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分析了中国男篮2008-2010年参加奥运会、亚锦赛、亚运会和世锦赛的队伍状况、对手情况和对参赛竞技状态的调控,结果表明,因姚明的退役和亚洲篮坛格局的改变,中国男篮在亚洲已无明显的优势,中国男篮的参赛调控因自身和对手的情况变化而要有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第28届亚锦赛中国男篮与对手攻防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男篮在先天条件上优于对手;中国男篮在与对手在攻防技术指标对比上占优势;中国男篮在攻防能力上的发挥要好于对手,攻守趋向平衡.但是,中国男篮在攻防两端上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文章需找出中国男篮在攻防能力上的闪光点和弱环节,对中国男篮以后的科学训练、卫冕道路、缩小与欧美篮球强国竞技水平的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非战车的横扫千军,再次捍卫了中国男篮在亚洲的霸主地位。其间虽小有波折,但结果告之世人:中国男篮在亚洲罕逢敌手。从预赛到决赛的8场比赛中,中国队平均胜出对手41.4分,令亚洲各队汗颜。这取决于王非的运筹帷幄,更取决于众将的三军用命。而综观这8场比赛,每场比赛,中国队都有一颗最亮的星。这几颗星在亚锦赛的赛场上交相辉映,使7月的上海成了中国男篮表演的舞台。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看第25届亚锦赛中国男篮与伊朗男篮的决赛实况录像,运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以中国男篮与伊朗男篮攻防能力与效果为研究内容,分析本届亚锦赛中国男篮失利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进攻方面,中国男篮前场篮板球与对手存在明显差距;防守方面,中国男篮后场篮板球和对手存在明显差距;各位置球员得分能力方面,中锋得分各项指标均高于对手,具备一定优势,前锋、后卫得分指标均低于对手,差距较大,同时,队员的抗干扰得分能力和全队协同得分能力与对手有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第23届亚洲男篮锦标赛的技术统计分析,解析中国男篮在本届亚锦赛的表现,表明中国男篮在外籍教练的带领下,整体水平已呈上升趋势;同时从本届亚锦赛思考中国男篮现状与未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给男篮号脉     
2013年的亚锦赛,中国男篮创造了征战亚锦赛的最差战绩,这对中国篮球来说更像是经历了一场灾难。中国男篮的问题究竟在哪?我想对此次中国男篮的表现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这句话送给中国男篮的一些队员再合适不过,小组赛对阵伊朗,易建联的缺阵仿佛使其他队员失去了斗志,面对实力强大的对手,一些队员毫无取胜的信念,整支球队打得毫无章法,不敢出手投篮,对自己没有信心,畏手畏脚的,也很少看到队员在场上有冲  相似文献   

7.
中国男篮四大收获 三个问号 两项缺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月中旬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23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上,丰原中国男篮之队以8连脏战绩实现了4连冠,稳稳地拿到了明年日本世锦赛的入场券。通过本届亚锦赛,清楚地看到了丰原中国男篮之队的进步和提高。同样,透过这届亚锦赛, 也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差距,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以第27届男篮亚锦赛中国男篮中锋和5个对手的中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后移动长城时期中国男篮中锋进攻能力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本届中国男篮中锋身高、体重在亚洲篮坛依然拥有优势,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投篮得分能力与对手相比拥有较大优势,不过2分球、罚球命中率和对手有一定差距。队内中生代、新生代中锋球员远投能力远弱于老队员,要提高远投得分能力;助攻和前场篮板球能力远强于对手中锋,队内新生代中锋助攻策应能力弱于老队员,前场篮板球拼抢能力已超越老队员;在减少失误方面和对手中锋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以第27届男篮亚锦赛中国队和对手的前锋队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等对中国男篮前锋队员的比赛能力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男篮前锋在身高、体重上和对手相比存在一定优势,平均年龄处于球员的成熟期,缺乏新生代球员;中国男篮前锋投篮得分能力和对手差距极大,创造投篮机会的能力低,三分远投能力差。老队员竞技能力保持差,得分能力已远落后与对手老队员。中生代前锋得分能力已超越老队员,而且得分能力也远超对手的中生代球员;在控制支配球方面弱于对手前锋;中国男篮前锋和对手前锋在防守能力上无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男篮在第27届男篮亚锦赛中取得第5名的成绩,名列中华台北之后。这次比赛,对于一直在男篮亚锦赛中具有霸主地位的中国男篮来说是个惨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第27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男篮失利原因进行探究,得出第27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男篮失利原因主要是:中国男篮没有发挥出内线得分和篮板球的优势,中国男篮主教练执教时间短造成将帅失配和未能确定中国男篮的最强阵容,中国男篮队员"青黄不接",中国男篮队员状态低迷,中国篮球联赛赛程短和过分依赖外援等。并以此提出建议,以期为中国男篮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亚锦赛     
