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民歌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不仅在门上贴春联、贴门神,而且还要在门窗上贴各式各样的"福"字。但和春联、门神的贴法不一样,这个"福"字一定要倒着贴。这是为什么呢?读完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了。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龙颜大怒,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李密的《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僮"字释为"童仆"是不够恰当的,因为此解与语境失协,又与情理相悖。在训诂有据的前提下,若将该文"僮"字释为"儿童(少年、未成年人)"则更为合适。这种别解在学界亦可得到颇多支持。  相似文献   

4.
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9630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云南省的壮族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8个县,此外,红河州、昭通、曲靖、楚雄、大理等地亦有分布。“壮”这个名称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得来的。“壮”字史书原写作“撞”或“僮”等。  相似文献   

5.
范崇嬿 《下一代》2014,(8):22-25
一天,小嘎逗说:"哎!陶陶、甜酒窝,星期日咱们去郊外玩好不好?"甜酒窝蹦起来说:"太好了!我很久没有去郊外了。"陶陶说:"我也想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呢!"甜酒窝提议:"我们乘爸爸的车去,好吗?"陶陶说:"不好,我们还是走着去好。"甜酒窝说:"郊外好远呢,我走不动怎么办?"小嘎逗说:"因为你不爱运动,所以胖,多走走你就不胖了!""好吧。"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字很"俗",但是却很重要,那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堂学习要抓住一个"真"字。一、所授内容应当"真"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那么,课堂中应教授给学生一些什么呢?应当从哪些方面中体现出所授内容的"真"呢?不管课堂怎么变,  相似文献   

7.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的是一个悲壮而真实的故事。根据教材的单元训练项目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紧紧抓住描写五壮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等有关语句,至始至终注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五壮士的崇高精神。因此,教师紧扣文眼“壮”字去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能突出重点,且能使教学收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一、课题切入课解“壮士”“一九四一年秋,日军收集大量兵力进犯我狼牙山区……”教师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出课题。问:“课题中为什么用”壮士”。“壮”字为什么不换成“战”,“烈”或“勇”字呢?什么样的人称作“壮士”呢?(学生查字典。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人的什么精神?(“壮”字体现勇敢不怕死的精神)。五壮士是哪五位?为什么成了“壮士”?这样,一连串有关“壮”字的设疑造成的悬念迭起,直奔课文主旨。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的《过秦论》里有这样一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对于"瓮牖绳枢"人教版教材是这样注释的:"以破瓮作窗子,以草绳系户枢。"这四个字,都是名词,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但绝对不是四种事物简单的并列。那么,这四个字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呢?在文中这样使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教材并没有作进一步说明,而这恰恰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家"是人们遮风避雨的地方,是供人住的。可是"家"字的外形却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它的上半部分是"宀",代表房子;而下半部分却是"豕(shǐ)"字,"豕"是"猪"的意思。这就奇怪了,"家"是人住的地方,又不是猪圈,怎么"宀"下没有"人",却有"猪"呢?其实,"家"的写法跟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系。远古时代,  相似文献   

10.
陈永坤 《教师博览》2010,(12):33-33
一日,弟子问师傅:"孔夫子、农夫、轿夫、夫妻、匹夫,都有一个"夫"字,此"夫"与彼"夫",是否相同呢?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2.
许多同学学习程序设计时总感到深不可测,特别是遇到编程时,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其实,只要将BASIC语言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汉语进行对照,就不难体会到其中的奥妙。BASIC语言既然是一门语言,就离不开"字、词、句",那么BASIC语言的"字、词、句"是什么呢?"文章"又是什么呢?一、基本概念(字)、基本语句(词)与简单程...  相似文献   

13.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相似文献   

14.
“一”字在自然数中,是最小的整数,其用途极广。作者何其芳在《一夜的工作》(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第18课)中很多处巧妙运用“一”字,表达主题。此文描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表现周总理工作的辛劳与生活的简朴,以展示周总理伟大的精神世界。教学这篇课文,抓住文中“一”字的妙用去理解文意,可以领会作者匠心所在,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文中对“一”字的妙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以“一”见全,画龙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理的窗口。好的文题有助于读者深刻地理解主题,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周总理一生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采”辨山东沂水三中王友全中央电视台1995年的"大风车"节目中曾有这样一道"十秒夺魁"题:在两个"米"字上各加一笔,变成两个新字。结果两队的小朋友都改出了"来"字和"采"字,并都被作为正确答案而得到了肯定。其实,能变成"采"字是错误的。"米"...  相似文献   

16.
《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这个细节的描写 ,主要表现了周总理工作时一丝不苟的精神。但为什么周总理每看完一句话就要画一个“小圆圈”呢 ?这个“小圆圈”其实是阅毕文件的一种特殊记号 ,也就是“圈阅”。据史料记载 ,这种符号是由被称为 1 1世纪的改革家的宋代王安石首先开始使用的。他每次阅过文件都要在文件末写上一个“石”字 ,以示文件已阅过。由于文件太多 ,他又是急性子 ,且不太注意书写规范 ,因此这个“石”字的“口”便被他画成了圆圈。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  相似文献   

17.
范瑞丽 《语文知识》2013,(2):109-110
九锡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九锡文中的"锡"字,历代注者多释为"赐予"之意,与"赐"通。然而考究"锡"字字形、字源以及"锡"在"九锡文"中作为名词本身的特性等发现,锡字本身即有赏赐之意,来源于甲骨文"易",且早于赐字产生,故窃以为锡字读音为xi或更可取。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和小篆的"企"字,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它的上半部是个"人"字,下半部是个"止"字。古人用"止"表示脚。在"企"字中,这个人踮起脚后跟,伸长脖子在观望、等待着,所以"企"的本义就是踮着脚看,现在引申为"盼望"。如:企及(盼望达到,  相似文献   

19.
说“壑”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张公夫人麴娘墓志铭》中的" "为"壑"的俗字。在"壑"到" "的俗变过程中,文字类化起了重要作用。类化分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是众多俗字产生的重要途径,《集注》中"(頁頁)"和" "也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字内类化字。  相似文献   

20.
0704班是全年级的"领头雁"。班主任雷老师四十多岁,一脸带笑,工作高度负责,是学校里的教学骨干,先进工作者,女强人。可同学们总觉得雷老师批评学生时有点"笑里藏刀",谈话时又"绵里藏针"。班上很多事情都是班主任"提议",全班同学百分之百通过。这样一来,全班56个同学个个都是"乖孩子”,人人都是“好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