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应该把学科教育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德,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如果只凭善良的愿望、苦口婆心的说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品德形成受各种因素制约,十分复杂。再加青少年品德尚未定型,处于不断变化的时期,使人难于准确把握。如何使他们的品德向良好方面发展,即外在的社会道镇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这其间有没有共同的心理机制、有没有普遍遵循的规律,这是探讨品德形成的重要任务。 一、个体社会化的学习过程是形成品德的具体道路。 社会化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掌握社会经验与道德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规律与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大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大学德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之处,在于学生必须不断地亲自参加各种各样的身体的活动。因而,体育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娱乐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根据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桂平市桂平镇中心小学李宁,朱永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主要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儿童道德上的成熟,首先是其道德认识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从思想品德的构成来说,对学生进行爱...  相似文献   

6.
一、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结构概述教学结构的拟定,取决于多种因素。教学结构的研究是一项相当艰巨而复杂的工作。然而以往将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只看成是一种简单的线性过程,即设计教学程序只体现教的活动,而未体现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活动,以及学生如何主动地、独立地吸收知识,包括学生对教师提供的信息如何进行了选择、分辨、取舍的活动。究其原因,是对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系统各个要素间的有机联系的忽视。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系统既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的顺序以及各个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它也在空间上反映出语文教师、学生、语文教材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请看下图:  相似文献   

7.
主体内化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要增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切实引导大学生树立全新的职业价值观念,增强职业情感,坚定职业信念,巩固职业意志,规范职业行为,并建立内化和固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品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往往在语言、情感、情节等方面设置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冲突互相勾连,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也使不同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一提起小学品德课堂,我们更多地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说理性太强,比较空洞,还会听到有些教师说小学品德课实在是太难教了,要补充的内容太多,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存在一定的距离。那么如何提升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让我们来听听浙江省杭州市一些品德课任教教师的声音吧。本期《特别关注》以"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研究"为内容,特选取"2014年度杭州市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美国教育家苏珊·凡戴克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进去、我就完全理解了。”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直接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学生很容易忘记;如果把教学内容直观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会记住;如果教学内容是学生自己在参与中完成的,学生就完全理解学会了。可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在执教品德与生活北京师范大学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一课,  相似文献   

11.
王晓香 《河北教育》2009,(12):41-42
一、创设情境。促进内化。通过创设游戏、表演、竞赛、问题探究等活动情境,形象直观地提出行为要求,激发学生丰富的直观感受,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自觉而积极地将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如:教学《我成长的故事》一课,  相似文献   

12.
第一种境界--追求令学生神往和叹服的教学魅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修身性质、特殊的教学结构和规律,决定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兼有"经师"与"人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刘莉 《辽宁教育》2009,(1):76-77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综合课程。主要以活动为内容载体。并无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确定固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活动课都存在教师、学生、活动三个核心要素。这也是评价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学生思想品德测试是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项得力措施.为此,我注意了下面三点: 一、双项命题,“知”“行”统一.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关键,是目的.因此我在品德测试中注意了双项命题,“知”“行”统一.一项是认识、情感方面的测试(对人们思想行为及社会现象的判断评价等),由品德课教师评分;二项是意志、行为方面的考查(做出了什么努力,有什么行为表现等),由班主任和学生集体共同评分.综合上述两项评分,才是学生品德实际得分.这样评分,就能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思想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积极锻炼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德.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在高中历史课程方面 ,将开辟中外比较专题史 ,注重于史学阅读、分析和实践。专题史的设计 ,旨在使高中学生形成“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原理”的认知结构 ,达到认知历史和发展智力的目的。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 ,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认知结构。  一、历史认知结构的形成 ,既是学习知识 ,也是运用知识的过程  历史认知结构包括知识结构 (纵向时间及因果关系的链式结构和横向空间及不同区域、不同内容的网状结构 )和智能结构 (包含智力和能力 ,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  相似文献   

16.
品德根源于生活。正如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所言“道德不是源自于神的旨意、先验的理性,也不是来自生活以外、生活之上的某种知识与理论,道德基于生活,生活是任何道德生成的普遍性前提。”新课改后,随着《品德与生活(社会)》开设,使德育“无生活”的状态得到了一定的扭转,课堂有了鲜活的生活例子,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教师以成人的生活去要求儿童,说教成分仍然存在,又出现了拔高生活的“成人化生活”教学,教学效果当然也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知识经验,这种“内化过程”的基本前提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用心听,不潜心记,不认真思考,就不可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是全体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一般而言,课堂上影响学生集中注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18.
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看,每一个动作技能的掌握,都要经过三个阶段:①粗略掌握动作阶段。②改进提高动作阶段。③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并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以小学三年级垒球投掷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9.
20.
品德结构是各种品德心理成分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结构。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侧面、多量变、多水平、非线性、动态开放的发展结构。它既有运动、变化、表现的一面,又有相对稳定、静止的一面。在不停地和周围其它社会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维持它自身的相对稳定性;在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中向更高高级发展。因此,品德结构是一个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建造、完善自身的同时,又以不同水平和不同的面貌在具体的道德行动中得到统一发展的结构。对于品德结构的研究,必须全面准确地反映品德所包容的内容,不可有所偏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