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跍”是浏阳客家方言中一个特殊的词.它可以作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和副词.做介词时可以用来引进时间和处所,以及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和状态的持续.本文主要对“跍”的来源进行探讨,分析其意义和用法,与相似介词“栖”和浏阳话中的“跍哒”进行比较,阐述它的动词义到介词义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言介词具有“介词与它所引介的词语的关系特殊”、“介词所组成的介词词组的内部结构特殊”、“介词所引介的词语在句中的地位特殊”等语法功能的特殊性, 造成这些“特殊”的原因是文言介词具有动词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3.
夏县话里“圪”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县位于山西南部,南接平陆,西邻运城,北连闻喜和垣曲,东南隔黄河与河南省渑池县相望。行政区划归运城行署管辖,方言上为非晋语的中原官话系统,属解州小片。本文所说的夏县话,指的是夏县城关话。夏县话中的“圪”[k(?)~(31)],基本用法是作词头或词嵌,能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象声词等。“圪”本身并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仅仅起表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泗洪话处置式句法格式,从介词的角度看分为无介词型、单介词型、双介词型以及介词复指型。处置同义格式存在着态度及受事信息是否明确突出的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中,可以这样讲,“于”是资格最老的用途最广意思最活的词性单一的介词,或者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于”都是介词。这样讲,意在强调“于”跟“以、与、为、从”等不一样,“于”几乎任何时候都是介词。极个别的情况用作地名、人名,读wū。 《诗经》中的“于(於)”,尽管有的是动词、代词、连词、叹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动词词头、形容词词头以及叹词词素。但是,在384个“于(於)”中,是介词的共244个。  相似文献   

6.
“哒”是巴中话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它兼具普通话中“着”“了”“过”等体助词的功能,有时相当于介词“在”、“到”;它和其他方言里的“哒”基本一致,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从来源上看,它们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武宁(上汤)话中有一个用法十分活跃的“拿”字,它有两读:上声[na42]和阴去[na45],两读都有动词和介词的用法。本文结合“拿”的动词、介词的用法,通过和普通话的比较,着重从句法结构上分析武宁话的“拿”字句。  相似文献   

8.
几种特殊的词组有一些词组的结构比较特殊,不能象一般的词组那样去进行分析,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特殊词组”。共有四种:1)介词结构是由介词同名词或代词(有时也可以同数词)组成的一种特殊词组。如:从北京(来) 往广州(去) 为人民(服务) 对他(说) 凭什么(打人)关于你从三数到十五有的介词结构除了介词和与之有关的名词之外,往往还在末了带上一个表示方位的名词。如:  相似文献   

9.
闻喜方言语音面貌多与中原官话一致,也有少许特点;拿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山西闻喜县之方言》比照,可以看出近百年来闻喜方言语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描写了闻喜话的音系,指出了变化的情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介词加上宾语构成介词短语,一般在句中充当状语、表语、后置定语和宾语补足语。作介词宾语除常见的名词和代词外,还可以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和词类,如不定式、形容词等。本文拟从高考试卷和教材课文中选用若干例句对介词宾语的特殊形式作一探讨。有学生问:“Hisheadwasstuckou  相似文献   

11.
“在”和“从”作介词表示时间、处所。本文将此与英语介词进行对比分析,以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为切入点,在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两个平面上对时空介词“在”、“从”的偏误进行分析。语义功能上,对汉语介词“在、从”和英语相应介词进行认知分析;句法形式上,则观察时空类介词宾语的位置关系、共现关系,对搭配错序和介词框架偏误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筠连话"走"不仅用作动词,还可以用作介词,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介词"从"和"在"。文章采用共时和历时,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梳理筠连话"走"的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发现"走"的演化路径有两条:一是从实义动词到意义较虚的补语,二是从实义动词虚化为只起语法作用的介词。  相似文献   

13.
双峰方言“讲”“话”具有言说动词、自我表述标记、重申标记、引语标记、传信标记、从句标记等多重语法功能。“话”和“讲”在双峰方言中的历史层次不同,“话”是更早进入的言说动词,但“讲”比“话”在未来生命力会更强。“讲”“话”形成了多条言说动词向各种形式标记演变的虚化路径,可以构成一幅语义地图。此外,“讲”“话”的虚化动因可能一是和言说主体有关,二是和言说主体或转述者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闽南话的“互”字,厦门地区读h~(22),泉州一带通常把“互”字说为“乞”kit~(32)、“吐”t~6(24),“当”t~6~(44)等音。当动词用,都表示交付、给予。当介词用,表示被动,跟普通话书面语表示被动的介词“被”字相当。闽南话用介词“互”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以表示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类似普通话用介词“被”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可以叫做“互”字句。但闽南话的“互”字句,跟普通话“被”字句有许多不同地方。这里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华人,祖籍来自中国各地,他们一向沿用各地方言。1979年,李光耀总理在首届推广华语运动开幕礼上说,“我们所讲的方言可以分成12种以上”。这就是:福建话、闽南话、福州话、厦门话、福清话,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海南话、广西话、上海话,再是华语普通话。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新加坡华人从入学开始,就要同时掌握三种语言。“儿童在家讲方言,在学校里所学的却是英语和华语。”因此,“负担太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加坡政府提倡华人学华语、讲华语、用华语,开展推广华语普通话运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介词的“和”“同”表示“共同、协同”、“对象”等,是一类。“替”表示“动机·目的”,是另一类。这两类介词互相排斥,不能互换使用。然而,近代汉语里并不如此。本文把近代汉语这两类介词的特殊用法归纳为五小类,逐一考察它们在五部明清时代的白话小说里的分布情况。有些介词,《儒林外史》中有较多的互换使用现象,其他作品则稀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词话》第53回至57回的介词与《儒林外史》一样,有较多的特殊用法。还有与《水浒传》重复部分中,《金瓶梅词话》对此种特殊用法大都作了修改。本文提出一个看法:《金瓶梅词话》原作者并不深谙这种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7.
二年级作文是学生由看图写话向看图作文过渡的阶段,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过渡”上。从看图写话过渡到看图作文,我认为解决好“如何过渡”是核心,教师应十分注意看图指导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以学生实际具有的理解思维能力为基点,密切协调学生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序有节的加以诱导、提示和过渡。一般地讲,从看图写话过渡到看图作文应该经过“看图——写话——作文”  相似文献   

18.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  相似文献   

19.
慈利话三价动词主要包括索取动词、给予动词和致使动词这三类。在句式配位过程中,索取动词和给予动词能构成“施事+动词+当事+受事”“施事+介词+当事+动词+受事”等配价格式;致使动词能构成“致事+动词+使事+补事”或“使事+介词+致事+动词+补事”的配价格式。慈利话中,给予动词和致使动词的受事、使事经过话题化后移位置于句首,成为句法平面上的主语。慈利话中,动词也存在“同形异价”现象,这是因为动词具有不同的义项,每一种义项所关联的名词性成分数量不一样,价位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