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文学史从古希腊原始神话开始、经历古罗马悲剧时期、中世纪教会文学、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新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理性文学、浪漫主义赞美大自然的诗歌、现实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和现代主义流派纷呈的阶段发展,文学体裁日益丰富,反映的主题形式多样。纵观整个西方文学史,每个阶段的转型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发展,人性的高扬或者失落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人的认识和观念也反映在西方文学的作品和著作中。  相似文献   

2.
洪刚  孙俊华 《文化学刊》2010,(5):120-122
池田大作先生一直致力于人类的文明对话与生命尊严与价值的实现。他明确提出,和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而和平思想要为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同,必须经过教育的养成;教育的全部价值在于追求和平,实现和平的根本途径是促进文明对话。根据池田大作先生的这些论述,教育应帮助每个人真切地认识到和平的价值,确立培养"国际人"的和平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关切,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对启蒙精神以及由此奠定的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超越,是因为通过实践观点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得以避开乌托邦主义的陷阱,表现为通过人的自主实践活动,不断为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创造现实条件的动态过程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征程中所结出的文明之果,是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创造的社会主义新形态,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这种文明新形态不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生动诠释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底色和突出了中国一直倡导的合作共赢的实践风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指向的世界情怀,对人类多元文明的演进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分析法学派的奥斯丁提出的"恶法亦法"命题在西方法学界一直饱受批判"恶法亦法"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其中包含着法的秩序、正义及平等价值,对中国当代的法治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简单介绍"恶法亦法"的起源与内涵,初步分析"恶法亦法"理念的价值追求及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些积极意义,并简要说明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如何真正践行守法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应将文明互鉴理念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观念的核心构成。文明互鉴理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是有别于“文明冲突论”和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另一种选择”,是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应基于文明互鉴理念提升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人类意识与人民意识,将乡村文化、青年创造和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传播的新途径,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对传统自然观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在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呼唤中形成的。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价值,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统筹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化是精神观念文化范畴里一种文化,这应是狭义"文化"概念。政治文明是文明范畴里的一种。"价值"概念定义,当前争议较大。价值在形式上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价值内容就在现实的人日常的现实的历史发展的实践生活过程之中,价值的本质就是现实历史的发展,一切价值都是现实价值。"价值"概念与"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关系很密切。当前,学术理论界在谈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时,有不少人显得很浮躁,只是自发盲目自信,缺少理性自觉的价值分析和文化自立。要克服自发盲目自信,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性自觉性自信,真正实现理性自觉的坚实自信,自为自强,就得自觉积极地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文化自立,对现实进行价值理性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正时代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人类对于物质、经济的追求更是不知疲倦,而工业发展显然是人类追求物质经济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严重的冲击,各种环境破坏现象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到控制工业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据此,我国美学研究者便提出了生态美学的观念,该观念基于马克思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如果将人类的交流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视野中,文明是观察传播的重要尺度。全球传播既是在话语意义上对于传统意义上国际传播的一种结构和回应,又是在传播结构性意义上延展着人类在彼此尊重基础上平等交流的愿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中,文明交流互鉴作为全球传播实践的一种基础性遵循,是对西方现代性二元对立哲学反思的一种结果。新时代全球传播格局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实力政治的结果,而且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在此意义上,全球传播格局具有在更深层次上变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间交流互鉴不可或缺。只有相互尊重包容、广泛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愈加璀璨辉煌。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对自身建设发展实践经验以及对世界大势等诸多因素的深刻把握与认知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给出的又一中国方案,其摒弃了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等思维陷阱,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将对全球和平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行政法的理性与诗性之对立 在《文化结果:各国价值、行为、制度以及组织的比较》一书中.格特·霍夫斯蒂写到。科学技术方面……西方思维方式是分析式(analytic)。而东方却是综合式(synthetic)……西方分析思维方式注重成分、东方综合式思维注重整体。”日本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曾说“到了20世纪中期。西方对真理的追求转向了整体和平稳性。科学也许得益于分析思维。但是管理和政府运作确是综合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甚至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价值取向;二是从各国传统的利己政治诉求,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诉求。而与之相适应,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也亟待创新,包括重建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主体性,重构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强势框架,以及重视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4.
设立沉默权是国家法治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赋予有关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它不近是现代国家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现代国家法治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刘杰 《职业圈》2014,(5):18-19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高度凝练、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6.
朱勤  王前 《文化学刊》2009,(4):67-71
由于传统的实证主义政策文化观带来了事实与价值、科学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的分离,科学政策研究有必要在政策分析中通过引入人文学科的视角,将价值分析包含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以形成一种“人文政策”。入文政策的实践是科学政策文化从实证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目的在于回归拉斯韦尔等人所倡导的科学政策的理想目标:给人类带来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需要引入文明传播的视野。这是由人类历史的特征、当代世界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奋斗的特定背景决定的。从文明传播视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就主题而言,一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学习借鉴西方文明的贡献,二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贡献;就方法而言,关键是要突破西方主导的旧历史观及建于其上的话语体系,在文明对话的新历史观的基础上创新话语体系。这种创新既要体现中国文明基因,又要体现文明借鉴色彩,还要体现时代实践特色。从文明传播视角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从更深层次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王前强 《职业圈》2010,(29):63-65
当代医学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超越工具理性、物欲主义。追求价值理性和意义世界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作用是提供精神价值导向,为整个学校的发展谋求正确的人文导向。大学人文精神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筑共同愿景,塑造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价值、鼓励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就有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思想流传到西方得以发展,形成了整合东西方思想的新的人本管理思想,这可朔源到行为科学理论。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聚集在一个焦点上,即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得到自身的完善和成就感,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以培养劳动素养为主体,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明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该文展现了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毛南族的勤劳与智慧的文明成果,内容和形式质朴平易近人,感人至深,散发着毛南族特有的泥土气息,注重情感意向的表达,围绕“人”的特性,把道德伦理和内在情感因素融入其中,从心灵出发去追求情感的真实性,对教育的本质认识,对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