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若要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应从意象入手。诗歌在表意上常是跳跃的、概括的,“只言语千载、一叶示寒秋”的写法很常见。所以欣赏诗歌要透过蕴含丰富的意象去理解其真正的意义.透过这点滴的景语情语去领悟诗人所要表现的全部景象和情思。  相似文献   

2.
冯丰青 《师道》2005,(9):23-24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可以凭借自身的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书画作品中,一幅画如能适当地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渡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诗歌语言的跳跃.电影艺术的空镜头,也都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出发。巧妙而艺术的留一方空白,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诗歌教学要抓住“意境”诗歌的生命在于“意境”,“意境”一般是指诗歌等体裁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思想感情交融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而作者的旨意就寓于这艺术“意境”之中,这种艺术意境能引发读者葱笼的想象并能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毫无疑问,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要注意将这种意境突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心、智两方面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空白艺术往往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情节、人物形象、景物描写,以及标点去发现"空白",充分利用这种空白艺术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品味文本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书法作品中,一幅画如能适当地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诗歌语言的跳跃,电影艺术的空镜头,也都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学英语课  相似文献   

6.
诗歌艺术之精华便是意境。古之诗家以创设意境为写作之第一要求。意境是诗人主观心灵与客观物境的融合,即“情”与“景”的融合。所谓“情景境界也”,即为此意,它是一种虚实结合体。虚实相生的典型手段是空白的运用和处理,教者应善于引导学生用“心”去发展空白,用“情”去领悟意境。一、发现空白,解读空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古代诗词乃至现代诗文作品都运用了空白手法。语文教学固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实”处揭示、理解诗词的意义,还应该从“虚”处让学生领悟那未尽的言语之外的广阔意境和丰富内容。即学会发现空白,解决空白。如学习…  相似文献   

7.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也有“空白”艺术的问题。教学上的“空白”指的是教材中文章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或已写出来欲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留给读者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时间,或使读者透过已写出部分去质疑、想象思考,从而获得对课文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说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空白”是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呢?一、“空白”能使学生生“疑”,为探究提供动机“疑”是学之端,思之源,创之基。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使他们发展。”现代教育心理…  相似文献   

8.
提高学生深入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评阅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口评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它要求既重于感知,更重于理解,重于领悟。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品评阅读是感知信息、选择信息,进而获取新的信息的过程。那么,如何进行语言的品读呢?一般说来。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往往通过“空白”和“不完满”的形给欣赏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营造更完美的艺术效果。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部分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内容含蓄,语言凝练,在一些精妙词语、句子、段落(显形信息)处。作者独具匠心的为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隐形信息),成为教材中最能刺激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利用空白艺术进行语言品读,引导生去思考、联想,填补这些“空白”,获取隐形信息,能开发学生智  相似文献   

9.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书法作品中,一幅画如能适当地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诗歌语言的跳跃,电影艺术的空镜头,也都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李白”效应。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 ,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影响着读者。在语文教学中 ,古典诗歌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么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  一、古典诗歌在形式上非常讲究平仄格律或韵律的和谐 ,在内容上饱蘸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古诗或抒情爱缠绵的“悲欢离合” ;或写忧国忧民的“早生华发” ;或歌沙场英杰的“壮怀激烈” ;或描锦绣中华的“江山如画”……因而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适合于朗读或朗诵。俗话说 :激情是朗读的生命之源 ,充满激情的作品自然能激发学生朗读或朗诵的愿望和冲动。学…  相似文献   

11.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美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空白艺术呢?一、标题空白艺术的运用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文章的文眼,更是理解、分析文章的突破口。所以只要我们能巧妙的运用标题空白艺术,就能敲开文章的大门,引导…  相似文献   

12.
点击教材空白处 激活学生创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作品 ,常有”空白”。所谓空白 ,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 ;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 ,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创造一个个审美对象 ,创立新的审美视野与境界 ,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文学空白通过学生的再造想像而弥补起来 ,可使之具体化、深刻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产生如下思考 :一、含蓄的文字中留下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空白在语文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作品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去思索、联想、理解…  相似文献   

