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茅盾所有的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占有非常瞩目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的艺术画卷。在这些女性形象中,蕴含着茅盾对生活的深沉思考,诉说了他寻求女性美的美学情愫,同时,也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正如有的论者所说:从“时代女性”的群像“终因茅盾的倾心尽力的描绘,而在文学史上灼灼生辉,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形象类型。”①不可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茅盾的小说将会变得多么苍白而乏味啊!也正因为如此,对茅盾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相似文献   

2.
许地山是五四时期著名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小说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运动后的一九二○年。文学研究会就整个创作倾向来说是注重写实的,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早期小说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探索和关切,与文学研究会同人并无  相似文献   

3.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4.
<正> 文学大师茅盾先生曾在三十年代深有体会地告诫从事小说创作的青年:“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印象·感受·回忆》)这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古曲文学中唯一足称讽刺之书的《儒林外史》确有许多丰富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然而,解放以来,对《儒林外史》艺术性的研究虽有较大进展,但论者谈的多是其讽刺艺术,而于其它方面则很少  相似文献   

5.
茅盾在一九二○年一月《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一文中,呼吁创作“血”与“泪”的文学,要求文学界发扬民主,使文学社会化.后在一九二二年八月一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一文中,茅盾再次呼吁“血与泪”的文学,并认为“一时代的文学是一时代缺陷与腐败的抗议和纠正”,提出文学家的“最大的急务,是改造人们,使他们象个人”.同年八月四日,“创造社”郁达夫创作了《血泪》的小说.茅盾的论文登在上海《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上,郁达夫的小说登在同一报纸的《学灯》上.前者严肃、冷静,后者充满了不以为然的揶揄之情.这难道是巧合吗?显然是两人的文艺观相距太远之故.兹比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写下的近百篇短篇小说,代表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的主要特色。从“五四”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而且以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见长。在谈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学创作时,茅盾曾经这样评论说:“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的地、写实的地,描写着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这是对叶圣陶小说特色最早的权威性的评论,长期以来,许多评论都以茅盾这一著名论点为基础,就叶圣陶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主题思想的开掘和艺术表现的方法等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茅盾在二、三十年代写的《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ABC》、《北欧神话ABC》、《楚辞与中国神话》,《关于中国神话》、《读中国的水神》等一系列神话研究的文章中,对中外神话进行了比较研究,对神话学和比较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研究的目的和观点方法茅盾对中外神话的比较研究,是服从“为人生文学”追求的,具有溯本求源的特色。茅盾研究中外神话的目的是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实践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创造划时代的文学。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把我国古代文学的源流溯求了一遍。“五四”时期,要借鉴西方…  相似文献   

