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凯旋 《文化学刊》2010,(3):148-153
谣谚是来源于社会民俗文化生活的独特文学样式,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宝贵的经验总结。其中,汉代谣谚涉及的内容和领域相当宽广,观察的视点既准确又尖锐,文笔简洁精当,其文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丰富而深刻。汉代的民间谣谚又至为优美舒展,对人物性格和事件的刻画入木三分,是优美的文学亦是精当的史学,是汉代民俗风物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李阳 《文化学刊》2009,(6):142-147
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的深度已经远远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超出了经济转型的单一领域。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人民对政府政策、制度的反映和接受程度上,关注的范围更多地涉及到意识形态上面。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非规则性的软约束力,不但是社会转型历程的一个反映,而且对社会转型的各方面因素是一种整合。实现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充分重视民俗文化的作用是关键。只有正确认识到城乡民俗变迁与社会转型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才能使社会转型带来的进步惠及社会的各个利益层次。在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正确引导公序良俗的建立,才是为社会进步筑起的另一道保驾护航的防线。  相似文献   

3.
刘家佶 《文化学刊》2008,(4):103-108
《目前集》是明代名人笔记,该书收录670余个条目,具有珍贵的民俗语言学研究价值。笔者对其进行民俗语言学研究,稽考民俗语汇的百科性及修辞心理的运用。《目前集》的存在为研究明代以及明代以前的历史和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虽然《目前集》是名人笔记体的准辞书,并且体例结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于同时代的辞书编纂,尤其是对后代辞书的编纂体例及词源考辨上都有内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4,(5):104-109
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标志。辽西方言属于东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是辽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辽西地域文化包括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区域民族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辽西方言民俗具有鲜明的文化融合性、典型的农耕性和厚重的文化性三方面特点,通过揭示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旨在进一步展现辽西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为加强保护辽西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民俗语言学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也遇到了各种难以避免的困惑和研究的瓶颈,如何从理论的高度上反思自我、廓清思路、摆脱困惑、冲破瓶颈、继续推进学科的发展是当前民俗语言学需要解决的重要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殿典 《文化学刊》2008,(5):166-173
《里语征实》是一部流行于民间的以俗语为辑录对象的准辞书,它为我们今天的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以《里语征实》所收录的民俗语汇为语料,运用民俗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其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研究本书语汇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对本书的民俗语汇进行分析,展示本书民俗语汇的独特风貌及其与民俗文化的血肉联系,且对发掘隐藏在民俗语汇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地方文化心理等方面的要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3,(1):83-83
陈秋、苏日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女性民俗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民俗社会中与女性俗民有关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思考民俗社会中女性(社会)性别规范的养成,女性和男性在民俗生活的互动中如何扮演其角色,进而考察“民俗社会”如何建构规范“民俗之民”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8.
儒学由民间学说上升为官方意识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医药民俗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思想观念上,人们认为能医懂药之士,方可忠孝两全;在医疗实践上,“蒙帕诊脉”、“牵线诊脉”以及尝药、尝粪、舔痔吮痈、割股疗亲等,逐渐演变为医药陋俗。  相似文献   

9.
张举文 《文化学刊》2012,(2):179-180
黄涛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立足于实地调查这一民俗学核心研究方法来为语言民俗学这个新的学科领域做开拓性研究,不仅其学术创见难能可贵,而且其研究范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贡献是多学科的,但可从方法、理论以及范例作用三个方面来概括。  相似文献   

10.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1,(5):107-112
文章简要回顾了民俗语汇研究的历史和传统,包括语言学界、民俗学界及民俗语言学界国内外的学者对民俗语汇的研究,提出“大力加强民俗语汇的基础理论研究势在必行”。文章还试图对民俗语汇研究过程中关于“民俗语汇”的概念界定与定位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对近年来民俗语汇研究的一些新的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什么样的文化是生态文化 1、从研究对象而言,生态文化是一种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它是与有关人与人的关系的社会文化或人文文化概念相对应的一种新的文化观念。社会文化要探讨和解决的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化要探讨和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2、从文化的属性而言,生态文化是一种涉及社会性的人与自然性的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它与属于社会科学的传统人文文化不同,是一种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有关系的一种全新的、交叉的边缘文化。 3、从文化的功能而言,生态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能正确地指导人们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之  相似文献   

