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宁 《衡水学院学报》2012,(6):82-85,100
围绕"东皇太一"的身份学界历来争论不休,通过梳理"太一"一词含义在先秦两汉时代的变化以及"东皇"在古代典籍中的所指,论证"太一"一词在先秦时代很可能并没有"具体形象的神明"这一含义,而仅仅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概念;"东皇太一"的真正身份很可能是伏羲氏。  相似文献   

2.
一天晚上,"互"和"相"吃过饭来到河边散步."互"走在"相"的前面,笑嘻嘻地说:"我在你前面,组成‘互相’一词,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听"互"这么一说,"相"一大步跨到"互"的前面,说:"我在你前面,组成‘相互’一词,也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对一多关系的阐发中,方以智提出了"十错","此十错者,实五对也",它们分别是一多之间的对舍、对摄、对入、对夺、对即。"一"是收摄之际放藏着的吾心,"多"是放藏之际收摄着的万物。一多在相错中透显出五重情境:"对舍"是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的断裂与坎陷,"舍"境其实是生命中的险境;"夺"境是在坎陷之"舍"境中催逼出来的,一多在"对夺"中走进对方,达及"入"境。"入"境是收摄着走进对方,"夺"境是放藏着返回自身。"舍"境在"对夺"与"对入"的交错中得到克服;在"摄"境中,收摄着的"一"从自身出发,"观"入自己的"离析"中,并在观入离析中确证自身;虽说观入离析的过程总是被收摄在背后的"一"中,但收摄着的"一"却始终是在"离析"中透显出来的;"即"境乃是一种"全神全迹""全张全弛"的境域,它就蕴涵在舍、摄、入、夺之中。  相似文献   

4.
以"幽闲"义训释"窈窕"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关雎》一诗的毛传。在这一训诂中,"窈窕"与"幽闲"在本义层面是极为相近的,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氏的训诂仅仅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同义互释"。然而,"窈窕"的这一语义却由汉代《诗》家对《关雎》一诗中"淑女"一词"贞专之善女"的理解开始,在经文之外逐渐在语义指向、所属词的词性及用法方面发生变化。这表现为,"窈窕"一词在表示与"幽闲"义相关的语义时,由原先"幽深"本义的单一形容词逐渐变化为修饰"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的形容词及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内涵的名词。"窈窕"一词在西汉后期语义及语法的变化标志着该词"幽闲"义作为一个新义项的形成,这一新义项在东汉时期经过知识分子及民间群众的广泛使用,最终在安帝时期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数学习题课中,用"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策略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活化、深化、融会贯通,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两道例题的展示,阐述了在数学习题课中"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教学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半""一半"和"一A半"等"半"类词语的性质和功能。"半"有数词和副词的性质,并无量词的功能。副词"半"是数词"半"语法化的结果,对"半"的多功能的分化和"一"的虚化促成了"一半"的产生。副词"多/大半"是词组"多/大半"词汇化的结果,同样,对"A半"多功能的分解也促使"一A半"的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与数词"半"对立分布的"一半"是数词;与副词"A半"主要处于对立分布状态的"一A半"也是数词。虚化了的"一"在"一"类词语中不宜再看作数词。  相似文献   

7.
赵瑞楠 《海外英语》2014,(15):267-268
爱人"一词是在五四运动(以1919年为标志)引起的"恋爱自由"的风气中出现的。当然"爱人"一词在当时也只是在知识分子中流行使用,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爱人"一词也只是流行在老解放区内的,对于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来讲"爱人"一词还是十分生疏的。"爱人"一词是中国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从旧社会过渡到新社会的新生产物。尽管"爱人"一词已通行几十年,其用法还是很难为社会所普遍认同。作者在翻阅众多的英汉词典及网络词典时发现"lover"一词在很多词典中被译成"爱人",作者不禁提出疑问"英语中‘lover’一词是否可以与中文的‘爱人’形成对等关系?"通过实证性的考察,作者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8.
"一丝不挂"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赤身裸体,但这个意义相对晚出,《汉语大词典》在这一义项下,引用的例证是宋代杨万里的《清晓洪泽放闸》诗。其实,这一成语最早源于汉译佛经,原本形式为"寸丝不挂",此外,还有"一缕不挂"、"一丝不著"、"不挂一丝"、"不挂寸丝"、"不挂一缕"等形式,由于类推机制的作用等原因,最终,确定为"一丝不挂"。  相似文献   