8.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制造环境气氛,作家可以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运用色彩艺术,特写艺术,雕塑造型艺术,绘画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及音响艺术等各种不同艺术手法,来达到刻划人物性格,构思小说布局,制造小说环境氛围.所以,小说家的艺术天地是艺术家中最为广阔的.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茅盾,在小说创作中,同样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创造茅盾小说的艺术天地,来丰富茅盾小说的艺术世界.其中,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不同音响艺术来刻划人物性格,展示环境氛围,突出作品主题,是茅盾小说艺术世界里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能否表现特定时期的时代风貌,是衡量它的艺术价值的重要怀志,也是确定作家思想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鲁迅曾把成功的长篇小说称之为“一时代的纪念碑”,把杰出的短篇小说称之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①,就是说明小说创作表现时代精神的重要。对于茅盾小说创作表现时代性的肯定,几乎是那些没有偏见的评论者所众口称道的。如叶圣陶对小说《蚀》作过这样的评价:“茅盾在《幻灭》之后描写《动插》,《功摇》之后描写《追求》,不说他的精力弥满,单说他扩大写述的范围,也就可以大书特书。在他三部曲以前,小说那有写那样大场面的,镜头也很少对准他所涉及的那些境域。”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面大旗,他们都是在为人生的旗帜下,从事小说创作活动的。鲁迅为人生的文学活动,多表现在创作实践上,两眼注视着社会下层的被压迫者,小说具有明确的启蒙目的。茅盾是为生派的理论代表,理论上阐述较多,和鲁迅一样,也着眼于下层社会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的为人生的文学观,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的作品描写的重心不同,鲁迅多以非重大题材写乡土破败、停滞的景象;茅盾则以重大题材,反映都市被时代政治浪潮激荡下动态的人生。鲁迅和茅盾都是开放型的现实主义者,顺应时代潮流,吸收中外传统艺术的精华。他们的经验,表现了艺术互通互补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般都认为茅盾小说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深刻的社会剖析。茅盾往往是“先以一个社会科学的命题”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总是带有鲜明的政治动机和理论意图。他把小说艺术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观点去观察、剖析各种社会关系、人生世相,采取全景式的写法以展示社会全貌。跟其他现代作品相比,茅盾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一种自觉的深沉的理性精神。毫无疑问,这些认识都是很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很深刻的。但是熟悉茅盾小说文本的人,特别是那些艺术感觉敏锐的读者却并不满足这些结论。人们隐约感到这些结论与茅盾小说创作本身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它并不能涵盖人们对茅盾小说创作的整体感受。人们不禁想到,这些权威性的结论似乎还缺少些什么。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初期的艺术功利观,表现比较复杂,因而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批评他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三十年代初,鲁迅在回顾创造社初期的文学主张时,也说:“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崇拜创作……与同时上海韵文学研究会相对立。”(《上海文艺之一瞥》)直到茅盾逝世前写的回忆录中,还认为郭沫若当时有“唯美主义的观点”(《回忆录》·五)。如何评价郭沫若初期的艺术观,如何认识鲁迅、茅盾对他的批评,对于我们研究郭沫若初期的文艺思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我国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出现了贬低茅盾小说艺术价值的现象,有的研究者对茅盾小说艺术个性的认识以及在评价问题上,发生了一些偏差.有人甚至将“茅盾现象视为小说创作中某些不良倾向的代名词,而无视他的一系列小说作品曾经有过、迄今仍然存在的审美魅力,企图将茅盾排除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大师之外.因此,重新审视茅盾的创作活动,探析其小说的艺术个性,并对其作出正确、公正评价,是有必要认真研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茅盾文学创作活动全过程的时候,人们不能不惊奇地发现:这位闻名中外的文学大师,居然是从儿童文学开始,迈开他创作生涯第一步的。 1916年,年青的茅盾译出他一生的第一部作品《衣》。这是一本科学通俗读物,它的主要对象是中学生。1917年,由他编纂的《中国寓言初编》出版。这是一部“开风气的书”,它将中国寓言第一次正式地引进中国儿童文学园地。同时他又开始翻译改写外国科学小说,《三百年后孵化之卵》正是其第一篇。从1918年起,茅盾又根据中外神话、传说,编写儿童文学作品,到1923年,共28篇,其中的《寻快乐》、《书呆子》、《一段麻》、《风雪云》、  相似文献   

15.
在新文学史上,茅盾不单是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有名的散文家。他在从事小说创作的同时,写下了不少的散文。同叙事散文、议论散文的写作相比较,他的抒情散文虽然不多,但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是散文百花园中的珍品。本文不想对茅盾的抒情散文作全面性的评述,只想谈谈他的抒情散文中的象征性描写及其象征意义。对于茅盾抒情散文的象征性描写的发展状况,丁尔纲同志在《茅盾散文的艺术特  相似文献   

16.
茅盾曾说:“‘人’——是我写小说时的第一个目标。”他从创作的开始,就十分注重现实主义文学的这个中心任务。在他一生创作的几十部长、中、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五光十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永葆其艺术生命力、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久久闪耀着异彩的,除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体系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特别在他早期的小说中,一系列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的形象,更居于主角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他早期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讨晚清小说理论家如何运用文学比较的方法,评论古代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作家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外小说的异同。文章认为在晚清小说理论中既有我国传统的文学比较研究,也有西方“比较文学”研究。指出这两种小说比较研究的联系与不同,并说明晚清小说理论家们的种种探讨,目的仍然是为小说创作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一个在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大作家往往善于“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茅盾的小说创作,从总体上来看,是属于革命现实主义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严格地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写的,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示了未来的途径”。但是,茅盾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并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它很注意有选择有分析地吸取其他非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中  相似文献   

19.
茅盾是享有国际声望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和文艺论著被译成二十几个国家的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其中,译本最多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和三十年代的短篇小说。各国的文化界向本国读者介绍中国这位文学巨人,充分肯定了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茅盾是以革命者、改革者的姿态投入文学活动的,他重视艺术的功利性,要求作家具有善于分析社会现象的头脑,去凝视现实、剖析现实、揭破现实,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把这种文学思想,贯彻到创作实践中,使其作品带着浓烈的社会剖析的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茅盾小说独特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题先行”、题材重大、人物众多复杂,都很突出。“艺术空白”表现技法的运用,不但使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更为鲜明,也使作品更具有深邃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