大震 《当代体育》2009,(8):64-67
失明中国队只剩主场优势 第二十五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于8月6日在天津开战,中国男篮此前共17次参加亚锦赛,其中14次获得冠军, 2次获得第三名,一次获得第10名。此外,中国男篮在亚锦赛历史上曾两次获得五连冠。本届亚锦赛,中国队所在的C组,同组的除了哈萨克斯坦和印度队,还有2006年多哈亚运会亚军卡塔尔队。在失去头牌姚明遮风挡雨的伞盖之后,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密切值综合评价方法等,对第28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与对手攻防能力进行分析。在进攻能力方面,中国男篮场均得分、2分球命中次数、2分球命中率、助攻有非常显著性优势(P<0.01),罚球命中次数和罚球次数有显著性优势(P<0.05);在防守方面,中国男篮后场篮板球和盖帽有非常显著性优势(P<0.01)。密切值分析得出中国男篮的进攻能力(c进攻=0.025 9)、防守能力(c防守=0.067 4)和攻防整体能力(c攻防=0.000 0)都是本届亚锦赛最好的。与第27届男篮亚锦赛相比,中国男篮在三分球、前后场篮板球、助攻、抢断和盖帽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其中防守表现极为出色,是中国男篮赢得本届亚锦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四年前,当中国男篮静坐家中,观看代表亚洲参加世界锦标赛的日本和韩国男篮惨遭欧美劲旅“蹂躏”时,心中肯定憋足了闷气——谁叫自己在亚锦赛上不争气地仅排在第三位而无缘世锦赛呢?!如今,他们应该大声宣告:我们是亚洲篮球的“NO.1”,我们才是亚洲的真正代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男篮及对手在第23届亚洲篮球锦标赛上持球突破技术状况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男篮在持球突破技术的运用上较对手更具实效性,但缺乏突破意识,突破次数明显少于对手,降低了内外线配合效率,不利于中国男篮集体战斗能力的加强,并就此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庆伟 《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44-45,50
对中国男篮及对手在第23届亚洲篮球锦标赛持球突破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男篮在持球突破技术的运用上较对手更具实效性,但缺乏突破意识,突破次数明显少于对手,从而降低了内外线配合效率,不利于中国男篮集体战斗能力的加强,就此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以及对比分析法等,以第26届亚锦赛中国男篮及与赛队伍的技术指标作为依据,将中国队及与赛队伍的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男篮在本届亚锦赛的各项场均指标都要高于对手,有一定的进步,但是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也发现中国男篮在比赛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中国男篮今后的训练与比赛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武汉亚锦赛中国男篮9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中国男篮在此次比赛中技术的优势及不足,为提高男篮竞技能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在亚洲,中国男篮实力突出,内线进攻技术与外线防守技术是中国队获胜的核心因素,而在抢进攻篮板球和抢断球能力等方面与对手水平相差不大,团队攻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后卫进攻能力和进攻手段单一,应提高后卫队员突破技术和突分配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广州亚运会,结合以往亚锦赛、亚运会中国男篮比赛的情况进行分析,对中国男篮近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他亚洲诸强的实力概况进行了阐述,得出亚运会后,中国男篮必须对自身情况及亚洲其他强队有清醒认识,扬长补短,才有望获得伦敦奥运会入场券。  相似文献   

19.
第十五届亚洲男篮锦标赛是一次高水平的比赛,各参赛队均派出最强阵容参战,比赛紧张、激烈、精彩纷呈。现就观察和记录到的一些情况,写出此文,奉献给篮球爱好者。优势在中国近年来,在亚洲篮坛上中国队和南朝鲜队的争夺一向激烈。过去,两队势均力敌,水平在伯仲之间,上届锦标赛,中国队通过延长期才险胜对手。然而,从本届亚锦赛的整个比赛看,年初就组建的中国男篮进步较快,除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之外,外线远投和对付紧逼盯人的能力以及内线强攻和篮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第25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男篮的技术进行分析,解析中国男篮在本届锦标赛的表现,找出中国男篮本届亚锦赛所出现的问题,为北京奥运后中国男篮的发展和提高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