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说《金陵十三钗》是非常适合拍成电影的作品,强烈的戏剧冲突、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其极具话题性。正是这种话题性引起了电影制作人的浓厚兴趣。与小说相比,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小说的女性主义视角到电影的英雄主义叙事,完成了对南京大屠杀中妓女拯救女学生这一故事的电影化表达。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张艺谋导演的新片《金陵十三钗》入手,试图从其电影的叙事主题、风格、镜头语言几个方面来分析张导电影近二十年来的国际化进程。这个进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东方奇观"式的镜像语言来表述原生态的中国文化;本世纪至今,从《英雄》、《十面埋伏》到《金陵十三钗》,对以好莱坞为首的欧美电影制作经验的模仿作为国际化的主体策略,以此融入世界主流电影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3,(14):119+116-118
"感触颇深啊!""真美,美得让人心动。"在欣赏完山西大学舞蹈系师生共同演绎的舞剧《金陵十三钗》后,观众们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舞剧《金陵十三钗》灵感来自于严歌苓的同名小说,由音乐学院舞蹈编导系王力蓉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自掏腰包自编自导。2012年11月1日,舞剧《金陵十三钗》在历时半年多后完成最后的彩排。记者了解到,《金陵十三钗》这一舞  相似文献   

4.
随着历史意识的演进、审美观念的变迁,电影艺术的“后屠杀叙事”已成为类型创作的主流,并以鲜明的审美特征与传统的屠杀叙事拉开了距离.从《金陵十三钗》的小说与电影文本的个人化叙事中可见,严歌苓与张艺谋的文本均在参与“屠杀叙事”的过程中建设了自己的主观文本,成为印刻着主观视角并参与进政治的、性别的、大众化等多种话语的“后屠杀”叙事代表,展示了当代艺术思考的多元与丰富.  相似文献   

5.
作为深受全球化电影制作模式影响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在叙事策略上简化人性,打造救赎主题;注重色彩感官享受,凸显明星身体.以传奇式的叙事策略消费南京大屠杀题材,最终使影片沦为全球化视阈下的大众感官影像.  相似文献   

6.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由于现代传媒的传播方式不同,影片对小说的叙述视角、人物形象以及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都进行了二度加工,这些加工同时也是为了迎合现代社会语境的变化,迎合大众市场下商业化和世俗化的需要,造成了小说原著文学性的流失。  相似文献   

7.
近日,随着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热映,原著《金陵十三钗》及作者严歌苓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严歌苓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其小说往往从人性入手,将人物置于极致的生存环境中,深入挖掘人性深处蕴藏的丰富深邃的内涵。《金陵十三钗》就为我们再现了战争这一生存绝境下人性的善恶美丑。  相似文献   

8.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2011)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西方主流媒体对该片大多持否定态度。抨击主要集中于大屠杀叙事中性别元素的征用和以女学生为叙事视角的使用。本文认为西方批评话语的深层逻辑不是基于彼时的历史事实,而是基于今日的“中国想象”。  相似文献   

