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4~5期合刊发表了王鸿娣老师《“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一文,认为洪秀全改“国”为“国”反映了他的皇权主义思想,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我觉得还不全面。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文献记载,洪秀全一八三七年得过一场病,病中“灵魂转高天”见了天父上主皇上帝,皇上帝“赐金玺一,云中雪(刀)一”,封他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令其下凡“斩邪留正”。这就是所谓洪秀全“升天受命”的异梦神话。有的论著据此  相似文献   

3.
读《历史教学》1993年第1期陆干斌作《太平天国的国号有几个?其演变原因是什么?》一文,其中所称“金田团营时的国号为太平兴国”、“在东乡改国号曰太平天国”、“洪秀全在永安即帝位,改国号为太平天国”一说,颇可商榷: 一、据陆文称洪仁玕《太平天国起义记》说:“洪秀全在永安即帝位,改国号为太平天国”,《起义记》的作者实非洪仁玕,而是瑞典人韩山文(Theodore Hamberg),陆文引用有误。按洪仁玕曾参与洪秀全早期的革命密谋,他亲身参加金田起义以后,去广西浔州圩,时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教士对太平天国的态度经历了从期望“传播圣教和宣传福音”,到“改正太平天国的许多错误”。进而污蔑敌视太平天国三个阶段.充当了各资本主义国家探听太平天国虚实、镇压太平军的先驱,此外,传教士纷纷赶赴和悄悄离开天京这一现象。反映了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普同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文学为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洪仁则是太平天国最优秀的“才学之士”。其文学思想反映了太平天国的革命观点和要求。本文共分四个部分:(一)论述了洪仁文学思想的形成;(二)评析洪仁所受中国文学优良传统的影响,因而具有积极进取和为现实服务的精神;(三)评述其文学改革思想:他坚决反对流行于当时文坛的“浮文巧言”和“六朝故习”等不良文风:提出了诸如“去浮存实”、“朴实明晓”、“一目了然”、“通经致用”并符合“天情真道”的断文风的改革主张。这些,均是从时代的呼唤、天国革命的需要而发。(四)在“结束语”中,概述了洪仁文学思想的时代特色、创新精神及其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其不容忽视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允许棺葬 ,到提出“禁止棺葬” ,最后放弃这一政策而屈从于传统势力的过程。太平天国的丧葬是中西文化折衷的反映 ,既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又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色彩。在一个久以礼教立国的社会里 ,丧葬文化积淀着特殊的伦理文化 ,因而太平天国丧葬礼俗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就“符玺郎”一官职掌记云:“旧二人在中,主玺及虎符竹符之半者”。这里提到的“主玺”,意思就是负责管理皇帝的玺印,亦即管理“御玺”。当然,“主玺”并(?)掌管御玺职官的具体名称;以下我们以“主玺”作为管理御玺一职的代称。那么“主玺”之官始于何时?其初称何名?以后各代沿革及职掌怎样?“主玺”之官的建置及因革又说明  相似文献   

8.
在太平天国文献中,太平天国领导人反复申论正与邪的问题,内容涉及宗教、政治、社会诸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宗教观念、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在宗教上,确立皇上帝独一真神权威,信奉、敬拜上帝是正,其他一切不符合上帝教教义的人、事、物皆为妖邪;在政治上,主张“奉天诛妖”、“斩邪留正”,把清政府统治者视为最大的妖邪;在社会理想上,号召人们“修好炼正”,并以严厉手段改造社会恶习,以实行社会的公平乃至天下太平.太平天国的正邪观,反映在宗教上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负面影响;反映在政治上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有其荒谬的因素;反映在社会理想上,有其良好的愿望,也有其不近情理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后不久,洪秀全和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发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此后半个世纪,帝国主义侵略日益深入,外国教会的势力也日益深入。作为反侵略斗争的一个侧面,反教会斗争也日益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便掀起了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有其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五十年间,中国人民联系到基督教及其上帝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变化,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这一“过程”的变化轨迹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土地问题是太平天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正确地理解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对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与其历史作用的理解都有极大意义,大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关于太平天国后期的土地制度,由于后期关于允许地主收租的史料很多,得出科学的结论还是比较容易的。惟太平天国前期的土地制度因记载较少,许多同志对其是否允许收租还存在许多疑问,尤其是主张太平天国曾经实行过“耕者有其田”制度的同志们又往往因为前期关于地主收租记载较少,而影响了他们对后期土地制度的看法。如罗尔纲先生在“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问题”一文里说:“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乃是太平天国原来的土地政策,允许地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开辟苏、浙地区后,征收过前期不曾见过的灶课钱和灶捐。灶课钱,是太平天国在产盐地区向灶户征收的灶课。《历史教学》1983年8月号上刊登了我写的《介绍太平天国征收灶捐的新文物》一文(以下简称《介绍》)。在文中我把“灶户”误认为通常说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宗教与传统宗教结有不解之缘,其核心内容仍属于儒家界定的伦理范畴,其礼仪活动则曲折地反映出佛、道的面目;基于独尊皇上帝的信条,太平天国始终横扫庙宇寺观,而对孔儒却日趋于“合流”;太平天国宗教在起义之初曾显示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但到了后期,它的“麻醉功能”葬送了天国的前途。  相似文献   

