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景观雕塑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化面貌,应该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准则设计,不能简单抄袭传统的装饰符号。在雕塑语言特性的基础上,力求使作品与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生存感觉和当代文化情境相呼应,吸收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养分,使之融会贯通创造出全新的更有意义的、能体现东方民族气质,能包涵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现代艺术语言,使中国的现代园林景观雕塑设计出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2.
黄亚鹰 《文教资料》2011,(2):114-115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设计作品的创新点,是学生今后能否自主进行创新设计的关键,没有好的教学指导和培养训练,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进而影响学生无法形成多维的艺术创新意识。艺术设计专业的技能性训练课程必须结合实践,立足于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对设计行为产生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高超的观察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3.
郑凌 《教育与职业》2006,(35):161-162
传统吉祥图案是现代设计艺术的渊源和基础,把其精神元素融八现代设计教学之中,传承与发扬传统图案的审美思想、吉祥寓意以及造型方法,让学生通过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案,从而设计出具有个性化、时代性甚至国际性的作品,必定使设计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艺术形式绚丽多姿。当代艺术设计经常将传统的艺术符号融入到现代设计作品中,设计师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借鉴,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美感。本文通过对传统造型理念、传统图案纹样、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这三个方面阐述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包装设计对民族艺术的融合理念日益深化,满族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民族,在绽样艺术上独具特色,在现代包装设计教学中,以满族特有的纹样引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认知,也能够促进学生将包装与民族艺术、与现代化艺术设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并有效提升包装设计教学的效果。本文从满族纹样的内涵出发,在分析满族纹样导入现代包装设计教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满族纹样包装作品、满族纹样特色、满族纹样精神内涵等几个方面,研究满族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教学中的导入性应用,以期为现代包装设计教学提供积极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艺术是讲究美的,传统艺术如此,现代艺术亦如此.设计艺术中,艺术和技术是相互作用的,设计艺术以造物、造境为主要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作一系列严谨的规划和安排,设计作品乃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设计艺术类实验室就是在技术层面完成一件作品,并赋予其独特艺术意境的重要场所,因此与普通理工科的实验室相比,设计艺术类实验室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与特点.无论从专业分类、设备选型、规划布局、使用管理、绩效评价等多方面都有学科赋予的特点和要求,所以我们在建设和管理设计艺术类实验室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这些规律和特点,将实验室的效率最大化,使其成为当代优秀作品和设计作品的孵化器.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元素作为现代设计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存在,在设计艺术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越来越多的具有传统元素的体现时代性、民族性的和具有创新性的作品问世.中国画具有千年的历史,包含着时代的精髓,因此在越来越多的作品中被应用,这些富有中国传统精神的作品在设计领域受到关注,而中国画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时尚元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长期以来沿袭的以纯艺术再现的设计素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设计的要求。设计素描的教学与研究表明,基础教学内容和形式对于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必须与设计教育的整体结构同步改革,以培养设计师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充实教学内容。才能使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使“素描”与“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如何将中国画这个传统元素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一直是现代平面设计关注的焦点。中国画元素的运用使设计师的理性作品带有情感的魅力,并使感性的情感思想引导理性的设计作品彰显其所传播的文化内涵。平面设计师应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利用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为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带来改变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现代美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包括装饰画、图案设计、包装装璜设计、书籍装帧、服装设计、园林设计、广告设计等等。美术设计不仅是一门实用性的艺术 ,而且也是美化生活的艺术 ,现代美术设计已成为我国美术教育的一个主要领域。那么 ,在美术设计教学中 ,如何培养适用型艺术专业人才呢 ?这是目前许多艺术院校正在探讨与研究的课题。一、突出“构思”,教会“表现”构思也叫“创意”或“设想”,是一件好的美术设计作品产生的先决因素 ,是孕育作品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把“构思”教学放在突出位置 ,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入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在基础训练中应培养创作的艺术思维。首先,作品纵观艺术史,艺术家在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分析。其次,论述在基础训练中变化探索和创造的原则是适应现代艺术发展的必然手段和基石。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的艺术实践做思想和技术上的准备。第三,论述了在艺术教学实践中主观化的四种手段。总之,形式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艺术作品是表现方式的演化,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对艺术表现有了新的认识、体验、追求,这一切都不能违背心灵中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2.
女明星礼服设计集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为一体,而当今传统民间艺术形成的宝贵文化和独特风格,对现代礼服设计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很多优秀的设计师融合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理念,其作品不但大大提升了明星的知名度,同时也使人们满足了追求艺术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3.
现代设计风格日新月异,对于设计元素的研究与创新也随之发展。文字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自然也在实际设计运用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它特有的造型方式和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力是视觉文化创造与表现的源泉。在现代设计中,科学、合理的使用书法艺术,不仅能使设计创意更加新颖独特、设计表现力更加生动活泼,也使设计作品散发出持久隽永的艺术魅力,并使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内涵在书法艺术为外在表现形式的视觉传播中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4.
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是在冲突中不断融合,在对比中达到和谐。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强调要选择性的继承、批判性的吸收传统艺术并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找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最佳结合点,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5.
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艺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一样进行艺术创造.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新的教学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下面笔者谈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现代设计逐渐具有了全球共性化的设计风格。现代设计的个性化因素则需要传统艺术的运用。在高职教学中强调将中国传统艺术应用在现代设计中,是现代设计教学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考试》2008,(4)
本文对传统印章和现代标志的共通艺术形式美的规律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强调传统艺术精神,从传统印章元素中获得灵感,设计出富有创意、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智 《华章》2013,(20)
现代陶艺是近些年新兴崛起的一项艺术,它将现代艺术中的现代风格与创作思想融入到陶瓷作品的设计当中,突破了古典美学,并颠覆了以往传统的陶瓷设计理念,并将作者的个人想象力与创造力完美地体现在陶瓷作品中,成为一门新型的艺术。本文围绕现代陶艺概念简介、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陶艺的文化底蕴、中国现代陶艺的文化底蕴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对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古代作品的批判继承,当然与整个古代作品的批判继承的原则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于大学文科和专业的研究工作,所以如果简单套用大学文科或专业工作者对于古代作家作品的评价,就不但使学生难于接受,而且往往出现观点和材料难于统一的问题,其结果很难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古代作品的能力。因此,如何处理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作品的批判继承问题,是语文教学中需要讨论的一个课题。现在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种情况作些分析: 一、对于古代作品,要批判的是否只是思想内容,而艺术形式就完全可以继承,不需要批判?这个问题如果不弄清楚,就可能会使学生误认为文言文虽然思想内容存在问题,而艺术形式还是完美无缺的。这不但会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内容与形式互相割裂的错误认识,也会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古代作品的艺术性高于现代作品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属工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拥有非常精湛的工艺技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产生过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装饰形式和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我国现代金属装饰艺术不仅要继承和学习古代金属装饰艺术中精湛的工艺技术,同时还应继承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文化,发展和提高现代工业技术在金属装饰艺术中的应用水平,始终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保持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