否认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也是对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的背离。这两种倾向都是马克思哲学的异化。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哲学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和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作指导,杨弃马克思哲学的这两种异化倾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西北地区周树智、胡义成、杨文极等一批教授、研究员就"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问题与黄楠森教授辩论的文章,他们引证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文本,并与黄教授的论著加以对照,详加辨析,证明黄教授没有读过或没有读懂马克思、恩格斯的那些原著。我建议黄教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关于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三次论争:20世纪30年代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的第一次论争、20世纪70年代围绕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展开的第二次论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以人为本展开的第三次论争。作者对这三次论争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这三次论争表明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在这三次论争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片面的极端的倾向:一种倾向以为马克思哲学是"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所谓科学的非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一种倾向以为马克思哲学是"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哲学,这两种倾向都没有真正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哲学的本意和真谛。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真正的本质、精髓和活的灵魂就是"人与物相统一"这个最根本的原则,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之统一的理论则是它最基本的原理和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只有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精神实质,以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才能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顺利地进行,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斯大林是第一个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斯大林1938年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4章2节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杨文极 《文化学刊》2011,(3):103-110
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和哲学解放。思想解放唤醒了人的主体性,哲学解放要求哲学范式转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讲,哲学范式的转变,就是从"主客二元对立"的旧范式向"主客二元统一"的新范式的转变。它主要表现在:从远离人的空洞的抽象的旧范式向"以人为本"的充满人间气息的新范式转变;从领袖的"独白"的旧范式向领袖与群众"对话"的新范式转变;从静态的、横向的、共时态旧范式向动态的、纵向的、历时态的新范式转变,即从联系向发展的转变。这个哲学范式的转变,使近代哲学发展到了现代哲学。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它已实现了这种哲学范式的转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特别是1924年以后的斯大林主义,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应用直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把对"文本"的应用直接等同于"文本"本身,这样就造成了许多误读和混乱。我们要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改变"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改变斯大林式的旧哲学的观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主客二元统一"的新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3.
2010年8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六版"对话"栏目,刊登了该报记者陈静对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的采访记:《境界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阅读多遍,反复思考,令我怀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吗?答案是:这绝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实践哲学始终是关乎人的哲学,其对人的本质的探寻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进而再到"现实的人",将人的本质真正置于实践中去理解,通过现实的人于现实生活世界中展开的一系列矛盾运动来进行印证。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在实践中历史的生成且承载着极其复杂且丰富的社会关系的真实的本质。按照这种理解方式,马克思创立实践哲学的进程也历经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性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创立实践哲学的路径与人的本质学说紧密相连,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其实践哲学形成的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5日第六版《对话》专栏,以整版篇幅,发表了黄楠森先生的对话录《境界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一文,读后深感内容陈旧、逻辑混乱、没有时代气息,既不反映时代精神,也不表达哲学的理论思维的创新发展,不能说明哲学是智慧、  相似文献   

16.
周树智先生在《文化学刊》连续发表讨论"以人为本"的文章。但他的基本观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周先生把"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看作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观根本原则"的观点,之所以令人难以接受是因为,这种认识一是误解了马克思,二是有以点代面以偏赅全之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独特的分析对象,将"一般的意识形态"作为批判对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特征,以及如何"跳出意识形态"。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否定性的概念。简单地说,它就是对现实的一种虚幻或颠倒的反映。马克思对以黑格尔思辨哲学为基础进而诞生并发展起来的颠倒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做了批判,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反思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哲学根本不同,是马克思批判和扬弃的旧哲学,人们只要摆事实讲道理,用良心和良知追求真理,就不难发现“皇帝的新衣”。  相似文献   

19.
李冰 《职业圈》2011,(35):43-44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灵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人员。针对员工在思想上的各种矛盾、疑惑,通过宣传科学、正确的道理。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帮助员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员工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工作和生活,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疏导工作,是搞好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是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理应应对"以人为本"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首先,应明白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执政理念。其次,应懂得以人为本是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再次,更重要的是应理解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为本的基本理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就是中国共产党应以中国每个公民及其历史发展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公民人权。从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为本,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或以中国每个公民及其历史发展)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公民人权,这既清楚地表明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为本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或以中国每个公民及其历史发展)为本的理论源泉、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更加清楚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为本的基本理论的理解的创新、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