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析十九世纪新加坡华侨秘密会党兴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新加坡华侨秘密会党从无到有,发展迅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华侨秘密会党的经济与社会情感功能,以及秘密会党自身的约束功能等三个方面可以见出当时华侨秘密会党兴盛的可能性及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末期,随着大量中国女性移居南洋各地,新加坡华侨女性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达到了相当规模。但是,华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一直是男人和家庭的附庸。辛亥革命前夕,流亡到新加坡的中国革命党人及华侨中的先进分子决心改变华侨妇女的生活状况,大力发展华侨妇女教育,拟从根本上解决或遏止歧视华侨妇女等多种社会问题。新加坡女子教育由是而起,到1911年后,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日渐繁荣,为提高新加坡乃至整个南洋地区华侨妇女的生活水准、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屠杀已经为世人所知 ,二战中日本军队在新加坡对华侨进行的灭绝性大屠杀 ,也是让人震惊的。1 941年 1 2月 ,在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的同时 ,日军山下奉文大将率第二十五军袭击了当时英国在远东的要塞新加坡 ,并很快就迫使驻新加坡的 80 0 0 0英国军队投降。日军进入新加坡后 ,马上就开始了一场旨在消灭所有华侨的疯狂大屠杀 ,被杀害的华侨到底有多少 ,至今依然是个不解之谜。由于这场大屠杀是秘密进行的 ,战后审判战争罪犯时 ,美英也没有注重追究这一罪行 ,所以直到 1 95 9年人们发现了大量被害者的骨骸 ,这一暴行才为国际社会重视 ,但…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的政治环境于二战后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加坡华侨要在新加坡安家乐业就得获取当地公民的身份。他们原本可按英国国籍法归化英籍民以享有公民权利,但绝大部分华侨因不谙英语而不能归化,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愿放弃中国国籍以归化殖民地宗主国国籍。当时作为华社最高领导机构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遂负起历史使命,为华侨争取新加坡公民权。该会与英殖民地政府经过十年的博弈后,新加坡立法议院终于在1957年10月通过新加坡公民权法令,让华侨可登记为当地公民。当年新加坡还不是一个独立国家,新加坡公民权只是一种地方上的法律身份,但这身份可拥有参政权,并根据英国国籍法获得英籍民与英联邦公民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门五邑华侨在海外从事华侨教育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及特点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7.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美洲华侨逐渐增多,华侨会馆应运而生,且在华侨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然其受孤立性和美国排华影响遭受美国歧视与排斥。1882年,黄遵宪到美国旧金山担任总领事,时值美国排华的高峰期,华侨会馆面临内外交困,经世务实的黄遵宪为维护华侨利益,其改良主义的法治思想在遭遇美国民主法治之后得以发酵,在此指导之下,其对华人会馆做出整合,进行组织和法律的规范,并联合华侨之力量抵制排华,为华侨会馆的法治化、近代化开启进程,对美国华侨会馆的演变、发展和华侨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辜俊英,泉州永春人,马来亚华侨。1937年8月,马来亚各界华侨在新加坡成立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积极发动广大侨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辜俊英是主要发起人之一,时称马来亚“四君子”。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客家人在东南亚创办了学校,宣传中华文化,培养华侨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客家籍侨领在华侨学校的创办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其办学宗旨看,培养华侨人才是大多数华侨学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爱国华侨满怀一腔热血,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大业,成为祖国抗战一支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对于这支蕴涵着巨大能量的特殊队伍,中日双方都非常重视.国民政府和中共都为争取华侨的支援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而作为中国人民公敌的日伪,也为争夺华侨力量、破坏华侨抗战费尽心机.本文拟从政策和策略的角度,论述抗日战争中三支主要的政治力量--国民政府、中共以及日伪的华侨政策,并对此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倾其所有办教育,毛泽东同志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是福建省厦门集美村人,他17岁赴新加坡经商,后来成为华侨实业家。他一生爱国爱家乡,从1912年起,把攒的钱拿回集美,先后办起了幼稚园、小学、中学和商业、水产、航海、农业、师范等中专学校,形成了"集美学村",  相似文献   

12.
辛亥前华侨积极孙中山创立和发展革命组织,兴中会和同盟的大部分党务部都在海外华侨中进行,华侨还大量创办报纸、印行图书,宣传革命理论,并合力筹款,参加孙中山发运的历史反清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13.
论清代华侨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对华侨的政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清初的严禁阶段,第二、清中期的报制阶段,即实行有条件出入国境的政策.第三、晚清的被迫放开到主动保护和利用阶段,这是清代华侨政策的质变阶段。由于晚清实行对毕侨的保护、利用政策,这就加强了海外华侨与祖国的联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对推动祖国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受体与得天独厚的介质。本文通过对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指出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升华是建设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而服务侨校特色,满足华侨学子愿望等则是建设特色侨校体育课程的现实需要;最后提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优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建设具有侨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5.
以新加坡华侨吴深才《账本》(1912-1948)与其父大埔人吴发祥《日记交易》为中心,探讨新加坡大埔人与原乡的互动关系。该账本和日记除了记录吴深才在新加坡捐资茶阳会馆、茶阳励志社等外,还详细记录了每年寄钱寄物回原乡的次数和数量及水客名字,亲人往来新加坡的花销以及日程记录,以及捐资原乡办学、修桥、作福等活动。对于了解民国时期新加坡大埔人与原乡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具体个案;对当代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夯实互联互通、加强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7,(7):11-16
华侨文物研究与梅州华侨华人研究都分别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同时存在不同的问题,如华侨文物在定义、鉴选、分类、定级等方面尚无定论,梅州华侨华人研究则由于较少借助实物的支撑缺乏实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两者的研究相互补充、相互推进,通过利用各自的研究成果来补充对方的不足甚至空白。  相似文献   

17.
五邑华侨在辛亥革命中,对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筹建革命组织,提供革命保障;开展宣传活动,为革命呐喊助威;“慷慨助饷”,支持革命斗争;积极参加武装起义,不惜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建立革命政权。  相似文献   

18.
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海外温州人的侨汇、信息、市场和社会关系网络是侨乡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对瑞安市桂峰乡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调查分析,发现华侨华人慈善捐赠的模式有个人、民间组织和政府三种并各有特点,动因则是强烈的爱国爱乡的愿望。华侨华人慈善捐赠对侨乡的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和地方经济等三个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
为有源头活水来: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路径,苏俄是继日本、欧洲之后的第三条,但它影响却是最为深远的。考察苏俄的这一传播途径,被孙中山誉为"中国革命之母"的华侨担当了重要角色。试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借助丰富资料,对这个长期以来被学界所忽视的旅俄华侨开展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缘由、内容进行全面、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