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朱自清的《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蕴含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出现过多次的“泪水”意象。首先,“背影”意象的生成,离不开“泪水”意象的浸透。一方面从文章字面上看,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意象总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第一次说自己“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自己“不能簌簌地流下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的出现皆与“泪水”直接相关。或是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或是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  相似文献   

2.
首先,是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封建时代成年男子深厚的爱子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某老师没有先从时代背景讲析入手,而是从标题“背影”入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背影的刻画描摩,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体恤。如果教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基础上带他们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其次,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横…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的《背影》撷取了生活中的一个亮点,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一幅画面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中。无论岁月怎样改变,这“背影”永远不会褪色。同样是父子题材,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则另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三个“四”,一个“四”是“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一个“四”是父亲在送别儿子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还有一个“四”是作者流了四次泪。下面就这三个“四”试析之。  相似文献   

5.
背影     
角度之一:以“背影”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这篇散文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都有所不同。以“背影”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爱的真挚,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教学过程和方法:一、阅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划出文中含有“背影”  相似文献   

6.
创意说明:《背影》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构思精巧,选取了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父亲的“背影”这个独特的表现角度,以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文中父子之间的殷殷真情。那么究竟如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设计这篇传统课文的教学呢?该教学方案本着“加强整合、减化头绪、突出重点”的原则,以文中集中具体描写“背影”的第六节文字为突  相似文献   

7.
《背影》取材很平常,不过是着重描写父亲在南京浦口送“我”上北京念书的一个剪影,刻划了一个眷眷之心的慈父形象,抒发了诚挚的父子之情。透过依稀的“背影”,摄人心魄的感情,如汩汩清泉流进心田。  相似文献   

8.
1.突出特点 ,抓住关键准确把握教材特点 ,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宁鸿彬老师讲《背影》 ,紧紧围绕“背影”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1)课文几次写“背影”?(学生回答 :四次。)(2)四次写“背影” ,写了几个“背影”?(学生回答 :两个。)(3)四次写“背影” ,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 :两次实写两次虚写 ,实写一详一略。分别从四个角度写“背影” :思背影 ,望背影 ,找背影 ,现背影。)(4)为什么详写第二次“背影”?(学生回答 :详写这段“背影” ,表现父爱。)(5)“我”为什么望着父亲的背影流泪?(学生回答 :父亲年高 ,体胖 ,…  相似文献   

9.
一、意象感悟式意象感悟式即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从而来感悟全文的思想情感意义,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在教朱自清《背影》时,就应紧紧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仔细体会感受“背影”。寒冬季节,萧索的车站,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显得那样醒目而凝重,却依然坚韧、真诚、执拗地向前走去。而爬越月台的背影,更把背影的内在精神与力量具体化了。面对这样一个浓缩着历史沧桑、人生使命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父亲的背影,谁能不砰然心动…  相似文献   

10.
《背影》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自问世以来,经过人们反复品析,似无新意可言.在此,我们不妨另辟蹊径,抓住数字“四”来解读《背影》,或可事半功倍. 四绘“背影”巧构思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父亲的“背影”进行反复描写,并以此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文中“背影”一共出现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开篇点题.  相似文献   

11.
意象感悟式即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从而来感悟全文的思想情感意义,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在教朱自清《背影》时,就应紧紧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仔细体会感受“背影”。寒冬季节,萧索的车站,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显得那样醒目而凝重,却依然坚韧、真诚、执拗地向前走去。而爬越月台的背影,  相似文献   

12.
张旋 《现代语文》2014,(2):42-43
很多人欣赏朱自清的《背影》觉得这篇文章的角度新颖独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13.
创意说明:《背影》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构思精巧,选取了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父亲的“背影”这个独特的表现角度,以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文中父子之间的殷殷真情。那么究竟如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设计这篇传统课文的教学呢?该教学方案本着“加强整合、减化头绪、突出重点”的原则,以文中集中具体描写“背影”的第六节文字为突破点,设计了三个相对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教学板块——“读”、“议”、“写”,  相似文献   

14.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素享盛誉,固然可以从‘个性’、‘美文’等角度溯源,但作一‘年龄心理学’的透视,便不难发现它抒发的实质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情感。”这里,“年龄心理学”的确可以给朱自清散文的深入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从“年龄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抒发了“一颗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回顾反思之心”,说《背影》则似不准确,因为《背影》是朱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朱自清的生活观、创作观出发,论证《背影》抒发的是父子挚情,从而否定蒋济永所认定的《背影》“就是作者潜意识里女性意识投射的结果”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背影》这篇抒情散文,叙述的是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的情景,展现出劳碌奔波,老境颓唐的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慈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中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笔叙写了一件平常然而深深印入脑海的事实。文章以“背影”作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的四次出现(两次虚见,两次实睹,或略或详,或浓或淡),被评论家誉为“文眼”、“主脑”。这篇课文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味。  相似文献   

18.
林秀丽 《课外阅读》2010,(12):181-181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的“背影”和“泪”既是文章内容的重点,又是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背影”凝聚着父亲和儿子一片挚爱的理解、憧憬与怀念。“背影”和“泪”把父子之间那种真挚、亲切、朴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和朱自清那篇有名的文章相同,这篇有关背影的短文讲述的也是父子之情:一个曾经“忘本”的儿子凝视着父亲的背影,终于痛苦地觉醒,他的良心复苏了,亲情复活了。当然,与此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的亲情正在接受严峻的挑战。“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句话过去是形容那些农家子弟考入大学之后所发生的变化的。在极左思潮泛滥的那些年代,人们总是把这种现象的出现归咎于“忘本”,归咎于“阶级意识的淡薄”。其实,问题并非那样简单。人的思想意识总是随着环境变化的。何况渴望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正是人的天性,或者说是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的《背影》撷取了生活中的一个亮点,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一幅画面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中。无论岁月怎样改变,这“背影”永远不会褪色。同样是父子题材,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则另具特色。这又是一篇写父子亲情的散文。文章的标题不同凡响,这是引用了父亲的话,耐人寻味,能激发读者探知究竟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