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从广义教育和社会文化视角解读中国与欧洲有关国家在对待文化遗产、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以及人际关系和他人自由等方面的差异与差距,强调只有加快教育发展和文化普及,才能够可持续地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其在文化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自觉主动地彰显中国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价值偏移的困境,其中尤以传统文化价值的缺失为最。当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非制“器”。高等教育要在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同时,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之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主动去重建自身的文化,自觉地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认识中国、认识世界。笔者认为主要通过营造高校的人文氛围、进行通识教育、精心设计基础人文必修课程以及研读中外经典等方式来实现,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高校人文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的“中国”教育学,其内涵在于:学科主体研究者的文化身份是由“中国文化”所建立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生活”;所用语言是汉语传统且规范标准的思想语汇;运用西方教育学的汉译名来为“教育学”命名,并且表达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运用汉语表达教育学理论的过程,也是运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教育学的问题。对于中国教育学而言,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进行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觉是人的主体自觉性在文化发展上的体现,是建设先进文化必备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文化自觉不仅能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而且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创新力.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化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谈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建立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基础上,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把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去,将现代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精华整合起来,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和教育。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觉"是指知识阶层对其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和创造性发展.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产生和发展,历经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十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四个阶段.它以追求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为内涵.上升到世界历史高度,充分重视文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近代"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和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7.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的体系,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反过来又检验、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正确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到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曾强 《中国成人教育》2008,4(6):102-103
发展中的中国设计教育一方面要融入世界,努力与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同步,另一方面要有文化自觉意识,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新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应有文化自觉的思想.只有尽可能减少并克服设计文化和设计教育对西方设计理念的复制和盲目模仿,才能达到文化自觉,也就才能实现设计教育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外语教育要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和谐文化的要求,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外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承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历史使命。作为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必须始终站在战略高度,更加自觉地肩负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重要使命,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发挥文化引领新作用。当前,特别是要自觉推动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本土教育学的重要前提和途径之一是回归基于中华文化的教育理念,并且能够自觉自信地运用这些理念解释、讨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南怀瑾终身从事中华文化经典的研习和教育工作,并一直自觉地运用基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理念讨论教育与人性、教育与人的成长关系、与教育紧密相关的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课程方面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源等教育学基本问题。南先生的尝试,充分体现了他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并以现代表达方式自觉自信地运用这些理念直接讨论、解释中国本土教育甚至人类教育问题的鲜明特点。这对我们构建中国本土教育学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不仅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理念,也是我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核心,还是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对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智慧的选择就是自觉锻铸和谐与进步的因果链条,达到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和"境界,促成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平衡.因此挖掘"和"文化思想内涵、总结"和"文化内容体系、分析"和"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具有基础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根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梦想"、"中国精神"与同样变化的世界各民族文化及时代发展的关系,需要在理论上、学术上、教育上有新的把握与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时代文化主题为自觉的学术研究,是与中国文化、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相匹配的研究理路,它强调在深度省思文化尤其是具有中国精神和世界意蕴的现代文化基础上,突出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2009年4月,第四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即校长的文化自觉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条件,并在本刊2009年4B发表了署名文章《校长的文化自觉与教育创新》。近一阶段以来,不少校长都在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思考文化自觉和教育创新这个问题。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几位校长来谈谈他们对文化自觉的理解和他们自己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核心要素。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高度文化自觉的根本要求。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以文化为维度,凸显文化特色,积极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目标、文化环境和文化策略,不断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大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活动中,历史地积淀而成的人的生存方式及其价值体系.文化创新要求我们在大文化的视野下有效促进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但中国传统教育的痼疾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寻找中国教育的哲学支点和理论生长点.自由、自觉、创新的价值理念将有效支撑中国教育的变革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9.
大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活动中,历史地积淀而成的人的生存方式及其价值体系。文化创新要求我们在大文化的视野下有效促进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但中国传统教育的痼疾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寻找中国教育的哲学支点和理论生长点。自由、自觉、创新的价值理念将有效支撑中国教育的变革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20.
儒家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模式.它强调仁厚之风的道德约束,重视有教无类的个人培育,体现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合作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既定信念目标的不懈追求.传统儒家的这种教育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形象,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进步.因此,准确地解读儒家经典的内涵,深入研究中国自己的教育与文化,以理性的态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强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