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碣石山草     
碣石山草是登碣石山时从山上采来的。由于没人知道它叫什么,因而取名碣石山草。山里人几乎家家养花、卖花,但清一色是外地花卉,南方的柠檬在这里养得又肥又大。“没有山上的花草吗?”我问。“没有。”山里人诧异地回答。于是。我从一块巨石下挖下这株很不起眼的碣石山草。  相似文献   

2.
碣石山草     
碣石山草是我登碣石山时从山上挖来的,没人知道它叫什么,因而取名碣石山草。   山里人几乎家家养花、卖花,但清一色是外地花卉,南方的柠檬在这里养得又肥又大。“没有山上的花草吗?”我问。“没有。”山里人诧异地回答。于是,我从一块巨石下挖出这株很不起眼的碣石山草,回家栽在花盆里。从此,它的生命线系上了我的感情线。   开始时,由于路上的蹂躏,它仅有的几片嫩叶全蔫了,在花盆里东倒西歪,抬不起头来。但我仍抱有极大的希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是会让人吃惊的。可连续几天,它不但没能生出新…  相似文献   

3.
碣石之名,始见于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禹贡》载“碣石”一名有二处:“夹右碣石,入于河”及“太行、恒山至碣石,入于海。”笔者略述管见:虽“碣石”一名,实二地也。无棣大山《禹贡》云:“夹右碣石,入于河”。《史记·夏本纪》云:“夹右碣石,入于海”。二者所指“碣石”为同一座山体,即今无棣大山,昔称“碣石山”。此山位于今山东无  相似文献   

4.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究竟在哪里?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观沧海》注碣石为:“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北。207年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主这种说法的有两种意见:一是明《一统志》说,“碣石山在昌黎县西南五十里”,离海三十里;二是郭造卿说,“今昌黎北十里有仙人台,即碣石顶也”,并描述“碣石顶”,  相似文献   

5.
碣石是个有名的地方。碣石之名见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禹贡》载“夹右碣石,入于河”和“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前者说的是今无棣大山,后者所云即昌黎碣石。昌黎碣石有五个特点:一、它雄踞渤海北岸,河北昌黎县北,气势非凡。海拔695.1米比无棣大山高十倍多。占地300平方公里,有近百座峰峦,比无棣大山占地大750倍。此山有其标识作用。二、碣石是北方的象征,历来有不少帝王到此。三、碣石地区是山海关内外往来的必经之路。四、此地区汉后是兵家必争之地。五、碣石山是古今观海胜地。另外的碣石都不具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于碣石山的地理位置历来有昌黎仙人台、秦皇岛海滨诸山及绥中姜女坟之众说。《“唐山碣石”考》一文,通过反复论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现本着“疑义相与析”的精神,将此文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并希望得到历史地理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对于碣石山的地理位置历来有昌黎仙人台、秦皇岛海滨诸山及绥中姜女坟之众说。《“唐山碣石”考》一文,通过反复论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现本着“疑义相与析”的精神,将此文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并希望得到历史地理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我的家乡在河北昌黎,那里是我眼中最美的地方.不用说高耸的碣石山,广阔的黄金海岸,甜蜜的葡萄沟,古老的源影寺塔.就单说外公的小院内外,就有着最美的景象.  相似文献   

9.
碣石是与中国历代帝皇紧密相连,从秦始皇、汉武帝到魏武帝、唐太宗等,有多位皇帝曾经到过碣石巡视。据考古学者介绍,秦始皇东巡时,于关中以外修建的行宫共有400多处,“碣石”行宫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113耀115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介绍家乡无棣的名胜古迹,重点说一说具有悠久历史和美丽传说的"碣石山"。师:同学们,你能告诉听课的老师们你们的家乡是哪里吗?生: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  相似文献   