12.
郑永年 《对外大传播》2011,(2):17-20,26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中国学的发展不可谓不怏。这些年,西方各国无论是企业界、政策界,还是学术界越来越注重对中国的研究。一些传统上只侧重于汉学研究的机构和组织也开始强调当代中国的研究,尤其是与政策相关的研究。对传统汉学来说,学者们感兴趣的是中国的文明、历史、诗歌和语言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其形象无所不在,是民间手工艺人的重要产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各地的刺绣、布艺、剪纸、泥塑、面塑、民间玩具、年画、农民画、皮影及木版年画中都出现了老虎的形象。该文将各地的民俗虎文化逐一进行了剖析与比较,发掘其关联性与差异性,将流传的传说与故事蕴藏于各式各样的民间手工艺中,进一步分析虎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所代表着的劳动人民朴实的技艺成果与朴素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意识,也进一步推进了民族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反映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观念,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4.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0,(6):110-115
考察满语和锡伯语在辽宁地区的存在和使用情况,并查找导致二者在辽宁地区濒危或濒绝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分析,让语言濒危问题不再仅仅是语言学家、语言学界关注的事情,而将其推到全社会的视野中,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和重视,以便聚集更大的力量,一同投入到这场维护语言生态平衡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事业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对二者的共时比较研究,也便于我们从二者的"同"与"不同"中更好地洞悉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语言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从而有的放矢,因"语"施"救",有助于我们采取更加有效的、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抢救和保护满语就是在抢救和保护锡伯语,反之亦然,二者具有互相借鉴的意义。濒危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协调。除了语言自身的因素外,濒危语言保护还要从语言使用者对濒危语言的语言态度、政府角色的介入和支持、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的构建等几个方面重点把握。濒危语言的"保护方式"应该区分为保存和保护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东北历史特点鲜明。一、与中华文明发源问题关系密切;二、是在地理环境影响下文化交汇的典型地区;三、是多种社会形态并存及民族融合的典型地区;四、是边疆地区对中国历史影响的典型;五、是东北亚地区文化传播、交流的核心。因此,古代东北史蕴涵着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首先,红山文化的研究,向文明起源理论提出了挑战;其次,古代东北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再次,悠久的古代东北史,对于研究草原游牧民族起源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最后,古代东北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焦点。古代东北史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其有益于建设、振兴、发展东北;有益于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是纠正错误的历史观,揭穿一些别有用心企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民俗歌舞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附于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中,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和意蕴。“亮花鞋”是传统的川北民俗,承袭千百年历史,拥有浓郁的阆中本土文化气息,是川北民俗服饰文化、民俗音乐和民俗舞蹈的经典样本,更是阆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悠久的历史,多重的样本属性,让“亮花鞋”这一民俗拥有了十分珍贵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该文系统梳理了“亮花鞋”的文化渊源、表现形式及艺术特征,并基于弘扬民俗文化的角度,结合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机制、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期助益阆中民俗歌舞“亮花鞋”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佳慧 《文化学刊》2009,(4):103-107
民俗语汇就是那些与具体的民俗形态或某种民俗事象密切相关的、反映民俗文化的语汇。《越谚》正是一部反映中国清代越地方言词语和谚语的著作,它以记录口头俗语为目的,对于越地方言词语、歇后语、惯用语、成语、谚语均有大量记载、,这些均为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重要语料。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东北马鞍山,至今仍存在着一种每年于端午节例行进行械斗性节日民俗。这种由两村相互掷石为戏的传统斗石活动,原本是村庄内部的娱乐活动,但近年来愈演愈烈,已经发展成为械斗性的陋俗。当地许多居民对此并不十分反感,似乎还以此作为"一景儿"来炫耀,津津乐道,一些人乐不得一年一度地“看热闹”。  相似文献   

19.
薛晴  余庆 《文化学刊》2022,(6):14-17
大禹治水,其功德非止于治水,而彰显于思想。大禹是华夏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代表。对其图腾性崇拜通过民间民俗媒介(禹王庙会、神话传说、戏剧戏曲、绘画诗歌、文化景观等)进行表达,把抽象的奉祭形象具象于民众视野,其凝聚价值在于展现区域多元化民俗意识形态和普世精神价值。本文选取安徽地区大禹文化为主线,通过对禹王宫及周边的地区田野实地调研,探讨如何在民俗活动、文化景观及文化意义层面寻求大禹文化民俗传承的建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若干史实的剖析和评价,对至为重要的文学政治的关系、文艺真实性与思想倾向性的关系以及文艺与人性、人道主义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作出辩证的阐述,为文学史研究提供符合辩证唯物史观的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并澄清上述领域曾有过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