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在商代之前,无纪年法,亦无纪年。西周成王以后,采取以君王在位年数为序的王位纪年法。其中个别诸侯升王改元,年数从新计算,这才产生了前元、后元之分。汉初为了术数的忌讳,怕遇到“12”这个数字,所以就几年一改元,于是有前元、中元、后元之称。汉武帝时,提出以“天瑞”今年,但一般都是先改元,然后追命年号,甚至有改元后没有命年号的。改元、建元都在年初,新君即位,不逾年不改元。但东汉以后,开年中建元、改元之例,才不管什么遗年不逾年了。唐代有皇帝创改元最多纪录,武则天的年号就有17个之多。明清时代,才一帝一年号。辛亥革命取消年号,以建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改用公历,结束了以国纪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鲍亚民 《新高考》2010,(4):38-38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传统纪年法是“干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元法”。先秦纪年多以王公即位年次年号纪年,各国不一,较为混乱。  相似文献   

3.
一、纪年法 理清年代顺序的方法称为纪年法。我国历史上使用的传统纪年法是“干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元法”。先秦纪年多以王公即位年次年号纪年,各国不一,较为混乱。  相似文献   

4.
【阅读提示】二十年代,鲁迅曾在北京有过五、六年“抄古碑”研究墓志铭的蛰居生活,他使自己“回到古代”,是不愿如此却又不得不如此的“寂寞”.七十年代,孙犁写的这篇序有类似鲁迅的心境.他不趋时奉迎,“循迹反顾,无愧于心”。字里行间凝聚诚挚厚重的感情,落笔成发出作家肺腑心声。读其,可以想见其为人,因为背景不同,我们在课本中所学《黄鹂》一虽较为含蓄隐晦,而这篇章更为显豁.  相似文献   

5.
1962年出版的中华书局标点本《隋书·食货志》载:“魏自永安之后,政道陵夷,寇乱实繁,农商失业,官有征伐,皆权调于人,犹不足以相资奉。乃令所在迭相纠发,百姓愁怨,无复聊生,寻而六镇扰乱,相率内徙,寓食于齐、晋之郊,齐神武因之,以成大业。”这段记述中,“永安”年号有误。按北魏用“永安”年号共三年,始自孝庄帝建义元年九月,“以平葛荣,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安”,是为永安元年,即公元528年,止于公元530年。“六镇”暴动始于公元526年,因此说“魏自永安之后,政道陵夷,……寻而六镇扰乱”不合逻辑。“六镇扰乱”不可能发生在“永安”之后。…  相似文献   

6.
“靖难”后,由于建文四年的实际存在,朱棣一直在找办法来否认建文帝的帝统来宣示自己得位的正当性,革除建文年号就是其代表性举动之一。《太宗实录》中对建文纪年的特殊书法,也让后世对是否革除建文年号的认知,产生了不确定性,也给模糊建文帝的正统存在提供了空间。所以,在后世文本中是否使用建文年号纪年法,对于是否承认建文帝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将建文年号纪年法作为切入点,从官修实录与民间文集两处着手,探讨纪年方法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可以清晰地理解在建文年号的恢复过程中臣民与帝室对彼此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教材中,有关历史纪年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新课程改革教材的三种版本(即华东师大版、北师大版、人教社版),虽然各自侧重面有所不同,但都集中体现在学生对公元纪年法的运用上,如课文后面提供的查找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大事年表;而对有关农历纪年法和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法这两种纪年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空缺。  相似文献   

8.
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所藏东巴经是由约瑟夫·洛克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孙子昆亭·罗斯福收购而来的,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与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合作对这批经书进行整理、翻译。这批经书收集的年代早,大多数是成套的,甚至有些是珍本、孤本,这批经书在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夏《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里有一段话叙述了西夏佛经翻译史,历来受到学界重视,但其汉译问题并没有圆满解决。其中两句关键的话之所以费解,是因为此前我们一直没有认出里面出现的“景佑”和“福圣承道”两个年号。  相似文献   

10.
《古史纪年》是基辅罗斯时期重要的编年史,《古史纪年》中女性形象相对处于陪衬的地位,着墨不多。本文对《古史纪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两汉经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经典也成为一切言说的标准。受其影响与规范,两汉赋论也显现出鲜明的经学色彩。由于各赋论家在对经学的接受程度、对大赋的创作以及对屈骚的评价等方面存有差异,各人的赋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部分赋论家论赋关注到赋作的语言艺术,并给予肯定,具有早期朦胧的文体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命题 ,开一代考据学之风。乾嘉年间 ,考据学发展到鼎盛 ,并日益脱离社会现实 ,流弊日显。针对这一学术风气 ,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说 ,强调学说不应脱离人事 ,反对为考据而考据 ,企图以此挽回一代惠戴之风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纳西东巴画",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在于以人为载体,口传心授技艺。如何在现代化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申遗"成功后面临的普遍难题。本文以丽江师专为例来探讨"纳西东巴画"进入高校教育体系,结合现代美术教育原理来传承和弘扬纳西东巴画,这一研究对高校教学改革和传统民族文化传承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有汉一代,今文经《诗》学昌盛,齐、鲁、韩三家均立博士。时代的需要及三家《诗》学自身的特点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然而,官办经学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学术危机,日益繁琐的师法家法严重束缚了其自身的发展,《鲁诗》的抱残守缺、《齐诗》的阴阳灾异、《韩诗》的“引《诗》证事”“微言大义”是三家《诗》衰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通过目录学的“类”、“序”特殊途径,正式确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正统思想学术地位。以《周易》为六经之首所形成的新的排序,不仅走当时经学思潮的影响下各种思想融汇交流的结果,也与孔子及儒家在当时思想领域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既是“子学余绪”的挽歌,又是“独尊儒术”的新章。通过《周易》在六经中地位的变迁,体现当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思想融合大趋势,并表明了《周易》的形而上学建构才是它的地位在当时产生飞跃的根本原因。这是古经学与今经学长期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汉代经学成为话语霸权,诗性遭到道德礼义的挤压而沦为经学的奴婢.但汉儒对比兴、情感的研究与肯定,"诗无达诂"的阐释学理论的建构以及文学本身的自律性,都在经学的夹缝中,留下了诗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编辑《大中华库》是国家九五重点出版工程,第一辑曾荣获国家图书奖。本拟就《论语》卷的编辑体例进行商榷,对前言中暴露出来的翻译、学术问题加以分析,希望有助于库的后续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8.
《读书杂志》堪称札记训诂体式的典范,书中五千多条札记少则十数字,多则千余字,荟萃了传统训诂学的诸多精华。文章从条目构成的角度,即标目、引文、考证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读书杂志》体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青海柳湾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墓葬彩色陶器上,考古学家发现了100多种类似于文字的符号。我们通过比较发现:这种文字与汉民族文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字不属于同一种符号体系,但却可以在古羌后裔的纳西族东巴文以及普米族刻划符号中找到许多类似的特征,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从民族迁徙史以及语言文化的接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古羌人中已经流行着一种记事符号。  相似文献   

20.
<五藏山经>记载了大量的山神,学者或将其归入自然崇拜;或因山神形象多是"动物的变形"而将其归入图腾崇拜.然而,<五藏山经>中具有"虎"特征的神与一般的"山神"有明显不同,或与"帝"有密切的关系,或于神界有司职,或与居住地无密切关系,或兼而有之.因此,<五藏山经>中"虎"的文献与"自然崇拜"及"图腾崇拜"皆无直接的关系,只是"虎"图腾在后世神话中的遗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