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某日,我在教学时,曾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农具厂计划25天完成生产一批小农具的任务,结果多生产5天,每天又多生产4件,所以比计划多生产了300件,原计划共生产多少件?”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及解法。[解法1](300+5-4)×25=1400(件)[解法2] [300-4×(25+5)]÷5×25=900(件)持第一种解法观点的同学认为:每天多做4件,是针对后来多做的5天而说的,而比计划多做的300  相似文献   

2.
3.
“泾渭分明”是一句成语,人们常用它比喻人或事就像泾河和渭河的水那样清浊分明,界限清楚。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于我国两安市东北方向的高陵县注入渭河。由于历史上泾河的水清澈透明,渭河  相似文献   

4.
《招生考试通讯》2008,(6):10-10
话题三: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关于分数线的名词,正确理解录取控制分数线、调档线、最低录取分数线这三条分数线的含义是科学填报高考志愿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选择题迷惑性越来越大,概念多,原理深,正确解答相关题目的关键是:认真分析题意,深刻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本质,避免因一知半解而陷入试题陷阱. 1知识不清 审题失误 例1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s)+2Y(g)→←xZ(g),△H〈0,B、C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1,达平衡后在t1、t2、t3、t4时都只改变一种条件,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  相似文献   

6.
2020年5月25日,笔者在家乡广东省佛山市进行航拍时发现,顺德区甘竹滩两侧出现了"一水双色、泾渭分明"的景观(如图1所示),颜色呈"一绿一棕". "泾渭分明"景观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相汇河水的颜色差异大;二是相汇河水的流速相近,"势均力敌"才能造景[1].这种景观在大自然中广泛分布,但成因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7.
泾河和渭河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河。泾河发 源于宁夏南部的六盘山东麓,向东南流经甘肃, 在陕西高陵县入渭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它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穿陕西渭 河平原,在潼关县入黄河。两条河水一条非常清 澈,一条却很混浊,在高陵两河交汇处有非常明 显的界线,产生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而"泾渭 分明"也由此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但是,泾河 水和渭河水究竟谁清谁浊呢?我们先来看看有  相似文献   

8.
[特别对话]正视死亡,珍惜生命玉寒:我是班上有名的快乐女孩,可是最近变成了“忧愁女孩”。我要告诉您的是,我的奶奶得了绝症,已经活不了多久了。我好害怕,我多么不愿意失去自己的亲人啊。我知道这是人生的必然,可我还是承受不了。我能为奶奶做些什么吗?我怎样才能让奶奶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过得快乐开心?  相似文献   

9.
美国道德教育的嬗变:从准则中性到泾渭分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改善他们的道德品质,使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要求?对于这一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所奉行的是“准则中性”(Values neutrality)策略。在相当多的美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眼里,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充其量不过是一次“旅行”罢了。其主要任务是接受一定的专门训练,获  相似文献   

10.
有关教材在介绍珠算积商定位方法时,介绍了公式定位法和档定位法,但这两种方法在积商定位实际运用时都根据实法数数位加减和标准档有无积商来判断,何时数位相加,何时相减,何时加后减一,何时减后加一,以及如何结合标准档有无积商来确定是否应加一或减一等都是极易混...  相似文献   

11.
周远谷 《地理教育》2013,(Z1):107-107
<正>比较类试题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现象或区域作为命题对象,经过比较回答各种地理事物、现象或区域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试题上看,可以为选择题也可以为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深度、广度和准确度,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考查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解答时,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的现象及区域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寻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其次要根据试题要求比较的内容,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对比、综合等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现用表格举例一组对比题,如表1。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在翻译的作品中也有少数阅读起来并无隔膜和障碍的,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当属此列。这篇小说以其精练的笔触、精彩的结尾和丰富的意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通过对魏晋至北宋诗歌作品的系统评论,疏凿微旨、泾渭分明地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主观以“诚”为本,即“诚”是诗歌创作之根本;他主张以“雅”为准,即“雅”是诗歌风格之标准。  相似文献   

14.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初中学生吴秋实在2001年中考中以680的高分(满分700分)夺魁,语文考出125分(满分130分)的优异成绩。笔者最近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曹:你学习语文有什么“诀窍”吗?吴:我想首先要做到“博”,要博览群书,多读好书。如我学习《孔乙己》后,又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在比较迁移中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在学《变色龙》之前,我就读过《一个小官员之死》《套中人》《苦恼》,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我对契诃夫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理解得就深刻一些。平时我每天总要用上一小时浏览报刊,包括有关围棋知识的文章,我还是市围棋选手呢!这些都有助于我扩大知识面,积累库存信息,培养缜密严谨的思维习惯。靠这些,我还在南通市2000年中学生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曹:有些同学看的书报也不少,但效果不像你那么明显,这又是为什么呢?吴:我想除了“博”外,还得“精”,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我把所读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了解型的,另一类是品味型的。读到精彩之处,我总是静下心来,下工夫细嚼慢咽,甚至一句“嚼”上三四遍,直至品出味来才罢休,真正做到读有所得。总之,既要“博览”,又要“深思”。曹:你这番话充满着辩证法。你的中考作文得分遥遥领先,这又有什么“高招”呢?  相似文献   

15.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16.
物理图象能直观、形象地展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表示相关的物理内容,描述清晰的物理过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纵观05年高考试题(见表1)有关图象题目比重增加,要求相应解决能力有所提高,可以预见此类题目必为今后高考热点,所以学会处理图象问题尤为重要,笔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据传说,“白眼”“青眼”语出一个与魏晋时著名诗人阮籍有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阮籍母亲亡故后,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一“青眼”;而嵇康素看不顺眼之兄嵇喜来吊唁时,其却给一“白眼”。那么,阮籍如此之表情是为何意呢?原来,“白眼”与“青眼”之意思相对。前者即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其常被用以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  相似文献   

18.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19.
日语中的“ついに”、“とうとう”、“やつと”、“ようやく”这四个副词有很多相似的用法,一般的日语学习者也不易区分.这四个词和汉语的“终于”的含义十分类似,都可以用来表示某件事情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努力后得到某种结果.但是也有不少情况是不能和“终于”画等号的.因此有必要研究能否译为“终于”的情况.通过词典例句和翻译作品的句子来分析,最后得出“ついに”和“とうとう”基本上都能够译为“终于”,“やつと”和“ようやく”以过去时“シタ”的形式出现时可以译为“终于”,其他时或体的形态则不能.  相似文献   

20.
“谦”“慊”“嫌”“歉”“嗛”是一组以“兼”为声符的同源词,字形也相近。在文字的发展中,这五个字常常辗转相同,意义交叉严重,古今的字义与用法也发生了许多改变,给后人的理解和运用造成困惑。本文结合前人的注解与用法对“谦”“慊”“嫌”“歉”“喋”这五个字的含义及通假情况进行整理,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