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乞丐一直以来是个比较隐秘、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很少为人们所了解。本文通过对各种 类型城市乞丐生存状态的零距离记实、分析,让读者、社会对城市乞丐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同时,通过调查市民 意见,采访专家,权衡分析利弊,得出我们的广州形象报告以及总结出我们的观点:“禁讨令”的颁布和实施具有历 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略论近代中国社会的职业乞丐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乞丐问题是困扰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近代社会中,职业乞丐众多,是有其客观背景和主观因素的。乞丐行乞方式多样,社会危害很大,近代出现了一些防范和控制乞丐的思想及措施,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乞丐数量明显增多,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频发的天灾人祸,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土地兼并,不良社会风气的推动以及传统行乞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大量乞丐产生。考察这一时期的乞丐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晚清时期这一特殊群体和晚清社会的认识,为今天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乞丐问题是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到了近代,乞丐在继承传统谋生方式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乞丐增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担和压力,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救济和防范乞丐的新的措施和思想,它为我们解决乞丐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所谓乞丐,是以乞讨为生的人.乞丐,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因为他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乞丐,对于我们而言,可能也是再陌生不过的了,因为我们很少真正关注过他们的生存现状.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乞丐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决定对乞丐这一社会弱势群体进行调查.聆听那来自社会底层的呼唤,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社会,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6.
乞丐是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所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是社会贫富不均和阶级分化的产物。民国时期,上海是当时中国的一个乞丐大本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深思。乞丐增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担和压力,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救济和防范乞丐的新的措施和思想,它为我们解决乞丐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罗国辉 《天中学刊》2006,21(6):40-44
乞丐问题是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民国时期,乞丐问题并未因封建腐朽的清王朝倒台而减轻,相反更加严重,而上海又是当时中国的一个乞丐大本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深思。以上海为例,来分析民国时期乞丐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对当今社会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略论民国时期上海的乞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庆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127-130
乞丐问题是民国时期上海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上海乞丐队伍的膨胀,有其客观背景和主观因素。庞大的乞丐群落,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政府和民间采取了一些救助措施,但收效不大。这个问题的研究,对我们今天解决街头的乞丐问题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与社会资助:中国大学生生存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生的生存路径出了问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发生嬗变,而构建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大学生社会保障和社会资助政策没有对大学生的生存路径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大学生一般是成年人,父母没有抚养的责任;大学生要学习,没有自我生存的时间和精力;大学生的户籍已经迁离原籍,无法纳入原来的城市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于生命权保障和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有必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安排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资助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乞讨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准确把握乞讨现象及其发展趋势,探究乞讨问题形成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控制乞讨行为、减少乞丐。  相似文献   

11.
乞丐管理 ,历来是古今中外城市管理的一个难题。而在我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更由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与施行 ,乞丐问题出现了新情况 ,表现出了新特征 ,急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以便于找到解决日益严峻的城市乞丐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就是丐业发达之邦,乞丐问题的存在既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又是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弊病.尤其到了近代,乞丐在秉承传统谋生方式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其行乞职业化特征明显加强.通过对近代乞丐职业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探析,有助于人们深入透视这一特殊群体,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也从某一侧面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程与风貌.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我国存在着大量乞丐,其原因是复杂的。这一时期乞丐队伍成分复杂,危害甚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危害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进步,对民族道德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另一方面,乞丐对我国的文化客观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乞丐的历史相当漫长,乞丐始终是社会的一部分。乞丐以一种“非人”的状态存在于社会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极大的障碍。当前社会中乞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要研究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对策。大力发展经济,加大政府控制的力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成立专门的慈善机构。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生存的权利属于每一个人①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有随地摆摊的流浪小贩、无家可归的被拆迁者、露天栖身的上访者、“非法”营运的三轮车夫,还有“有碍观瞻”的乞丐和街头卖艺者。他们是城市中的“极少数”。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损于城市的市容市貌和文明形象,或多或少也损害了城市绝大多数人的“全局利益”,所以,城市一向将他们视为“麻烦制造者”。人们甚至不惜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妖魔化”,说乞讨可以发家致富,说流浪者以犯罪为生……②一个没有乞丐、没有流浪者、没有小摊贩、没有人力车夫的城市固然是美好的,然而…  相似文献   

16.
社区教育: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流入城市,而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伴随的社会问题更发人深思。可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看当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保障排斥和教育排斥,而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区教育是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存现状主要是:社会认同度不高,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文化孤岛现象凸显;就业技能单一化,渴望自我价值提升;缺乏主人翁意识,政治参与意愿不强。造成其文化生存困难的原因是:社会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现有物质文化条件制约。明确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制度保障;依托城市社区和用工单位,促进其城市文化融入;运用多种经济手段,保证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存困难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乞丐是社会的边缘群体之一。在明人创作的绘画和笔札中,乞丐除了具有贫贱的一般形象外,还具有孝亲、忠义和罪犯等特殊文化形象。孝亲乞丐的故事见于多部明人著述,其孝行是被刻画的重点。明遗民的著述中记载了多位忠诚于故国的乞丐;明代笔记小说中也有记录一些身具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和见义勇为等品德的义丐。有些乞丐为求生存而从事敲诈勒索等违法活动。及至晚明,有文献记载丐首和乞丐团伙的严重恶行。明人对乞丐一般形象的刻画与书写主要是出于怜悯或厌恶的心理;对孝亲、忠义等形象乞丐的书写主要是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乞丐有组织犯罪对社会产生巨大危害,也是明清律法对乞丐“采生折割人”施以重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政权在城市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对城市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故鼎新,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是移风易俗,荡涤娼妓、烟毒、乞丐等旧社会污泥浊水。这项工作的开展,对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弊风陋习,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起了很大作用,使整个城市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流入城市,而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伴随的社会问题更发人深思。可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看当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保障排斥和教育排斥,而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区教育是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