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文教学是农村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写作是学生望而生畏的作业.如何改变现状?现结合自己的经验,谈四点做法:一、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只有让学生走出教室、校园,走进社会,亲近自然,丰富生活,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才能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角,这是现代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语课程标准》所凸现的写作教学的核心精神。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角呢?我想关键是我们的作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让学生在自己的路上自由地漫步。  相似文献   

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摸透学生的个性特点, 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要用爱的雨露 浇灌着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照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 要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用爱心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用宽容 去呵护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打开 学生的心扉,让他们自由地翱翔,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息。"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之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一.激发兴趣,调动情感,让学生乐于表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雷静和 《湖北教育》2003,(17):44-44
写作教学包括三个重要方面,即,“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写作教学自然就不会再难了。本文就怎样做到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 孩子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从而学会做人、做事。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化为语言文字,学生的写作活动应该是自主性写作。那么,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因此,我们要让作文与生活同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凭一双“慧眼”,将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学生的写作一定会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那么,如何将生活与作文有机结合,使两者相得益彰呢?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写作之源,倡导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如何优化生活化作文教学,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从思想和形式上淡化作文概念从思想上“淡化”,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模糊“作文”的概念,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像、推断,去剖析、感悟。让学生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我有什么就说什么,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多也可,写少也行,没有字数、结构、形式的限制,只是要求:观察要…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因此我们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家乡的自然环境之中,去听去看去调查家乡的环境状况,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能,也使得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密切联系生活,真切表达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它是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正所谓: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离开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这样,学生才会爱上作文,进而快乐地作文。一、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境,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目光投向返璞归真的自然、目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1.
设计思路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因此我们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家乡的自然环境之中,去听去看去调查家乡的环境状况,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能,也使得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导写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出示课件。(用课件展示优美环境的图片)2.激发兴趣。这儿青山碧水,绿树红花,景色多美呀!你们想在这儿安家吗?是啊,能生活在这样的家园中是每一个人的心愿。然而,我们身边的环境如何呢?这节课我们…  相似文献   

12.
一、走出课堂,让作文教学动起来 作文.是生活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浪花,"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浮水",作文教学也必须向生活回归.带领孩子走出课堂,零距离地贴近自然,融进生活之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他们就有了丰富的感观、真切的体验,作文的源头就活了.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寻找写作的源头,从而做到用手写我看,用手写我心,真实地写作,尽情尽意地表达。我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作文与生活紧密相融,指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心去体会,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写作积累素材。  相似文献   

14.
“爱”是教师生涯中永恒的主题。步入新课改以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师爱”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成为了教师追求的目标。他们走进学生心灵,引燃学生的激情,为学生创设充满希望的天空……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几位一线教师,聆听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用心去感受师生共同成长的不尽喜悦。陈佳:用爱心呵护孩子我是《品德与生活》学科的任课教师。记得在讲《我的爸爸妈妈》一课时,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说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 :体验生活、表达自己 ,努力回复写作教学的生命性 ,应成为写作教学的价值追求。回归生命 ,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宝贵的习作生活中能感受语言的魅力 ,能在丰富绚丽的语言世界中 ,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与交流 ,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 ,并最终获得一种诗意地表达生活的方式。作文教学应张扬生命意识。一、走进思考 :生活自然的关注思辨自由成长的生命应最少受到拘限 ,并通过思考、思辨而不至于浑浑噩噩。我们的学生曾批评新教材写作“缺乏有味道有深意的新题设计 ,都是什么‘难忘的假期生活’、‘我的老师’之类 ,好像从小学到高中写的全是这…  相似文献   

16.
阳光:2006年,风鸣剑带领大家领略了中国世界遗产之中的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从这期开始,阳光将和你们一起走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再去寻觅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第一期先让我们走进王的宫殿,感受故宫与布达拉宫的风采吧。  相似文献   

17.
当前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常慨叹不已,反过来,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甚至讨厌害怕。究其原因,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老师没有打开学生生活的空间与思维的天地,没有触及学生生活中的情绪与需要,更没有让学生从写作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无形之中让学生在作文的世界面前关闭了生活之门,在作文的泥淖中挣扎着。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帮助中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用心去阅读生活,从而从内心世界里流淌出有灵性活力的欢歌呢?笔者试着把作文课堂变成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由此来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与热情,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富有灵…  相似文献   

18.
一、捕捉课堂上的写作灵感 作文即“生活”。要想让作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就必须还作文以活生生的生活,回归作文以生活的自然本真。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课堂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殿堂、酝酿情感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敏感地捕捉课堂中的“兴奋点”,这些“兴奋点”就是学生写作的灵感。而转瞬即逝的写作灵感如何去把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灵感。  相似文献   

19.
“对于写作而言,生活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了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始终被生活浸泡着,他们所缺乏的并不是“走千里路”去寻找生活,而是感知生活,走进生命成长的喜悦与幸福之中。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情境呢?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是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用心去观察自然,体会生活,为作文做必要的积累.没有积累就写不出好作文;其次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和发展其想像力;再次就是要把口头作文与写作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