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愁     
我相信故乡是有温度的,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正是这温度才惹得千百年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题记  相似文献   

2.
席慕容诗表现的乡愁,与有相同际遇的台湾同胞相比,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在于:对于飘落到台湾有家不能回,咫尺成天涯的游子来说,乡愁是一种普遍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同样思乡、怀人、忆旧,具有鲜明的寻根倾向和漂泊意识.本文仅从席慕容乡愁诗的普遍性入手,论证女诗人心中强烈的漂泊意识和浓重的寻根倾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乡愁的表现形式,指出乡愁中的“乡”寄寓的是作者的理想之乡,乡愁是作者的精神寄托,借助弗洛姆、马斯洛的理论,本文还从心理方面阐述了乡愁的深层内蕴。  相似文献   

4.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是一首非同凡响的诗,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和新奇的比喻.把埋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吐露出来了。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是一位擅长表现乡愁的作家 ,解读他那些盛满乡愁的作品 ,可以领略他赋予乡愁的丰富多彩的内涵。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对爱情、亲情、生命和死亡的眷恋 ,对故乡的思念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共同构成了乡愁文化的主线。余光中通过他的乡愁倾诉着对祖国大陆的一片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6.
7.
蔡菁 《唐山学院学报》2004,17(2):67-69,83
力求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余光中"乡愁"情结在散文意象、叙述身份、文学气质等方面的体现,并进一步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内蕴。  相似文献   

8.
张玉山 《现代语文》2007,(2):100-101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野人怀土,小草恋山,恋乡情结是每个人都有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乡愁,愁绪如烟,渐近渐远,月影移动,心与徘徊;“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是乡愁,乍惊乍喜,且羞且怯,心底澜涛沸扬,欲罢不能;“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乡愁,少小离家,半生漂泊,蓦然回首,往事历历,一行老泪潸然而下。乡愁的浓烈与苦涩,不是距离和时空上的,是苦难岁月的磨砺,不堪回首的辛酸,生命成长中的沧桑。余光中的乡愁,高拔峭立,万木萧索,犹如《胡笳十八拍》,拍拍激越辽远,苍凉悲愤,激荡人心,长歌当哭,如怨如叹,如泣如诉,“漫将心事付繇琴/弦断有谁听”,在他,乡愁成了一种痛,壮士断腕,切肤之痛,望穿秋水,心碎之痛。余光中先生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是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的乡愁,已经渗进他的血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乡愁不仅仅是诗人开放的喑哑的歌喉,而是生命中澎湃交响的眼泪与诗行。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乡愁成了他使命的航标,愈老愈重,也愈纯粹,乡愁是滴沥他心底的悲歌与永恒。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往往用新奇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悠悠唐诗中,浓浓乡情经常被诗人通过“秋“”月“”笛“”雁”等意象来表达,为此,整理了部分借用这些意象抒发乡愁的唐诗并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乡愁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题记将一枚邮票贴在蜡黄色的信封上,随着风,飘向故乡那矮矮的坟墓。将一张船票递到船夫那粗糙的手上,荡着涟漪,和着笛声,漂泊在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每一次读余光中的《乡愁》,总有说不出的愁  相似文献   

11.
乡愁主题是打工诗歌版图中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探讨的重要环节。如果说打工诗人眼中的故乡是对农耕文明经验的累积与继承,那么打工诗人在进城打工之后所面对的就是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生存、自我归属以及身份认同等一系列问题。在两种社会文化价值碰撞中,故乡成为联系诗人肉体与灵魂、梦想与现实的"桥梁"。"乡愁"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打工诗人创作的源泉,同时也汇聚成一部记录社会变革与反映农民工心路的"史诗"。  相似文献   

12.
乡愁     
游子离乡,总是有着几分无奈、几分愁苦。那乡音似潺潺的水声,环绕在我的身边;而乡容却如可望不可即的梦,只飘摇在我的心头。因而对于乡音,我的心中永远怀着一份最诚挚的敬与爱。迫于学业,我很少再住在故乡。故乡在我的记忆中并没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淡淡地划过。对于那个没有太多印象却有着几分与生俱来的熟  相似文献   

13.
巩占龙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2):52-53,64
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既表现为对家乡景物的摹写和追忆上,交织着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同时还融入了时代的内涵,上升为对自然、生命、精神家园的追寻上。另外,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还体现在对地域语言的运用和截取上,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方言、俗语入诗,重视对民间风物、琐事的抒写,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4.
乡愁,是张以宁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乡愁渗透于其诗作的各个方面,贯串于其诗歌创作的始终,不仅进入日常生活,而且进入梦境及题画诗创作领域;不仅见于对故乡风景的忆念,遇见故乡人、送别故乡人的吟咏,而且见于对家乡开拓者的赞美。念亲,在乡愁情感中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乡愁与归隐紧密联系,二者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反映了张以宁思想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汇与碰撞。  相似文献   

15.
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我的乡愁是琦君对那场八月桂花雨的回味,是李白对月而吟的低头思故乡,是稼轩无意间的深山闻鹧鸪——那透明的阳光是乡思的誓言,那细微的啜泣是雨水的吟诵。异乡羁旅客行走于别人的城市,踽踽独行,衣上酒痕诗  相似文献   

16.
“乡愁”的美学——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乡土书写的研究主要立足启蒙视野,彰显写实意图,将注意力集中于作为文学题材、思潮和流派的“乡土文学”,对乡土书写的源头——“故乡”以及对“故乡”的叙述——“乡愁”反而缺乏深入探究.“故乡”及其书写——“乡愁”既是中国现代性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性困境的表征.立足现代性的危机视野,“故乡书写”就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精神归宿问题关联起来,成为进入中国现代性问题情境的另一路径及现代中国主体最重要的建构渠道之一,并与启蒙和革命构成张力性的对话.经由回忆与想象、叙事与抒情、认同与归依,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书写已经形成一套丰富和复杂的美学机制和传统.它将成为一直置身于现代性难题中的汉语写作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7.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诗作《乡愁》意蕴深刻,脍炙人口,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19.
20.
乡愁何处寻     
吴奇 《师道》2012,(11):54-56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处暑过后,夜晚的秋虫鸣叫得格外响亮。安静的校园,秋虫低吟高唱,吟唱声彼此起伏。这和谐的旋律,不就是天籁之音吗?儿子放下书,问我:"是蟋蟀在歌唱吗?"我回答:"是。""是《诗经·国风》中的那只蟋蟀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白居易的那只蟋蟀吗?""西窗独者坐,满耳新蛩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