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相似文献   

2.
今天读了《荔枝》这篇课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买了在北方较为昂贵的荔枝想给母亲尝尝,可母亲虽然也喜欢吃,却舍不得吃,拿出来招待突然来访的客人,  相似文献   

3.
《荔枝》是当代作家肖复兴的作品。教学时可采取自主探究式,让学生走进教材去领悟《荔枝》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  相似文献   

5.
我教《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导学创意如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和当代作家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虽然都是介绍荔枝这种名贵水果的说明文,但写作目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却迥然有别。应该说,古今两位作者对荔枝的赞赏、喜爱之情是相通的,但毕竟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文章所表达  相似文献   

7.
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为了说明荔枝不易贮存的特点时,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讲授这一课时,笔者产生了一个疑问,杨贵妃能不能吃上新鲜荔枝呢?  相似文献   

8.
《荔枝》(人教版第11册)是当代作家肖复兴的作品。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设身处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为此,教学时可采取自主探究式,让学生走进教材去领悟《荔枝》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虫洞     
黄继先 《少年读者》2008,(1):1-1,78-81
千万别误会,这里写的虫洞,决不是农民菜园里青菜、萝卜的虫洞,也不是果树上苹果、荔枝的虫洞。  相似文献   

10.
《荔枝》案例:(大屏幕出示文中母亲吃荔枝时的片段,生找出母亲吃荔枝时的动作。)师:母亲吃荔枝和我们平时吃荔枝有什么不同?生1:母亲吃荔枝时是“不停地抚摸“”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可见荔枝被母亲托在手里端详了许久,像是在端详一件珍贵的工艺品。而我每次都是把荔枝剥开后,根本不去看,一口就吞了下去,像个馋猫。生2:我每次吃荔枝总是不经意地把皮撕破,而母亲是“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那样轻柔,好像怕把它弄疼了似的。看来,荔枝在母亲眼里显然是成了有生命的东西。生3:我吃荔枝时是剥开皮捏起来就吃了,而母亲…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作者认为.荔枝壳表面的块状裂片因为像龟甲所以叫作龟(州)裂片。实际上,这是因误读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肖复兴的《荔枝》一文,充满浓重的母爱,贴近学生生活。母爱的教学易迁移于老师之爱,家庭之爱,课堂之爱。所以,我采用研读的理念教学《荔枝》,让爱驻课堂。  相似文献   

13.
荔枝     
荔枝的个头不大,有点像草莓,只是没有草莓那样鲜艳。拿一个荔枝在手里,感觉上面有许多小疙瘩,有点刺手。捏一捏,软软硬硬的。剥开荔枝的外皮,  相似文献   

14.
雷虎岭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从海口驱车,只用十几分钟就可到达,雷虎岭是琼岛北部地区最大最高的山岭,海拔标高120米。形奇、貌奇、景奇,围绕一周岭腰就有一二公里长,岭顶形成粪箕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岭底有五六十米深,上大下小,厚重而绵亘,有一百来米宽,周边都有梯田式的台阶,站在高高的山岭上,就可以纵观整个琼岛北部几十座山岭,数万亩的永兴荔枝林海可收在眼帘。  相似文献   

15.
陈建辉 《学语文》2004,(11):16-17
《南州六月荔枝丹》要说明的内容很多,但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谋哲 《红领巾》2008,(4):19-19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荔枝》,文中的妈妈吃掉小荔枝留下大荔枝,这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想起我和妈妈之间的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17.
【原文】泥土是有一点脾气的,这是苦瓜告诉我们的。苦瓜曾经有一个动听的名字:锦荔枝。望文生义,苦瓜的容貌、滋味应该与荔枝相差不远。但天妒红颜,泥土公公在苦瓜地里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噩梦,就发脾气,让锦荔枝变成了苦瓜。苦瓜流泪了——为命运的不测。同是攀缘性蔬菜,苦瓜也  相似文献   

18.
[单元概说] 本单元由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组成。从体裁来看,《公输》和《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当作记叙文来读。《(荔枝图)序》、《核舟记》、《山市》可以视为说明文,条理非常清楚。《诗词五首》,前两首为唐诗,第三首为明诗,最后是两首宋词。学习本单元,通过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教材大部分以政治为主.过于远离学生生活.改革后的现在使用的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荔枝》、《在家里》、《放风筝》等,都是生活中的教材。很明显,教材内涵体现了尊重生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使学生学起来不陌生。好像就是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事情。事物一样.学起来兴趣盎然。编者的意图也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领会课文潜在意义.更好地引导学生爱生活.懂生活.才能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南州六月荔枝丹》要说明的内容很多,但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既有很强的逻辑性,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