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会对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政策引导,是妥善解决老龄化问题,维系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并相应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
2022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只有32.8%,因此我国亟需扩大内需,提振居民消费水平。文章基于公平和效率的视角,分析我国共同富裕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富裕将提高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从而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共同富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中西部地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显著提振居民消费,而东中部地区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也将显著提振居民消费水准。  相似文献   

3.
居民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带来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是不同的财政支出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方向和效率有所不同.选取了1980年到2011年的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论证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并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居民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集中表现和缩影。研究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1998-2012年的河南省居民消费水平数据的分析与计算,对河南省各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各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近13年居民消费水平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化过程。接着对各市居民消费水平综合指数差异的现实格局进行探讨,将全省各市的居民消费水平划分成3个等级,发现河南省地区之间的消费水平梯度差异明显,并且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状况在空间上以郑州市为中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5.
消费水平是居民幸福生活的一项重要指标,全体居民消费水平往往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将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经验引入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人均GDP、人口数四个因素,通过做回归分析对异方差性、多重共线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发现全体居民消费水平受人均GDP、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总人口数的影响相对显著,而受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用统计数字分析这些变化,必须建立在对居民收支指标、居民消费结构指标熟悉的基础上。在分析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分析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分析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析其以往的变动可为研究其未来变动打下基础,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阶段,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创新所造成的影响已成为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影响城市创新的理论机制,采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显著抑制城市的创新能力,并且这一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通过技术抑制效应和要素成本效应对城市创新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推动高水平城市创新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协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通过退休规划储蓄充足的养老金,实现退休理财目标,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就显得格外必要.本文主要从居民消费性支出角度出发,参考国家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利用年金折现理论计算出人们理想的工资水平,并与当前实际工资水平相比较,发现有较大缺口.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由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路不尽相同。本文通过比较河南省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其经济影响,提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用"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变量,用"ZC"表示居民消费性支出水平变量,根据1980-2009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经济数据,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来研究GDP增长对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短期内GDP与居民消费性支出存在差异性,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表现为趋势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