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游牧文化的经济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是依据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选择。与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不同,游牧文化的产生基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草原生态系统,游牧民族深谙其游牧文化独特的"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游牧文化因其在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而彰显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游牧化与农耕化间关系的基础是经济上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关系的形成是由不同化所分布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而不同生态环境下生计方式的差异又决定着互补关系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在经济上互补关系的主要内容有朝贡贸易,互市贸易以及战争这种非正常的互补形式。但是,在经济互补关系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双方在产品需求方面是一种“非平衡需求”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往往成为互补关系中各种矛盾的诱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 ,畜牧业的发展和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同样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结合的历史活动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主旋律。本文试图通过部落制度对游牧民族历史进程作用的探究 ,来揭示我国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游牧业不仅是一种经济形式,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对7-8世纪中亚和东欧草原游牧民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综合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游牧民族社会发展具有共同规律:从没有土地和定居点的全游牧,到有相对固定营地和道路的半游牧,再到农耕与定居并行发展的半游牧,于是,具有统一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统一的政权机构和正规军队以及统一文化的草原国家出现了。我们认为那些更早或更晚的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一般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发展过程,并具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游牧文化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是当前旅游经济的热点地区,旅游经济给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游牧文化带来了重大影响.其积极意义在于:为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与借鉴提供了条件,事实上丰富了与之相关的各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游牧民族创造的游牧文化突破地域疆界扩大自己影响的机遇,客观上促进或强化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经济因素也会促使文化主体挖掘出更多传统的有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多元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和谐的多民族文化关系的磨合、形成.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处于弱势地位的游牧民族文化的自身品格与特点在同强势文化的交融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与考验,文化主体尤其是年轻的文化主体对自身处于相对弱势的文化容易产生离弃的倾向,民族文化的商业化、产业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泯灭或者消磨文化创造者的个性化特征而体现出一种趋同的趋势,并且使其中相当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形式化的特点而失去原有文化的内核与神韵.  相似文献   

6.
《集宁师专学报》2019,(3):31-34
察哈尔蒙古族作为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最主要的居住形式是蒙古包。蒙古包受自然环境、经济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独有的游牧文化特征,蕴含了游牧民族特有的居住习俗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考古学资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学资料本身在形成、埋藏以及发掘研究过程中存在信息的有限性。通过对北方民族游牧生活方式下考古遗存资料的特点、草原地带古代文化遗存的属性判断问题以及考古学文化遗存与古代民族的对应关系问题等几方面的考察,强调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对考古学资料的应用要意识到其局限性,认真谨慎地分析使用考古学资料,避免简单化、绝对化。  相似文献   

8.
正受传统观念和历史资料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赞美农耕民族与农耕文化,甚至把游牧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加以看待,从而导致总体上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评价较低的局面。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对战国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  相似文献   

9.
居住在天山和阿赖山山脉之间的吉尔吉斯人作为中亚的古老民族之一,凭借自身智慧、勤劳和勇敢得以世代繁衍生息并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吉尔吉斯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其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游牧文化特性,主要体现在吉尔吉斯人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而强烈的部族意识近乎成为吉尔吉斯人民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自秦汉以降,深受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影响,在由"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向农耕放牧相结合的农牧定居生活转变的过程中,充分吸收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选官选举等制度建设上接收汉族职官选任与考核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北方各民族政权建设的具体特点和历史与社会的习俗传承,对中国古代科举文化在北方各地的推广与施行均作出了程度不等的贡献,这对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汉化进程与各民族的融合无疑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这一进程从魏晋时期便已开始,尤其经历了辽、金、元、清四个少数民族政治统治时期,使中国科举文化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的文化发展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并由此对北方诸民族社会民俗文化与民俗心理的流变,在社会文化层面给予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主义历来是文化的正统,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历史主义被转述为科学主义精神,一种科学实证的精神。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大规模的叙述祛魅运动。这样的祛魅不仅是文学的,而且是文化的。  相似文献   

12.
浅谈流行语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流行语即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全民性、创新性、文化性、时代性,当然也存在任意性和不规范性.  相似文献   

13.
语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它是语言使用或交际的环境,深刻地影响着话语在不同场合的含义。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所以语境与翻译的关系密不可分。小说的语境都是特定语言创设的语境,那么其发生的各种语言及非语言因素必然会在小说中得到体现。语言语境制约着小说翻译中的词义和句子的逻辑关系,语言发生的情景和文化背景更是其要考虑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称呼语能够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本文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称呼语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探索称呼语与特定的社会或文化之间的相似或理据关系。从一个较新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语言符号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象似现象,从而丰富了称呼语及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比俄罗斯和汉民族的相关谚语,看出两个民族的饮品文化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两个民族由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不同,相同的物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最终成果,是形成俄汉民族饮品文化特点的原因,并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来探究积淀于两个民族语言底层的饮食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更加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人文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人文环境的改善、青少年教育的加强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人文环境的构建离不开人文资源的开发,传媒的净化,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以及管理体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语法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的表达与表现内容的之间内在联系,语言之间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既有语言的构造方面的原因,又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要素的影响有关,本文着眼于语言与民族性,思维方式,语言心理等文化要素的相互关系,结合大量的语言材料,揭示日语拒绝表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19.
从化与语言的实质关系的角度,语言对化有两种编码方式-理据性编码和任意性编码。从拟声和语声象征主义的角度,可以认知理据性编码的原生性和化制约性。从构形学和句法学角度,可以探索到任意性编码的特点和两种编码的辨证联系。语言对化的两种编码使外在化现实转化为内在心理现实。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人类学家托马斯·巴菲尔德在《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一书中,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将历史主体性给了游牧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牧民族"内部、外部边界战略"模式,游牧民族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从外部边界战略转向内部边界战略,再复归外部边界战略,形成一个战略周期。不管游牧民族选择实施内部还是外部边界战略,都有其自身和中原王朝两方面的原因,为我们重新认识北部边疆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