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时了了     
《红领巾》2005,(5)
让我们坐上历史的小船,看看过去时光里的故事吧!东汉有位很有学问的人,叫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小小年纪就已经很有名气了。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去拜访名人李太守。小孔融跟李太守一问一答,处处显得聪明不凡。这时候在座的陈大夫就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能就不怎么样了。聪明的孔融马上反驳说:“那我想陈大夫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陈大夫听了,很久都说不出话来。“小时了了”现在用来形容小孩子生性很聪明,但长大了却显得平凡了。所以夸奖别人聪明的时候我们可不能用这…  相似文献   

2.
孔融善言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孔融是汉末时人。他从小就聪明机智很会说话。一次,他跟父亲到司隶校尉李元礼家去办事,门人不给通报。原来,李元礼早就有话,不是亲朋故友,一律不接待。孔融见状理直气壮地说:“快去通报,就说老爷的世交来了。”李元礼迎出室外,一见孔融,惊讶地问:“你怎么跟我是世交呢?”孔融从容不迫地解释道:“我家先祖孔子曾拜您的先祖李聃为师,难道不是世交吗?”李元礼听了,连连称赞孔融聪明善言,急忙以礼相待。这时,太中大夫陈韪踱进屋来。有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他,陈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  相似文献   

3.
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颂千古。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太中大夫陈韪闻其盛名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从这段对话不难看出孔融的机敏、睿智。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往往可从他的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反映出来。幼儿时期是口语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顺水推舟 有个富翁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说:“人们都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萧伯纳回敬道:“先生,我看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 ——想起了孔融在应对“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时用的“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两者还真是殊途同归啊!看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功夫可是不分中外呢。  相似文献   

5.
英语口头禅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神童,名叫孔融(公元153年-208年)。有一次,他参加宴会,坐在一群长者当中。由于他小有名气,顿时成为众人焦点。然而其中一位长辈毫不客气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旋即回答:“想君小时定必了了。”孔融的这句应答功防兼顾,使他在两千年来以急智留名青史。  相似文献   

6.
百科知识,快速抢答,10分钟考验你的综合素质和反应能力。答案最准确、寄回最快的前500名同学,将得到一份精美的奖品。截止日期3月15日,快快行动吧,千万别错过哦!请把抢答标志(见左下图)剪下来贴在信封左下角,并写清你的姓名、学校、班级及邮政编码。一、智力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过人。有一次,在许多人都当面夸奖他的时候,有位姓陈的大夫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不一定怎么样。”孔融听后微微一笑,回了一句。尽管这是一句恭维陈大夫的话,但陈大夫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你知道孔融说了一句什么话吗?二、趣味猜谜1.人没齐,干起活当然吃力(俗语半…  相似文献   

7.
一日,孔家有客来访,孔母端梨而出,小孔融挑了一个最大的给了客人。小小年纪有如此觉悟,实在可嘉。但余以为孔融此举乃必然中之必然,现将理由陈述如下:1.小孔融听爸爸说这位客人就是他期末考试的监考老师。2.小孔融拿起大梨刚想吃,突然发现梨中有一条小虫在向他打招呼。3.小孔融平时喜欢看报,报上说越是大的水果越有可能被喷了生长激素或者农药。4.小孔融听电视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大鸭梨。小孔融偏偏是个送礼爱好者。5.来客是一位公司老板,想来试探一下应聘者小孔融。这类文章我小孔融看得多了。“小样,打个领带我就不认识你了?”6.…  相似文献   

8.
小时了了     
《中文自修》2005,(2):56-56
在《世说新语》中,有个栏目叫“夙惠”.专门讲聪明小孩的故事,不知为什么,这个发生在孔融十岁的故事却没有收进去,而是它放在了“言语”里。这个故事里,孔融有两次精彩的对话;第一次谈话的对手是声名赫赫的大官李元礼。  相似文献   

9.
学习内容 课文:《杨氏之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能言善辩的纪晓岚》《孔融妙言对嘲笑》小古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相似文献   

10.
我从小就爱听故事,妈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哄我。甚至睡觉,妈妈也一边拍我,一边讲故事,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妈妈给我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说从前有个小孩,叫孔融,他的妈妈拿来两只梨,一只大的,一只小的,孔融拿小的,却把大的让给哥哥。他的妈妈问他:“为什么拿小的?”他说:  相似文献   

