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曾长期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对内对外方针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与不抵抗政策有何关联?有的同志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迫使国民党政府改变其不抵抗政策。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任外长宣誓会上演讲,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考’……”[1]笔者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并非是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改变,两者一脉相承,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一、周年代蒋介石提出的“摇外必先安内”有其特定的政治内…  相似文献   

2.
<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中期,国民党政府处理内外事务关系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推行,给当时中国的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但这一政策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探讨这一政策的转变过程,客观分析其内容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本质,对于深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关系史也将有所裨益。一、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  相似文献   

3.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蒋介石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对内对外的基本国策,是课本中的难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从时间上:注意政策的阶段性。这一政策是蒋介石在1932年的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抛出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标志着这一政策的破产。所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碎片     
蒋介石曾经预感: 自己将败于毛泽东之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为进一步“围剿”红军,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强化军事力量,于1933年7月18日在江西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蒋介石任团长,陈诚为副团长,轮流调集军官,施以反动的政治、军事训练。其主要课程有《剿匪手本》、《剿匪要诀》、《剿匪部队训练要旨》、《战时政治工作》等。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曾是国民党处理内政、外交、军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这个政策的探讨是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究竟在何时形成与确立?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的认识颇不一致。大陆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确立;其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提出,《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正式确立;其三,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酝酿产生,同年11月30日由蒋介石正式提出并把它作为南京政府的“基本国策”。台湾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的认为1931年7月蒋介石决定“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策略;也有的认为在一二  相似文献   

6.
"两免一补"的教育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免一补”是国家为促进农村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而提出的一项政策,它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必然选择,然而目前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多方面问题和挑战,因此,促进“两免一补”政策顺利实施和稳定发展就要从资金投入、教育立法和行政监督、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7.
论“力行哲学”的建立张皓作为国民党政府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思想工具的“力行哲学”,是蒋介石在歪曲、利用孙中山创立的“知难行易”学说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蒋介石在1928年2月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尤其在1932年2月重新上台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之后,采纳军师...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863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事实为基础,引入政策科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探讨了少数权力精英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该政策制定中“上下结合”、“内外互动”的特点。并分析了863计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抗战的军事准备王志国,陈贵洲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蒋介石面对日寇的入侵,推行“安内攘外”的政策.但“攘外”须做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习》2002年第10期上刊登了刘名儒老师的一篇《关于“攘外必先安内”》的章,在这篇章里刘老师认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1932年在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其实,早在1931年11月,蒋介石就已经正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及“攘外必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