13.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空白”也称“艺术空框”.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设置某些空白,让读者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去充填.这种不着一字的空白,提供了读者参与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能收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随着接受美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认识到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往往取决于接受者所领会和赋予的意义.正如德国格·格林在《接受美学简介》中所说:“作品里充满图表结构和暗射空白,图表要由读者吃透,空白要由读者填写.”.  相似文献   

14.
观点品评     
考点分析观点品评,是指针对前人对诗歌的理解或评论进行的品评。古典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千淘万漉而留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它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充实它留下的艺术空白。各人的经历不同,境遇不同,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同,理解也会有差别,因此,对诗歌的评价也见仁见智,有的评述也许是恰当的,有的可能偏颇。我们如果结合原诗去认真分析前人的诗评,会从中得到启发,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去感悟、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歌的学习,应该注重“读”,而古典诗歌的教学更要讲究“读”。讲究读诗的艺术,才可能更有效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技巧,领会古人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悟诗人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那么,应该如何组织学生读诗呢?这就要靠我们老师的智慧了。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阅读古诗词往往只是局限在对字词句表层意思的理解上,而不能结合生活经验等去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不能通过进一步的体味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远意境。因此,在教学实或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基础上,重视对作品的情意体验,使学生全身心的沉浸在作品之中,进入角色,进入意境,与作家同喜怒共哀乐。  相似文献   

17.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齐白石老人就曾是运用“空白”的高手,你看他的虾图,画面上只有一只虾,其余什么也没有,可是我们却在这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看到了游鱼碎石,清水绿草。这种手法后来在文学创作中也得到广泛运用,以虚写实、虚实相生即是具体体现。艺术创作中这种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读者或观众或听众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去发挥的艺术,就是我们所说的“空白”艺术。绘画、文学创作中可以通过留出部分空间收到以无驭有、以少胜多的效果,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着特定时空限制的活动,能否也通过留出部分…  相似文献   

18.
唐代司空图曾以“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作为含蓄的艺术至境。其实 ,语文教学与诗歌创作一样 ,强调“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课堂上的“空白地带” ,就是指学生自由发挥、各显身手的活动时空。表面上看 ,教师在这一“地带”的活动似乎是一片“空白” ,实际上 ,学生正通过自我感受与领悟 ,经历着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认知心理过程。课堂上的“空白地带”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 ,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引而不发 ,导而弗牵”的教学水平。“不着一字”的诗歌意境能引发联想与想象 ,往往蕴含着读者再创造的无限空间 ;而在…  相似文献   

19.
程娟 《文教资料》2006,(24):82-83
诗歌中情与理的关系涉及到人们对于诗歌本质的理解,体现着人们对于诗歌艺术生命奥秘的探索和认识。诗歌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一种艺术表现,必然凝聚着人类思想感情的火花和理智的光辉,从中可以窥探到人类无限丰富的对象化历程。诗歌中情与理的恰当表现,关键在于符合人类审美心理的艺术规律,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用传统诗论中的术语来说,也就是要有“趣”——情趣与理趣。  相似文献   

20.
谢亦红 《文教资料》2005,(23):130-131
大约从宋朝起,中国画家就意识到了空白的重要性。他们不把画面画得满满的,总是留出大量的空白。马远的构图往往只画一角,人称“马一角”;夏珪则善用半边取景,人称“夏半边”。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种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被称之为“计白当黑”。为什么留出大量的空白?是让读画的人可以自己去想象、去思索、去补充、去完成。中国画讲究“黑白相间,意蕴悠长”,正是要求在“浓”与“淡”、“有”与“无”的搭配中显示出美与韵律。教育是一门艺术,也要讲点留白。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传道、授业、解惑”,更有助于学生去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