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吏为师是李斯的发明,经秦始皇认可,便成了秦朝的国家政策。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似文献   

2.
君主专制是法家思想的基本立足点,在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政体中,君权的地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这一点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即已确立。太史公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说的"事皆决于上"也从侧面佐证了秦朝的君权至上。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学研究》八三年第一期载李更旺老师的《秦代藏书考略》一文,李老师在文中把我国古代的第一次书厄定在秦孝公之时。他说:“秦在商鞅变法之时曾进行一场大规模焚毁先古政治典籍的活动。这次焚书,可称先秦书籍遭受的一次大厄。”对于李老师的这一结论,我觉得颇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刘艺 《出版科学》2000,(1):39-39
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我接触了大量的古籍类书稿,经常发现引用古籍篇目不够规范。以《史记》为例:一是分类名称不规范。《史记》的分类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几类,而我们经常会看到《史记·李将军传》、《史记·孝武纪》类的提法。这是由于没有分清《史记》文本分类的原因,正确的提法应是:《史记·李将军列传》、《史记·孝武本纪》。二是以个体传主代整体类别。这一错误经常出现在引用“列传”的篇目中,某些列传篇目的传主是分类别的,如循吏、酷吏,滑稽、游侠等,不可以其中某一个传主作  相似文献   

5.
西周以前,“学在王官”,文学和学术为王室和上层贵族垄断。《汉书·艺文志》指出,先秦学术的源头都出于王官。如“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等等。这是因为,只有王室贵族和史官才掌握文学,具备阅读和写作能力,才有资格当作者和读者。在图书还保藏在朝廷秘府、金匮石室之中的情况下,极  相似文献   

6.
李淼 《大观周刊》2012,(9):36-38
《史记》以十二本纪开篇,足显其于纪传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史记》成书两千年来,内容错乱,真讹交杂,莫辨其实。故笔者以不才之学,针对先秦诸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所存疑问,加以辨析,提出管见。  相似文献   

7.
目录学是治学的门径,笔者以目录学著作为线索和依托,考察我国古代法家图书的著录情况,论述先秦至近代法家的撰述和注释研究状况,以此探求法家学派的发展脉络和嬗变轨迹,以及表现出来的法家在中国学术史上各个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在此基础上考察法家经典著作《商君书》、《韩非子》。  相似文献   

8.
出版兴叹     
一关于书,关于出版,特别是关于文艺书籍的出版,我1977年写了《焚书杂谈》;1984年写了《书颂》;1988年写了《关于色情描写》(在新闻出版署某会上的发言);更早时候还写了《稿费太低税太高》,好几位作家反映“说出大家的心里话。”焚书可恶,后有来者;只要坑儒,何止焚书。肢解马列、条分鲁迅者屡见不鲜,比焚书厉害。然而焚书的时代已经过去,爱书的时代终于到来。古往今来,中国外国,骚人墨客,皇帝老子(秦始皇另当别论),莫不附庸书雅。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可一日无书也!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了天下。所谓“天下”,实际上指的是“全中国”。《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可见“全中国”这一概念先秦时代已经形成,但真正能在全中国行使统治权的第一个朝代,无疑是秦朝。就在这全国统一之年,秦始皇不失时机地向全中国发布了全国统一和划一度量衡的官方消息,这便是首次向全中国发布的新闻。这一官方新闻未见于《史记》、《汉书》等正史记载,但由于它传播范围很广,至今仍有相当数量铭刻这篇新闻的实物存世。这篇第一次向全中国发布的官方新闻,便是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10.
迄至目前,几乎所有的论著都说小篆文字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应用的,而且大多数还认为它是李斯等几个人制作的。《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徐无闻文章《小篆为战国文字说》则列举了详尽的史料证明,小篆应是战国吋就有的一种文字。理由是:一、历代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秦国文物,如《商鞅方升》、《秦杜虎符》、《诅楚文》三石等,上面的文字的结构、笔形,都和后世所谓的小篆基本相同;约二十件战国时期秦的兵  相似文献   

