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汇最集中的一个文学场,美国华裔文学在构建自身族裔文化的过程中,会对儒家文化有所传承,也会对西方文化有所采纳。以新生代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为例,以文化研究为理论依据,探讨其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基督教的思想传统是西方文明史不可分隔的思想来源之一。西方的艺术音乐起源于宗教音乐,因此音乐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石门坎苗区时,这里经济贫困,民族受歧视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薄弱。柏格理等传教士向苗族群众传播基督教的同时,把近代西方社会较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及生活习俗等也一同引入,不可否认宗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环境中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传教士们是抱着强烈的传播基督教的目的而来;使苗族社会依附于教会组织;用西方的文化体系整个地或部分地取代了苗族传统文化,导致苗族中一些优良民族传统和文化的失传,对苗族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吉卜林和福斯特是有关印度书写的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的两位重要作家。本文通过比较吉卜林和福斯特对印度不同时期的人物关系的描述,从后殖民角度揭示文化霸权指引下的文学活动,尤其是小说在形成帝国主义态度和参照系的重要作用,以及西方作家本身存在着的种族与阶级意识歧视与偏见。  相似文献   

5.
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日本籍作家。东方传统的文学底蕴和当代西方反传统的文艺思潮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得到巧妙的融合,特别是作家早年接触到的西方存在主义理论更是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本文通过萨特的哲学观和文学观来探讨大江健三郎的短篇小说《生活下降者》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曹帅 《职大学报》2015,(2):42-45,73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趁着国门大开的契机,大量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蜂拥而至,给长期处于沉重桎梏的中国文坛注入了生机。光怪陆离的西方文学理论赋予80年代的中国作家创作的自由和丰富的灵感,他们本能地延续了五四新文学时期的惯性,产生了朦胧的世界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物欲横流的工业化时代,南方的寻根文学作家力图从巫文化中寻找超越世俗的力量,北方作家力图从传统儒道文化和自然的发掘与崇拜中去寻求摆脱世俗的力量。东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决定了东西方寻根文学的差异,两者都试图找到超越世俗的灵性。  相似文献   

8.
《圣经》是在全球范围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一本书,它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圣经》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作家作品及影响,分析《圣经》对西方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方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产物。本文通过例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探索第二代华裔对于中国民间习俗的理解,以及中国文化元素如何成为凸显华裔作家双重身份的关键。汤亭亭使美国社会涌现了一股"花木兰"热,美国读者更加注重研读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开启了西方了解中国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婚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往文化核心的主要桥梁之一。其中,中国封建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儒教婚姻重视宗族传承;西方中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基督教婚姻则注重宗教传承。总体看来,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儒家文化意识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意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作家主体、批评和文本三个角度对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梳理,指出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忧虑、国民道德的重塑和民族文化的张扬上,与同时发生在西方社会的更偏重于个人的人文精神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产生表明文学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中国学派主张打破西方精确的圈子 ,将比较文学放置在东西方文学的平等对话和跨文化研究上。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教学视点应从“古今中外”宏观语境中发掘中西文学隐喻的人类文化模式 ,寻找本土文化、特别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化的“拿来”与重建 ,从而揭示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莫言是二十世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东方作家。他的创作既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在题材内容﹑表现技巧方面也受到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影响。在受到外国作家影响的同时,莫言成功地在作品中将本民族的文化完美地呈现出来,从而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犹太文学在当代的崛起与繁荣, 主要原因是: 犹太文化中心的出现; 空前的民族灾难对犹太作家创作动力和创作灵感的激发; 世界各族人民对犹太文学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但犹太文学发展前景黯淡。主要原因在于: 随着犹太民族文化生活的日益西方化, 其文学的民族个性更加弱化, 而西方化的品性更加强化, 导致其丧失了作为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思想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手段传授基督教文化知识,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感恩,是自古就有的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则渗透着感恩教育的思想。感恩,是存在于任何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是不同文化都褒扬的美德。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文化,基督教是西方感恩文化的发源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感恩现状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作为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叶芝将爱尔兰民俗和神话作为自己的诗歌创造题材,致力于恢复凯尔特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他在创造中采用了基督教文化元素,将爱尔兰凯尔特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叶芝诗歌中兼具凯尔特传统与基督教元素,此外,他坚持用英语写作,体现了他诗歌中凯尔特文化与英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依赖与对抗。他在保持与本民...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具有反传统的精神实质.人的异化是大多数作家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一.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的兽化、人的物化及由此产生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畸变.传统文学中的英雄成了被种种社会现实所异化的非英雄和反英雄.这一主题对西方的种种社会问题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身处世纪之交那个新旧力量对比的特殊时期,他对旧时代基督教教义束缚现代人自然人性的行为深感不满,同时深切关注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人类非理性追求的干预和控制,因此在劳伦斯的文学作品中很容易找到作家本人反传统伦理道德和反对宗教文化信仰的痕迹.在小说《虹》和《羽蛇》中他的基督教文化立场和归属尤为明显,本文基于此对劳伦斯的宗教观进行梳理和界定.  相似文献   

20.
"乌托邦"一词来源于英国空想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作品《乌托邦》,作为针对社会弊端而产生的文学样式,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始终是乌托邦文学的主题。在16世纪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两大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莫尔在《乌托邦》中通过构建一个理想的理性王国来阐述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对抗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桎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