11.
《观沧海》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时写的一首四言古诗。乌桓是曹操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因此,曹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率军北征乌桓,并于这年八月取胜,巩固了后方。此次远征途经碣石山,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曾经登临过的碣石,面迎萧瑟的秋风,眼观大海的苍茫景象,激荡起昂扬奋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出示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作战路线图)师:北征乌桓,是曹操为了平定北方的最后一战。这场远征,几经波折,原计划经过碣石山,走平坦易行的滨海道,后来遇上大水,只能改道;换成从卢龙塞出塞,但这条道路非常危险,群山峻岭,又常年失修,给行军造成极大的不便。好在一路没有遇上敌人,总算顺利。快到目的地时,先锋骑兵在白狼山被困,乌桓军队主力前来围攻,这是一场敌我兵力悬殊的战争。即使后来曹操获胜了,他也感叹道:“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意思是这场战争侥幸获胜,是上天相助。从此,他的军事版图更加巩固,实现了北征的目的。获胜归途中,曹操来到碣石山,写下《观沧海》。你们认为此时,曹操的心情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3.
论曹操     
毛主席在《北戴河·浪淘沙》这首词里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就是曹操。公元207年,曹操东征乌桓,在归途中曾经登临碣石,写下了豪迈的《碣石篇》。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在这里,毛主席对曹操给予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正3月2日晴今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妈妈挑着一担山芼草回来。到家时,只见她把山芼草放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然后,她才东张西望地打开那些山芼草,我以为妈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故意走近一看。啊!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原来,我妈在这一担山芼草的中!间包了足有20多节的松树节,这时,我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难怪妈妈上山去割山芼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降 ,经济格局为北胜于南 (事实上南北格局的观念是六朝之后的产物)。战国七雄 ,其六即在北方。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划分当时的经济区域 :山东 (崤山以东 )、山西、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其中山东、山西 (约当今陕西中部、河南、山西南部、山东、河北和安徽、江苏两省的江北部分 ,相当于黄河中下游 )是发达的农业区和商业区 ,龙门碣石以北是牧业区 ,长江以南经济则未有多发展 ,无论是农业还是商业、手工业都无法与北方相比。北方 ,尤其是山东 ,也就是黄淮海平原 ,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以关中为首都的帝国的粮仓。…  相似文献   

16.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一路东进登上碣石山,终于观赏到大海的奇景。那海水波涛汹涌,海岛上山峰高耸。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秋风吹过,萧瑟之声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翻卷着,呼啸  相似文献   

17.
《永平诗存》具有补充清诗史和河北地方文学史空白的意义。它保存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其中张霪、马恂、常守方、高继珩、毕梅、高顺贞的诗作都足以代表北方诗人的创作成就。其时代特征和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那些纪事咏史、宦途飘零、对个体存在进行反思的诗歌主题中,是那个时代普通“士”阶层精神世界的典型呈现。角山、盘山、碣石山、大海等重要山水名胜,夷齐庙、射虎石、山海关等重要人文景观的大量书写,使其在地域诗歌总集中有了特殊的艺术质素。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碑文录及有关问题(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碣石现存敦煌文物研究所。石已残,但正面文字基本完好(见插图一、二)。残石高七十九公分、宽五十七公分。碣石上方横书正楷“莫高窟”三字,中央阴刻四臂观音坐像。观音双手合十,左手执花,右手捻佛珠,头冠上有结伽趺坐佛像一身。  相似文献   

19.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指出:“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随后介绍了山东、山西和龙门碣石以北的地理范围.但江南是何处?课文却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洛阳出土《唐裴府君夫人李氏墓志》,叙其为宗室女高宗堂姊、阵亡军官遗孀。其夫即易州修政府左果毅裴思简,武周朝为平定"营州之乱"时,跟随东征二十八将之一的麻仁节,于平州首城卢龙与叛军大战于碣石山黄獐谷,全军覆没于战阵,弃尸荒山。故李氏去世后,孤身独葬于邙山。裴思简、裴休彦父子所在折冲府名等前所未知的材料开阔了府兵制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