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日趋严重。探究高等教育过度的根源对高等教育健康良性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研究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意义、教育过度的本质特征,分析了教育过度存在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一方面成功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度,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越采越严峻,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失业"现象,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高等教育过度问题.从教育过度的概念出发,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过度产生的根本原因,为解决我国教育过度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谭金明  李婉  朱琨 《培训与研究》2010,27(1):100-102
高校扩招,一方面成功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另一方面使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失业”现象。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高等教育过度问题。本文从教育过度的概念出发,试图探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过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为解决我国教育过度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扩招,一方面成功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另一方面使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失业”现象。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高等教育过度问题。本文从教育过度的概念出发,试图探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过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为解决我国教育过度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群言·文摘     
《职业技术教育》2005,(13):12-12
扩招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常务理事杨宜勇研究员认为,分析扩招与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思考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存在过度投资。如果存在过度发展或者过度投资,那么就存在大学过度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事实是,中国2000多所大学,没有一所大学倒闭。  相似文献   

6.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招生迅速扩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内也开始出现教育过度现象,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集中表现在硕士研究生逐年扩招上。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过度产生的原因、含义及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出现了教育过度的种种现象,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实质是结构性不均衡引起的相对过度.  相似文献   

8.
浅析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规模效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及高校合并的形势,分析了规模效益的形成机制,指出过度扩张所隐含的规模与效益的矛盾,提出适度的规模扩张才能促成规模效益实现的现点。同时针对扩招压力下过度规模扩张暴露的问题,提出了适应性调整、进一步降低生均成本的管理举措。  相似文献   

9.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过度的质疑.这种质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在事实上,这种过度已经造成了政府、个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下降,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经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并不存在着绝对意义上的过度,可以通过规模扩张的适当调整和紧缩,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回归到理性的发展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超常规发展,我国出现了"知识失业"现象,并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深化过程中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外应对"过度教育"问题的经验,对我国解决"教育深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建立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薪酬制度;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吸收各层次人才;对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层次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周铜 《教育探索》2012,(6):8-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也出现了一些市场化趋势,并由此引发一些问题.如过度扩招带来教育资源紧张、设置专业偏重追求经济效益等,进而使教育质量下降.由此可见,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熟条件支撑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高校扩招引起的“排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9年至今,中国高等院校已经连续四年扩招,一方面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与扩招的初始目标不相一致的许多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的排挤效应原理及其广义分析,扩招将在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一些领域引起类似的“排挤效应”。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投资过度引起投资领域的排挤效应;边际消费倾向减小引起消费领域的排挤效应;知识失业引起劳动力市场的排挤效应;高等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分配引起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排挤效应,等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也逐步从高校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过度。因此,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等问题日益突出。本论文从目前就业形势及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进行分析,辅导员应该发挥"辅、导"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使大学毕业生成为优秀栋梁,引出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讨"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必求取定解。从目标论视角看,"高等教育质量"由个体目标、家庭目标、社会目标、课程目标、办学主体目标、国家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从风险理论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内含的六种期望目标与实际状况相比,如果自我不满足的情形严重,或者相互之间形成龃龉,就会出现教育质量问题并导致社会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出现高等教育质量风险。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风险之间具有不必然的相关性,即一方面高等教育风险的存在与扩招是可以无关的,另一方面,扩招也给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增添了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现与扩招没有必然联系,也不是过度教育现象,而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需要的必然结果。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需要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和质量监管,还需要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有的学者认为是"吹响了向大众高等教育进军的号角".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极大地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按计划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学校连续扩招令人瞩目,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乃至百姓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被认为是"历史性的跨越."伴随着高校扩招,围绕"教育产业"、"教育质量"、"学生就业"、"职业指导"、"成教发展"等问题讨论得也比较热烈.本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成人高等教育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印高等教育的投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对比以及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和非公共投资方面的比较分析,表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良好,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于基础教育严重不足;印度在基础教育十分欠缺的情况下,仍极力发展高等教育,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印度的高等教育差别较大,中国高校扩招的前景是乐观的,不必以印度高等教育的失策来束缚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步伐,但也不应盲目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群言·文摘     
扩招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常务理事杨宜勇研究员认为,分析扩招与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思考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存在过度投资。如果存在过度发展或者过度投资,那么就存在大学过度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事实是,中国2000多所大学,没有一所大学倒闭。一流大学毕业生就业不难——清华、北大都是100%的供求比率,而一些三流的大学、三流的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可能低至30%或者更低,根本差异在于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相似文献   

19.
从1999年我国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每年都有数百万新增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虽然就业者所受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却出现了一职难求的现象。大量的毕业生不得不处于待业状态,是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造成这类现象的发生吗?可从过度教育的概念,造成过度教育的原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策略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对比以及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和非公共投资方面的比较分析,表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良好,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于基础教育严重不足;印度在基础教育十分欠缺的情况下,仍极力发展高等教育,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印度的高等教育差别较大,中国高校扩招的前景是乐观的,不必以印度高等教育的失策来束缚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步伐,但也不应盲目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