11.
曾在不同场合听两位老师教学“聪明”这一词语 ,听后颇有感触 ,现将教学过程简录如下 :A师 :聪明是什么意思?生 :聪明就是会动脑筋。师 :对。那我们怎么来记住“聪明”这两个字呢?生 :“聪”字左边是个“耳” ,右边是个“总” ,合起来是个“聪” ,聪 ,聪 ,聪明的“聪”。生 :“明”字左边是个“日” ,右边是个“月” ,合起来是个“明” ,明 ,明 ,聪明的“明”。师 :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一起照他们的方法来记一记。(学生齐声说。)B师 :你们知道 ,历史上哪些小朋友很聪明?生 :司马光很聪明。一个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 ,司马光举起一…  相似文献   

12.
聪明的孔融     
孔融是三国时的人物,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有一次,邻居王忠拾到一个装有100两银子的包袱。出于善心,王忠在拾到包袱的地方等候失主。一位富商来认领,在接过包袱数银两时,大叫起来;“这是我的包袱,但包里原有300两银子,现在只剩下100两了,你把那200两银子弄哪儿去了呢?”王忠好心还钱,却被反咬一口。二人的争执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大伙儿都明白富商不怀好意想讹诈王忠,但却没有办法揭穿。这时孔融走出来说出了一个办法。大家一听,都觉得有理。富商一听,面红耳赤,不敢再耍花招,老老实实地认了错。犤小迷糊提问犦孔…  相似文献   

13.
[自读导言] 1.读懂这三则故事,了解这三则故事的大意。 2.领会孔融“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领悟第二则故事的思想意义;体会曹操的个性特点。 3.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通过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4.反复诵读,继续积累文言词句。  相似文献   

14.
“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孔融4岁时,全家人吃梨,父亲让孔融先拿,孔融拿了个最小的梨,他上让哥哥,下让弟弟,父亲夸孔融  相似文献   

15.
听课偶感     
最近,我到几个学校听了几堂课,有些问题萦绕脑际。在此提出来与大家探讨。其一,是关于“聪明”的话题。有些教师上课时,为了肯定学生或鼓励学生,习惯说:“你真聪明”, “你很聪明”, “你最聪明”, “聪明”之声  相似文献   

16.
名人妙语录     
一天,孔融独自去拜访李元礼(李元礼是当时洛阳名人)。李元礼与孔融谈古论今,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在场的宾客们都称赞孔融聪明、机智与博学。这时,陈韪  相似文献   

17.
初五册《〈世说新语〉三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孔融所说的三句话值得我们仔细品味。1.我是李府君亲。要想结交李府君(名膺,字元礼)这样的名流,入其门自是第一步。但由于李膺位高望尊、名震洛城,他家的大门便并非人人想进即进——只有“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方可获得门吏通报进而才能“登堂入室”;而此时的孔融年仅10岁,刚到洛城,即使算得上“俊才清称”,亦不为他人所知。如此无名小辈,除了用“我是李府君亲”一语来哄骗门吏外,是不可能跨进李家大门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透过这句“谎言”看出孔融的聪颖。若细加品味,我们似还…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可知:孔融的“亲子无亲论”等并不意味着对儒教的背叛,它乃是孔融在汉末世风日下、儒家精神沦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矫正世俗的险诈之风而对儒家思想任真尚诚一面的特别强调。孔融之死乃是曹操的蓄意迫害,他的“罪名”乃是曹系势力故意罗织的。  相似文献   

19.
趣话映衬     
古代有个人 ,身上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 ,骑着马在赶路。走路人看到他包裹背得很吃力 ,于是就对他说 :“你为什么不将包裹放在马背上?”他答道 :“马驮着我已经很重了 ,再放上包裹 ,马不更增加负担了吗?”走路的人听了哗然大笑 ,议论道 :“这真是聪明的笨人!”这当然是则笑话。但路人说的“聪明的笨人” ,很有点艺术性。“笨人”用“聪明”来修饰 ,看来似乎是矛盾的 ,但仔细一想 ,很有道理。“聪明的笨人” ,其实是说“笨人中的笨人” ,说“笨”是真 ,冠以“聪明” ,以反义词去修饰 ,一方面更突出其笨 ;另一方面又有讽刺意味 ,更增强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学纪实: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涵师:同学们,我记得你们!现在来听一听我记得对不对:昨天上午,你们同赵老师一起学习《打折与策略》时,我看到了你们的“聪明与睿智”;昨天下午你们随着迟老师一起到“泗水河边游春”时,我又看到了你们的“沉着与冷静”。我说得对吗?我的记性还可以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