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新闻语言的“文学味” 新闻语言的“文学味”指的是新闻语言在“准确性”基础上的生动,在“客观”前提下的形象。 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含义:即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形态、色彩等方面,即通常所讲的“五个w(什么)”方面,语言所指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方田 《新闻世界》2009,(9):144-145
关于是不是要“纯洁语言”已经争论了半个世纪,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这个问题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尝试梳理了“纯洁语言”的缘起和发展脉络,对于是不是要“纯洁语言”、怎样“纯洁语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区别“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本来,作为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最起码的条件就是应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何要特别提出区别处理“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地方台的节目主持人来自当地,土生土长,乡里乡亲,说普通话虽说是工作需要,但面对乡亲,在乡音浓重的当地说普通话,人们是难以接受的。要么说你“山东驴子学马叫”,要么不与你交心。那么,作为一个地方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如何处理好这两种语言,做到工作不受影响,又生活自然得体呢?  相似文献   

5.
文学性的语言,当然要提倡自由、活泼。但自由到“自由主义”地步,或是活泼到失序或无序程度,我看也是可忧的。 眼下的许多文字制品,正在起劲地拒绝三种语言。例如: 一,诗歌过分拒绝押韵,在语言上刻意追求“自由散漫”,主张越“无序”越好。  相似文献   

6.
新闻语言“奢侈化”与语言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新闻语言“奢侈化”是指新闻作品过度使用语言材料的现象,它包括“非常”型、言不符实型和泥淖型。这种现象,在当前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还是较严重的。网络化信息化使写作成为极为省便的事,人们似乎可以毫不费力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宏文  相似文献   

7.
融媒时代下,现场采访出现了新闻语言“短平快”的发展趋势。这与新闻受众阅读习惯变化有关,记者也有必要改变以往时期的采访报道策略,设计“短小精悍”的新闻语言,构建“平实无华”现场采访条件,加强“快中有序”的新闻语言融媒报道实践。有利于扩大新闻报道传播力,有利于促进精品内容制作,有利于满足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获取需求。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过一场激烈的对“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  相似文献   

9.
如今,媒体语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违背语言文明规范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媒体语言开始出现低俗化倾向.本文试图从审视当今媒体语言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人手,阐述媒体语言的“雅”与“俗”关系,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杜晓莉 《新闻界》2005,(5):146-146,111
一、媒体语言中的“洋泾浜”现象 媒体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加港台语言习惯的影响,我国大陆地区的媒体语言中夹杂外语词的现象不少,这些外语词或者以外语拼写形式的本来面目出现,或者以汉字记音的方式出现.本文要讨论的是那种以汉字记音的方式出现的外语词.我国的媒体语言以普通话为基础,间或夹杂一些穿着汉字外衣的外语词,可以说是新时代的“洋泾浜”。  相似文献   

11.
在各类平面广告中,“视觉语言”非常重要。它是广告创意的载体,是渲染主题的表现形式,是赢得受众的重要手段。是广告成功的台柱子。 一则“视觉语言”非常精彩的广告,可以不用广告语,不用任何注释和说明就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让受众“于无声处听惊雷”。  相似文献   

12.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具有吸引受众、突出文意、揭示主题、美化版面等作用,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与“灵魂”。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新闻标题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而独立存在,所以要求比一般的语言形式更加准确、鲜明、简练、生动。当前,新闻标题语言呈现出口语化、形象化、多元化、混乱化、同质化、低俗化的现象,本文试就此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国宁 《今传媒》2006,(11X):35-35
我常到《西安晚报》副刊部创办的专栏“城市语言诊所”治病,我虽干了多年记和编辑工作,但从“诊病”或“防病”申仍荻益匪浅。 “城市语言诊所”是晚报副刊部见于报端的一个小专栏,是受到国家语言字工作委员会表彰和读称道的知名品牌。它常把公共场所如商场、影剧院、车站、会展,以及广播电视、街头广告、标语牌、街名地名等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写错印错的错别字、杜撰或歪用成语为广告产品捧场、以及语法不通等诸如此类的错误加以校改,指出错在何处,为什么错及其贻害等等。小专栏大多为一二百字的短,字通俗流畅,从小学生到老年人都可以读,与各行各业都有关系,如能经常阅读,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驰骋文场,遨游博坛,谁不渴望灵感勃发,妙语连珠,激情四射,文采飞扬,从而赢得广泛的尊重,以占据博坛的一席之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先扪心自问:我究竟拥有多少“数字化语言部队”。  相似文献   

15.
广播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广播的声音有瞬时性,一经播出,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如果受众没听懂或忽略了节目中的某些内容,除非在节目重播时有目的地查询,否则无法弥补。而主持人(播音员)的语言是广播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元素,如何在有限的节目时段内有效地传递信息,最关键的一点是主持人的语言要“俗”。  相似文献   

16.
试论图书馆情报人员的体态语言马光华,王国红(西北大学图书馆)一、体态语言简介“体态语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新鲜的“语言”。图书情报部门常常提起“情报检索语言”、“规范化语言”、“文明礼貌语言”等行业语言,而“体态语言”却鲜为人知。但伴随着西方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17.
情报检索语言“标引偶合”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将其运用于情报检索语言词汇对应关系的研究及情报检索系统或检索工具查全率和查准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林凌 《东南传播》2012,(9):154-156
“言”是否能达“意”是语言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中国,自古以来较为主流的观点是“言不尽意”。随着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达,传播方式日趋多样化,传播媒介随着高速发达的科技而进入全新的媒介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的“言不尽意”的困境和矛盾是否得到缓和,在语言传播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对于历史上的“言不尽意”及产生的原因做了归纳和总结,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言不尽意”困境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让法律专业学员运用法律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提高准确运用“法律语言”,逻辑分析、推理和论证的法律思维能力,是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在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法律语言”课,这给学员准确、规范的使用“法律语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人通过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课教学,摸索一些渗透“法律语言”内容,着力培养学生良好“法律语言”的粗浅方法。  相似文献   

20.
郝新 《中国编辑》2007,(2):63-63
成语“鸟语花香”描绘了欣欣向荣富于生态美的自然景色,充满了繁荣的气息和诗意的联想。如果拆散了成语,脱离了固定格式,单抽出“鸟语”一词,词义就发生了变化,它有时指鸟的鸣声,有时指难懂的语言,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一个词到底指什么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要靠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其传末“论日”中有“兽居鸟语”的说法,说的就是蒙昧民族未开化的生活状态,“鸟语”在此代表的是一种难懂的语言,是对当时少数民族语言的歧视性说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