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对这句名言我深有感触。我自己的集邮藏品很有限,或许还比不上宜美嘉邮市中的一般摊商,但很注意对各种集邮文献资料的收集,包括集邮图书、集邮报刊、各种非集邮出版物上的集邮资料、集邮音像制品等。在我个人著述或参与编著几十本集邮图书时,在我日常编辑、审阅报纸、杂志上集邮文章时,这些集邮文献给了我工作上的帮助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手边的这些集邮文献资料,我将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2.
出书难,出集邮书更难。这句话准确地反映了当今集邮图书出版的真实情况。2006年《集邮博览》第2期文献集邮栏目刊登了著名集邮家郭润康的一篇文章《浅说自费出版集邮图书》,表达了老集邮家对当今集邮图书出版难的无奈;特别是出版社“赚作者的钱”更加让集邮者痛心疾首。集邮图书出版从兴旺走向萧条的原因我想读者都很清楚,那就是市场变化的结果。因为图书市场对集邮图书的需求在萎缩,使集邮图书不能为出版社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前,一些集邮文献将1950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苏联)苏尔编著、楼湘江译的《通讯的故事》(有的文献译为《通信的故事》)误认为是新中国最早出版的或称之为第一部出版的集邮图书,我认为这是十分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国民阅读调 查结果,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国民阅读"以消遣为目 的"。集邮界有人写文章对这次阅读调查做了介绍,并 结合集邮图书出版的现状,分析了集邮图书出版中存 在的一些问题,认为现在已出版的集邮图书娱乐性的 很少,是我国当前集邮图书出版的一大欠缺。我很赞成 这种看法,因为它对当今集邮图书的出版情况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2004-2005年,湖北省内各地先后有以下12部集邮图书(包括内部资料)出版发行,受到省内外集邮者或集邮文献收藏者的关注和欢迎。在这些集邮图书中,大部分参加了在省内荆州市和武汉市举行的两次省级竞赛型邮展,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相似文献   

6.
“文献集邮联谊会”诞生了。做为一个对邮史稍感兴趣的笔者,我拍手叫好。近些年来,邮市虽处低潮,集邮图书的出版发行却逆流而上,形成了一股集邮图书撰写、出版热潮。虽然其中也有少数东拼西凑、滥竽充数者,但这并不能影响和否定这股热潮所体现的价值,真正的集邮  相似文献   

7.
体育集邮图书作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统一体,不但留下了体育集邮在发展进程中,诸如人们对体育集邮的认识程度,而且还打上了体育集邮在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印记;体育集邮图书的出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体育集邮的发展轨迹。本文就体育集邮图书出版的种类、特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几乎没有哪个邮商愿意把自己的宝贵经历、经验、见 闻写出来发表。美国邮商小赫尔曼·赫斯特,记者出身,从 事集邮后不忘写作,以其回忆录《拿骚街》而闻名于世界邮 坛。我想赫斯特写此书是要把他对集邮的感悟传递给读 者。他在前言中说,“从事集邮最大的报酬不是因为在收集 过程中可以得到钱,而是因为集邮本身给我带来了快乐, 这些快乐来自那些与我有着共同爱好的美好的人们,来自 那些对集邮往事难忘的回忆。”他还有一个愿望,前言中 说:“愿本书每一页的信息传到我不在的地方。”译者祝读 者通过赫斯特的故事得到一些教益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集邮图书就是集邮文献。但笔者通过学习FIP集邮文献评审规则和阅读相关权威文章,认为有些集邮图书不属于集邮文献,不宜当作集邮文献类别展品展出。如集邮杂文、集邮散文,尤其是所谓“闲情”类散文,都不能算集邮文献——尽管这类文章(集)曾出现在展厅里并获奖。林霏开的《林罪开集邮随笔三集》、郑启五的《集邮情感》等由集邮散文结集的图书就在“2001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中分别获得铜奖。  相似文献   

10.
集邮界有句名言: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倘若没有集邮文献资料的搜集,倘若没有集邮报刊供阅览,倘若没有集邮图书出版,要进行邮学研究,将会收效甚微。由此, “惠我以邮识”的说法日益为邮人所接受。集邮文献的范围较广,大体可分为:集邮学术专著、集邮工具书、邮票目录和图鉴、邮政和集邮史料、集邮普及知识读物和专题邮票图集、图册等。笔者对集邮学术  相似文献   

