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意义、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现状,提出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具体说明了课程体系实施建议,努力为高校安全教育逐步列入基础教育必修课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立足于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课程建设中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进行调研,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四化"建设模式,探索建立课程评价与动态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第一课堂的日益完备,专业知识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但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自2006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立足于辅导员“德育教师”身份,以辅导员日常工作为主线,贯穿学生四年生活、隶属第二课堂。与其他课程不同,该课程以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两门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选修两门选修课为牵引,采取课堂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剖析、影音赏析、专题讲座、素质拓展等形式授课,目前该课程体系已经日渐成熟,成为软件学院学生素质提升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4.
对贵州、云南和四川三地共13,563名3~6年级农村小学生的安全自护能力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具备基本的安全自护能力,但在不同安全领域的能力发展不均衡,学生应急自救能力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其安全预防能力;农村小学生的安全自护能力随年级增长而缓慢提高,但提高速率逐年加快,5~6年级是学生安全自护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农村女生的安全自护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安全自护能力明显高于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学生,留守学生的安全自护能力明显低于非留守学生.加强农村安全教育应重视农村安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学校应急自救教育水平;丰富农村学校安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安全自护能力均衡发展;完善农村学校安全课程设置,构建"螺旋式"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保证农村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时间,推动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化;加强多方联动,共同助力农村留守学生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教育的中学阶段,由于课业任务紧迫,升学压力大,很少有学校为学生安排形体训练课程,对学生的内在气质及人格的培养十分欠缺。近年来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形体气质方面的培养教育,特别是对纠正女大学生从前留下的不良姿态,专门开设形体课程培养她们优雅端庄的气质。本文对高校的形体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指明了形体训练课程和女大学生气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希望对如今的高校及女大学生本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大学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这个主题,对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知识与理解、技能与能力、和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及环境教育的态度,发现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开展得不够充分,学生参与不够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来,鼓励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走向校外。  相似文献   

7.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目标,关注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强调课程资源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注重教育方式的自主性和渗透性。其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专题训练课程、实践活动课程、艺术陶冶课程以及微环境文化课程等,充分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管理能力是学生终身从业与发展的核心通用能力,开设管理训练课程对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华南农业大学结合社会、学校与学生三方面的实际创建通识性管理训练中心,明确了管理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并采取适当的运行模式,构建"分层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开展对非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训练,取得了良好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9.
高校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完善主体性的适应指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是教育的主题和实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学生在教育中主要是通过课程获得培养。从这种意义上说,课程是学生精神建构、主体性发展的主要途径。首先对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其次,提出高校课程体系应是发展大学生主体性的主渠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高校课程体系构想。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低碳经济和我国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急需大量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光伏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创建"两平台+能力模块"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两平台"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应用能力培养;"能力模块"是指在课程体系或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多个课程组合或实践教学环节组合,形成多个教学模块,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各类校园危机事件中表现不佳,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对大学生危机教育与训练的忽视和大学生自身应对校园危机的能力薄弱.高校可以尝试从推进危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危机情景模拟演练、加强国际和地区间的危机教育交流与合作、强化校园危机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危机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应急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形式多样,结合地方综合性大学实际,确立健康教育课程地位与目标,改革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实现机制,发掘综合性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2、3、4"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系统完善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校大学生健康教育主渠道.  相似文献   

13.
对河北、贵州和云南三地共19693名城乡3~6年级小学儿童的安全应急能力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不同领域安全应急知识的掌握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学生不同领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趋势不同,5至6年级是迅速提升的一个阶段;女生的安全应急能力略高于男生;西部地区学生的安全应急能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安全应急能力明显高于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过低会对学生安全应急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学校安全应急教育应坚持系列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建构科学的小学安全应急课程体系,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小学安全应急教育体系,逐步缩小东西部学生安全应急能力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构建由专业认知、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5个环节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将入学教育、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知识与毕业教育等构建为理论课程体系,两个体系相互融合,由此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五年制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把握好专业认知、职业认知和顶岗实习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对高校大学生价值的体现,认为把拓展训练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顺应当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研究旨在提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提出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工程实习+科研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程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与论文"为"五位一体"的"化工热力学"课程工程教学新理念;精心选择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课题,创新"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内容;采用"以应用为中心"和"合作探究式"的特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化工热力学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化工热力学"课程工程创新教育措施,形成系统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新课程体系。"化工热力学"课程经过面向工程应用的"五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学生在实施创新项目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理念,不是单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训练,培养逻辑推理、思维论证能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具备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内容和结构安排,制定了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及培养策略方案,由引导学生"兴趣驱动"激发创新热情到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课程学习,学生在创新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对外交流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18.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具体场景,学生在这种场景中模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方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是一门融合学前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注重学生实际训练的应用型课程,它与学生的技能训练、见习观察、实习实践等共同构成实践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的学科特征及教学要求,分析采用模拟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阐述了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实效反思。  相似文献   

19.
《集宁师专学报》2020,(3):109-114
本文立足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与教师的认知结构差异,构建以思政课程、综合课程、专业课程三大课程体系的认知结构沟通模型。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科技加持的亚文化自信"特点,通过"真实情景再现"引导改变学生片面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正确认知教师政治思想现状,提出改善教师思政水平。基于交互认知模型分析,构建教师与学生"彼此充分理解"的心理沟通机制,实现教师对学生"充分理解前提下"交互认知的课程思政效果,达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人文教育、专业能力教育三者"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20.
为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共情能力,笔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途径设计适用于45人以上的共情训练方案,选取了广西某独立学院经管系3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组,3个班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以班级为单位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共情训练内容;对照组合班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过程中未加入共情训练内容。学期结束时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共情能力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1班大学生的观点采择、想象、同情关心和共情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个人痛苦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2班大学生共情因子分和共情总均分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3班大学生的想象和共情总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点采择、同情关心、个人痛苦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途径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但共情干预方案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