9.
中职学校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探索"双创"教育教学实施中,要在总体"靶"向目标上,明确"一个核心,一个重点,一个体系",即以锻造"双创"意识品格为核心,以提升创新思维水平为重点,构建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实践教学、独立探究、指导协助、文化引领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在开展"双创"实践教学中采取"树"状实施路径,即夯实教学团队这一"根基"、做强通用课程这一"主干"、做优实践教学课程这一"主枝"、做精个性化指导课程这一"花朵"。同时,建立"双创"教育"养护"体系:多元评价,硬件保障,校、政、行、企、科研院所五方协同。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以来中共"一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金蛟 《天中学刊》2008,23(1):98-106
中共"一大"研究以1980年为开端,至2000年以前,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间、"一大"召开闭幕日期、包惠僧的代表资格、"南陈北李"缺席"一大"的原因、"三月代表会议"、共产国际对"一大"的作用、"一大"党纲、选出的中央机构、召开地点、"一大"时全国党员人数、"一大"的意义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以来,中共"一大"研究在以下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大"闭幕日期、包惠僧的代表资格、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间、"南陈北李"缺席"一大"的原因、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对"一大"的作用、"一大"党纲、"一大"的意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地位、"一大"未采纳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原因等.  相似文献   

11.
一、"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概述"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是我们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开发出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尽管在"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提出之前,已经有其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过总结,并对此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了零星的论述,但是,在孙龙国副教授正式提出"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之前,还没有任何人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和教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 案例一:"认识角" 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安排了"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角,学会辨认角.  相似文献   

13.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发展下,原有的外语人才培养方式不再适应现阶段国家发展需要。为此,文章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内涵,在分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意义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多元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关注的一节好课是在真实自然中寻找教学的真谛,是在平等和谐中达到教学效果,是在不断创新中追求完美,是在"爱"与"活"、"美"中使学生心智灵慧。一、"爱"在课堂中流动爱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正因为有了爱,一个个教育的神话、奇迹才应运而生。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心中有爱"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教育的全部真谛就是爱,  相似文献   

15.
自2002年起,杭州市人民小学以"一班一品"为载体开展育人模式研究,至今已有十几年的沉淀积累。2008年,在"乐学会玩"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以"一班一品"为载体的德育育人模式内涵,不仅注重"一班一品"的传统体育项目练习,更注重在"一班一品"的活动中使学生"立大德"的核心德育教育。一、实施"一班一品"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6.
来到拼音花园, 树上,一个红红的苹果向你打招呼, 那是"a"在和你点头; 空中,一轮明月在与你微笑, 那是"o"在和你捉迷藏; 河里,一只天鹅在快乐嬉戏, 那是气质高雅的"e"在照镜子.  相似文献   

17.
正一、引言电子书包教学实践在基础教育领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电子书包的使用给我们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多全新的可能。我校使用的是智慧课堂软件系统,其是运行在智慧课堂云终端上的一套软件系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安装在学生学习终端,有"课堂互动教学"、"多媒体自主学习教材"、"网络课堂"、"作业辅导"、"我的错题本"等功能,可实现"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基于问题的教学"、"课后作业辅导及再探究"。另一部分安装在"电子白板"上,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其主要功能有"教师提问"、"学生示范"、"课  相似文献   

18.
"一"与"法"是黄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是万物的根本,对万物具有统摄作用,这为"法"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前提.通过对黄老学"道生法"命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与"法"的内在联系,"法"是"一"的显现,"一"是"法"的形上依据.在现实政治中,君主是"一"的化身,具有执一生法的功能."法"是实现"一"的途径,"一"体现了"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常有高三学生常问我,《蒹葭》中"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中"凄凄"一词的字形写法,到底是"凄凄"还是"萋萋"。或振振有词说是这个"凄凄",或理直气壮说是这个"萋萋"。我想,区分和识记是"凄凄"还是"萋萋",并不难。一、从课用的教辅资料看记得以前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听过一节《蒹葭》。老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到"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  相似文献   

20.
"两依据,一参考"是什么 "两依据"一是依据语、数、外三科及选考科目的高考成绩,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1."两依据" "依据一"——高考成绩.在实施"3+3"模式的省份中,前面的"3"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卷面成绩,后面的"3"是3科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成绩;在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