13.
在封建时代,对皇帝的名字,不但人们不得呼之,即临文书写,亦须避讳。如不得已必须使用这个字,须故意缺写一笔,或以同音字来代替。对此,太平天国也不例外。不过太平天国的讳字有其独特之外。首先,太平天国崇奉天父上帝,它的讳字与“上帝”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太平天国在《敬避字样》中指出:“上,唯尊崇天父可用,余以尚字代。”洪仁玕在《致英教士艾约瑟书》中说:“余前在尚海,得与众先生交游酬应,朝夕聚  相似文献   

14.
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天国政权不能笼统地定为“农民政权”或“封建政权”。1853年定都南京前,太平天国颁布了反映农民阶级愿望的纲领性文件,并把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作为惟一的斗争目标,此时它属于农民政权。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将对清的矛头转向内部,为巩固与争夺最高领导权而相互残杀,个人与宗族利益至上,它转变为洪秀全家族的封建政权。  相似文献   

15.
楚官玺杂识     
壹《玺汇》0003着录一方官玺,白文六字:■ 坪君■(图 1)该玺与《玺汇》0002“(弋)易(阳)君”风格酷似,“弋阳”属楚境①,“坪”无疑亦应属楚境。  相似文献   

16.
龚劲涛  魏标 《物理教师》2011,32(2):43+45-43,45
本刊2010年第3期刊登了“向心加速度表示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吗?”一文,以下简称文[1],该文认为“向心加速度不能反映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而角速度才是反映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同时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其他一些文献,对此,笔者难以认同,我们认为用角速度作为反映速度方向改变的物理量是不恰当的,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太平天国是否有一套正规的土地制度或土地政策,太平天国辖区的土地关系有没有变化,以及太平天国在解决土地问题方面的历史教训等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讨论。一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一方面宣布“士农工商,各力其业”、“乐守常业”,希望把一度被打乱了的封建社会秩序恢复起来;另一方面却又想用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来改造城市和农村。在天京城里一度废除商业,实行手工业官营的一些改造城市的  相似文献   

18.
1.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束,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玉玺代表信物B.玉玺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罔替D.天子的权力至上  相似文献   

19.
璽①、壐② ①是繁体玺字。封建时代皇帝的印信叫玉玺。唐李商隐《隋宫》诗有“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不过玺作为印信,秦以前并非至尊所专用。蔡邕《独断》说:“玺者印也,信也。天子玺白玉,螭虎钮。古者尊卑共之,自秦皇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相传秦始皇得兰田之玉,命其相李斯篆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自此帝王之印信专名玺。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得秦玺,世世相传,号称传国宝。其实从  相似文献   

20.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革命思想的总纲,它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所固有的平等思想和太平天国富有特色的基督教精神,是两者结合的产物。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农民追求平均和获取土地的愿望,表现了对“人间天国”的向往。但是,太平天国革命终究与以往旧式农民革命不同,这首先在于洪秀全引进了西方的上帝,把中国农民的传统的平等思想和基督教中的平等博爱结合起来。把农民反封建的斗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具有中近代的色彩。洪秀全组织“拜上帝会”,宣布只有“上帝”是真神,其他一切人们所崇礼的偶像都是妖魔。人人都有拜上帝的权利。一切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原道醒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