9.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但二者也有相通的审美意义和叙事效果,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叙事不一定高于或者低于小说本身的文字叙事.成功的改编往往使二者各显神通又相得益彰.通过对小说《可爱的骨头》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与电影所显示的不同的叙事魅力,阐明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再创造,既和原著呈现多重交叉的互文性关系,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电影《归来》的上映,使近年来炙手可热的编剧严歌苓再次受到关注。不论是其哪种题材的作品,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边缘人及小人物进行全新的阐释,而作品中故事性与视听感并重的叙事风格,也使其具有极强的改编艺术价值。通过对《金陵十三钗》《少女小渔》等作品的分析,指出严歌苓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叙事风格是其被改编的主要原因,进而揭示出严歌苓小说改编热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电影《色·戒》的成功,与其同名改编的张爱玲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色·戒》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出发,重新审视《色·戒》文学与电影艺术性的差异,来探索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当今文化时代的紧密结合。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策略和意识形态上,此类现象在两类文体中很多例子与之相对应。本文主要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并介入《色·戒》的主题,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2.
对于1937年南京陷落的文学书写十分丰富,上个世纪80年代,巴蜀作家李贵的小说《金陵歌女》及其改编的电影《避难》都集中地刻画了金陵歌女形象,借以表达文化寻根的诉求和爱国主义情怀。无独有偶,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也表现出相近的文学景观,严歌苓借鉴李贵的叙事内容,依凭中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传达出海外华人的文化民族主义。海外与本土文学创编的交融互动,为当下全球化的潮流留下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3.
据《钱江晚报》消息,12月15日,美国电影金球奖公布最佳外语片提名,《金陵十三钗》上榜,与此同时,《金陵十三钗》已经引来网络上的质疑声。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12月13日在其微博上发表了文化评论《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把《金陵十三钗》说成是一部情色大片,还说"张艺谋公式=情色+暴力+苦难题材+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电影开始用非线性叙事结构进行叙事.引发了对电影叙事模式的更多关注。根据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意识流作品《达洛卫夫人》再创作而成的现代主义小说《时时刻刻》,其同名电影运用不同于传统线性叙事的独特的套层时空结构来进行叙事.巧妙地将小说中三个不同时代的三个故事与三位女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部穿越影片的主轴,使整部影片浑然一体.为影片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更深刻的依据.同时也为电影主题提供了多种诠释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互文性理论视野中,《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大屠杀》、《圣经》以及《羊脂球》这三部作品在主要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互文性,使得小说《金陵十三钗》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与同名电影在叙事上有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小说和电影都综合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和限知叙事视角,结构上具有鲜明的直线式结构和顺序式结构特点。小说与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两者在叙事手段上不同:小说是文学语言叙事,而电影是采用影视造型叙事;在叙事主题上,小说和电影是相似的,都赞扬了主人公的硬汉子精神,但是1958年美国拍摄的故事片《老人与海》对爱的主题的开拓更为深入,与原著相比主题更丰富了。  相似文献   

17.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是对菲茨杰拉德著名同名小说的最新改编。自2013年5月在美国首映以来,受到文学界与影视界的关注,评论不断,但其中鲜有从创伤叙事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其实,整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影片叙述者尼克创伤——疗伤——伤愈的过程。导演巴兹·鲁赫曼对创伤叙事理论的运用不仅深化了作品主题,也充分展现了创伤叙事的独特魅力。本文将试图从创伤叙事角度出发,对这部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代电影对叙事方式的探索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湘南学院学报》2019,(3):57-59
电影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极具个性化的精神作品,小说到电影中间存在着改编剧的叙事转换问题。从冯小刚导演改编严歌苓小说《芳华》的叙事转换入手,分析两种不同叙事类型在叙事视角、叙事时空、情节方面发生的转换,以及两者之间的微妙差异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严歌苓,美籍华人,著名作家、编剧。1957年生于上海,后赴美留学。出版作品有《扶桑》《天浴》《小姨多鹤》《少女小渔》《白蛇》《金陵十三钗》《第九个寡妇》《陆犯焉识》等,屡获国内外大奖。2011年,《金陵十三钗》被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公映,产生过较大影响。《毕业歌》是严歌苓最新创作的一部抗日题材的小说。它以当时大街小巷广为流行的爱国歌曲为书名,描写了王沐天、桑霞、洪望楠等一批年轻人自发参加救国运动,与特务、汉奸、日本兵斗智斗勇的故事。选文中的王沐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主人公,他当时只有十几岁,作者娴熟的文笔、细腻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他一腔热血、初生牛犊不怕虎却行事鲁莽、头脑幼稚的少年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如见其人。在一次次的斗争中,王沐天逐渐成长起来,最后加入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本期,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位抗日少年的"英勇"事迹。  相似文献   

20.
曾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的《肖申克的救赎》,是电影作品对小说作品进行成功改编的范例。对比小说的叙事特征,电影则根据自身的叙事交流模式,侧重利用其特有的叙事结构元素来营造视觉幻象以表达主题。《肖申克的救赎》改编的成功,体现了小说与电影的可转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