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伟忠 《现代语文》2006,(12):112-113
重读《赤壁赋》,突然跳出了两个问题吸引着我重新思考苏轼当时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杨红 《课外阅读》2011,(10):386-386
庄子是一个热爱生命、批判现实、追求自由、执着于追求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人,在他的“狂人狂言”里蕴含着的却是真正的入世精神。他的精神对我们当代和谐社会的建立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之路就是出仕从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这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是他们的唯一理想,唯一价值取向。那么当这条路不能走通时怎么办呢?下面浅谈我的看法与见解。  相似文献   

4.
由于陶渊明研究中一直存在理想寄托多于学术理性的现象,因此还原陶渊明是当代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陶渊明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既是为实践其社会理想寻求路径的过程,也是对理想与体制冲突自觉的过程。从为社会理想积极投身体制中,到不愿同流危害社会而脱离体制,再到走到体制的对立面,表明专制体制下君子无路,而陶渊明也完成了社会变革者、隐逸诗人和思想家三重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刘扬 《现代语文》2006,(4):57-58
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人,既存在困惑又充满希望:遭遇着自建国以来中国传统政治信仰的逐渐的瓦解,同时又面临着新的生存契机。作为时代文化精神的先行者——中国诗人们,开始幻想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建构自身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现代性的隐忧。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在书里这样描述过:“这个忧虑近来再度浮现在对‘放任社会’的苦果、‘我这一代’的作为、‘孤赏自恋’的风行的关切中……生活被平庸化和狭隘化,与之相联的是变态的可悲的自我专注,所有这些感受已经以当代文化所独有的形式回潮了。”朦胧诗歌,作为八十年代一…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与尼采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尼采美学的内在精神及朱光潜的文化人格、价值取向和接受定势,说明尼采美学中能打动朱光潜的主要是日神精神。朱光潜接受尼采美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其改造和将其“中国化”的过程。朱光潜对尼采美学的态度,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正、反、合”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6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入世心理比出世心理要强;不同学历、成绩水平、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心理,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人又称“孟襄阳”,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凡论唐人山水诗,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但二人的心境与情调却有所不同。王维少年得志,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孟浩然则不然,中年始动功名之念,入京失意,浪隐襄阳,诗中显示寂寞忧愁的心境,于清旷冲淡的诗风中折射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入世精神在陆机诗中主要有六种表现形式:直接表达对功名的渴慕;以功名事业劝勉他人;挫折后的“出世”语仍折射出“入世”心;感时叹逝;宦游思乡;古题新意。本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入世精神形成的原因:出身与才华所带来的崇高感;作为亡国臣急于自我证明的焦虑心态;深藏于心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11.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所以,历代文士无不受其影响。陶渊明的入世为官与出世隐居也是受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的深远影响,是入世与出世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探讨大学生出世、入世目标追求心理与就业压力的相关性。采用目标追求的出世、入世量表和大学生就业压力测量问卷,对湖南省五所普通高校679名大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呈中等偏上水平,入世目标追求心理高于出世心理,出世、入世目标追求心理与就业压力呈显著性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大学生出世、入世目标追求心理是就业压力教育管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富创作个性的作家,废名留给人们的是梦幻般的色调以及宁静和谐的叙述。废名的文学世界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是单纯的,也是复杂的。而这种丰富性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从冯文炳到废名的这一转变之上。本文着眼于意境之维,试图对这一重要转变提供一条解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叔同从入世到出世的大跨度转身,从人生历程的角度,是在强烈的生命意识、强烈的“人生欲”引导下的对更高更远的人生境界的攀登,他的大致人生轨迹是富家子弟的纨绔人生、风华才子的艺术人生与高僧大德的宗教人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是他对中、西、印(佛教)文化的一种选择,他在文化上的出发源地是儒学,或者说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青春时节以“出国”为形式选择了反叛,即由儒学而西学、由中国经学而西方艺术;1918年又以“出家”的形式由西学转向佛学。弘一法师留下了“悲欣交集”的临终遗书,其“欣”主要是在“内圣”层面,是在个体心灵的内在超越方面,是在人生意义的追寻上,是因为“小我”获得了灵魂的安顿与超越的归境;其“悲”主要是在“外王”层面,是悲悯苍生之悲。  相似文献   

15.
王启巩 《文教资料》2009,(22):110-112
老子哲学一般被人们与庄子哲学并举,并被人贴上"无为"出世之学的标签.其实相对于庄学来说,老学更强调入世的一面,且其入世的动机和愿望是不亚于儒学的.本文主要以老子的传世作品<道德经>为依托,从目的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考量老学的入世精神,从而达到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老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好酒赵元遇上皇》中,作者在情节的设置上具有矛盾性,从中可以窥见元代文人所特有的对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态。本文试图从《好酒赵元遇上皇》这部具体的作品着手,来具体分析这一时代赋予元文人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17.
儒家与道家"入世"和"出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两难的选择固然令文人无奈与悲衰,但在艰难的抉择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超凡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文艺与道德”是一个古老而又难解的话题。朱光潜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著文对此有极稳妥而又通脱的论述,认为文艺与道德绝对不可分开,但至于如何看待文艺作品中题材内容的“道德”性以及如何评价文艺作品所发生的道德影响等问题,经过折中调和几近辩证思维的论析作出全面的把握,给今天为“文学与道德”问题所困绕的人们以有益的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儒家与道家"入世"和"出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两难的选择固然令文人无奈与悲衰,但在艰难的抉择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超凡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夏旸 《考试周刊》2011,(55):39-40
本文从冲突和对合两方面分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涉及的出世和入世的古典哲学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