11.
一、士人乘坐牛车风俗源于两汉先秦以来人们出行皆以马车为贵,然汉初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自皇帝至文武大臣都无意讲究车乘等级,《史记·平准书》曰:“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是上层人士乘坐牛车的起始。但当时社会仍以马车为贵,在经济稍有恢复之后,土人又皆乘坐马车,如惠帝时,大臣陆贾告病辞官,“常乘安车驷马,从歇鼓瑟侍者十人”,后谋诛诸百,陈平田与车马五十乘《史记·陆贸列传》。景帝中元五年颁布各级官员和百姓乘坐马车的等级标准,惟“宽人不得乘马车”。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景帝和武帝削夺诸侯王权力,…  相似文献   

12.
在秦王嬴政的统一大业中,李斯功不可没。这个来自楚国上蔡闾巷中的小人物,是如何登上泰国政治舞台的呢?在《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中,王立群读为您做了解读。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  相似文献   

13.
今本《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八年、十九年伐赵纪事文意混乱,难以解读。对照《册府元龟》《通志》保留的早期《史记》版本面貌,可知今本《秦始皇本纪》十八年、十九年纪事存在行间文字错乱、文字脱漏等问题。结合《史记》古本信息,以及对相关史事的分析,本文最大程度地复原了《秦始皇本纪》十八年、十九年纪事的原始面貌,并推测相关文字错乱发生于《史记》以抄本流传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张国藩 《档案》2014,(3):21-23
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使大将蒙恬率大军,"北斥逐匈奴","渡河取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阴山山脉至此中断,成一缺口,望若门阙,故名)、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五年(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湮谷,直通之"。《史记·蒙恬列传》亦载:"秦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直道从咸阳以北的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梁武帝村)为起点,穿越子  相似文献   

15.
<正>巡狩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度时期首领武装巡视各地的活动,也是部落强化联盟、武力威服、称霸四方的一个主要手段。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以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为宗旨,奋发自强、剑指六国。在建立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后,秦始皇将封禅与巡狩合二为一,赋予了先秦巡狩活动以新的政治内涵,使其成为秦始皇皇权统治天下的一个重要形式。一、秦始皇巡狩活动概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实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政策,实行郡县制,加强了  相似文献   

16.
贵刊于1984年第二期刊载了李德山所写的与我商榷的《我国古代的筇一次书厄不始于秦孝公》的文章(下简称李文),对拙著《秦代藏书考略》(载《图书馆学研究》八三年一期)中所提的“秦在商鞅变法之时曾进行一次大规模焚毁先古政治典籍的活动。这次焚书,所称先秦书籍遭受的一次大厄”这一结论提出疑义,并列出五条根据加以驳斥。李文最后说:“这并不是我囿于前说,缺乏创新,而是事实就摆在这里”。那好,我们就用史实来说明历史的真象吧。第一,李文首先例举隋牛弘所提的书之“五厄“,又举明胡应麟所补论的书之“十  相似文献   

17.
走出去图书     
《出版参考》2014,(7):40
正《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下)》作者:王立群出版日期:2009年3月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输出时间:2009年4月签约,2013年出版输出地区:韩国合作方式:版权输出吸引外方的内容点:秦始皇在韩国的知名度,百家讲坛的号召力,本书在中国的销量不错等因素促成了输出项目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文化领域里,目录学素有“显学”之称。由于种种原因,史学家司马迁在目录学领域至今尚无一席之地。本文以事实表明,《史记》是一部空前规模的隐性书目文献。《史记》中隐含着目录学的理论和款目组织:辨析先秦诸子学术分野,揭示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考镜诸子学术源流,历数著述及学术成就,并以“互见法”揭示文献内容。《史记》对《汉书·艺文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书都以国史平台展示图书文献,重视学术流派的辨析,重视图书层面的内在联系。司马迁为目录学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9.
九嶷山,因“舜葬九嶷”而千古闻名.据《史记》记载,“舜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记·五帝本纪》),“德自舜明”(《尚书·舜典》).  相似文献   

20.
《汉族风俗史》,徐杰舜主编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汉族风俗史》分《导论·先秦汉族风俗》、《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五大卷。根据汉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阐释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风俗表现形态、风俗演变规律与风俗思想精神,以历史变迁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