11.
集邮博览增刊《2001年集邮年刊》刊出了“2001年集邮图书出版情况一览表”,表中列出了去年我国由出版社出版的集邮图书47部。由于目前我国出版的集邮图书没有正规的发布制度和正确的发布要求,出版后的集邮图书未见报端媒体报道的很多,就是发布了新书消息,大多也不规范,如发行时间常常用“近期出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月2日,文献集邮研究会在南京召开2011年第一次工作会议。 会议就杭州全国邮展活动摄影、征文比赛、“我喜爱的2010年集邮图书”评选活动方案、《“稿”字邮票文献资料整编》、《沈曾华逝世五周年纪念文集》(暂名)的编辑出版、《文献集邮研究会集邮图书出版资助基金募集、管理及使用办法》修改方案、组团赴京访问集邮媒体方案、无锡亚展期间创新类邮展本会筹备事宜、  相似文献   

13.
《集邮博览》2005年第5期发表了西安范立民先生的《我国印数较大的几种集邮图书》一文,让我们了解到有哪些印量较多的集邮图书。但是配文附有的“印数大于10万册(含)的集邮图书统计表”中的集邮图书,不仅在邮书名称、出版时间和印数上有一些错误,而且还少列出了三种,现做一纠正与补充。同时对因统计与  相似文献   

14.
找错也有乐     
笔者少年时受家父的影响开始集邮,现已退休多年。我常常庆幸有这样一种相伴一生的爱好,深深感受到爱上集邮的最大好处是自己生活得充实而快乐。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邮识的提高除直接向邮友请教外,主要受益于阅读集邮图书、报刊。在  相似文献   

15.
自1982年起,我国出版发行了一批较有影响的集邮类书籍,这些书籍对我国的集邮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些图书的出版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今天,我们仅从其中精选一少部分,也是对集邮活动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16.
我收藏了不少的集邮文献,国内国外的都有,也见过不少自己没有收藏的集邮文献。但当《世界文化遗产邮票鉴赏大图典》放在我面前时,眼睛还是一亮。这是一本我所见过的印刷、装帧最为精致的集邮图书,特向广大同好推荐。世界文化遗产,是个很吸引人的题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伊始,我在香港找到一批一二十年前外国出版的集邮图书。尽管是“老书新读”,但感受颇深,眼界亦随之开阔,并触发一些感想。由此可以证明,真正的集邮是经久不衰的,这也是集邮的情趣所在。我将通过对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从小时候开始收集信封上的J、T票,到现在加入到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医邮会),专门收集医学专题邮品,并开办医学集邮网站(www.medstamps.com图1),进行"为健康爱好集邮,用集邮宣传健康"(图2)的专题集邮之路,与网络发挥的重要媒介作用有关,我在遨游网海的过程中也不断地积累了自己的邮识。1991年,当时我还是大学生,为参加学校的艺术节,试做邮集参展。当时集邮的零星知识仅来自《集邮基础》,邮品信息则是来自集邮报刊杂志上的广告,信息获得较艰难。1999年北京世界邮展期间,中国集邮信息网新设了世界邮展专栏。虽然只是报道了少量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集邮文献热得很,出现各类版本的集邮文献,数量多了,质量如何? 最近。笔者对自己手头的几部集邮文献(包括港版)进行了认真的品读和对比,发现质量不高,甚至低劣,值得我们文献集邮者关注。一是文献的内容格调并不高雅,许多文章以讹传讹,误导消费者(读者),甚至有些错误。有的港版图书,就是作者多年来发表的文章的汇编,不加甄别地汇编自己的文集,如果单是为了自己欣赏、回忆之用,也无可厚非。关键是将这些文献拿出来销售或赠送,阅读这些没有什么价值或是错误内容的文章,得不到身心愉悦的感觉,却多了一些悲哀,浪费了他人的时间,确实不应该。  相似文献   

20.
香港的集邮图书以工具书为主,而工具书中又以目录为主。汇集资料依照某种方式编排,供查检用的图书为工具书,一般依类别、依笔划、依部首、依字母顺序进行编排。集邮工具书有:一、集邮辞典、集邮百科全书、集邮年鉴或图鉴、集邮手册;二、集邮书目;三、集邮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