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与西欧相较有次数多、规模大、组织程度高等差异。其根源在于中西封建经济结构的不同。把农民战争的这些差异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停滞”或“长期延续”的原因,是农民战争比较研究的误区。中国农民战争的动力虽比西欧大,但遇到的封建政权镇压的阻力更大。两者抵消后的实际动力反而比西欧小;加之,中西封建经济结构的不同决定着前者动力的作用方向和诱导力量是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后者则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中西社会发展先进与落后发生位移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一般都以为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是农民阶级的斗争、起义和战争即农民动力,但不能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农民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比在西欧封建社会大得多,中国封建社会比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却长一千多年。学者们大都回避从动力角度来探讨。笔者对推动中西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种不  相似文献   

3.
一般都以为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是农民阶级的斗争、起义和战争即农民动力,但不能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农民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比在西欧封建社会大得多,中国封建社会比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却长一千多年。学者们大都回避从动力角度来探讨。笔者对推动中西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种不同的动力形式导致完全不同的两种历史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就中西封建社会农民同土地、土地所有者、封建中央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来探讨中西封建社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差异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一)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农民占有小块土地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先  相似文献   

5.
本文不同意学术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形成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的看法。认为:只不过中国是两级结构;西欧则是多级结构。两种等级结构具备如下本质特征:上级土地所有者都留有相当数量的直辖地:上级对下级占有的土地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下级对上级都有人身依附关系,并为上级纳租、服役。由于两种等级结构的土地所有权与政治权力的分割形式不同,虽使两者存在许多差异,但都是非本质的差异。不过,土地制度这种带根本性事物的差异,对中西封建社会的影响又是有决定意义的,这一研究成果对研究中西封建土地制度提供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不同意学术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形成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的看法。认为:只不过中国是两级结构;西欧则是多级结构。两种等级结构具备如下本质特征:上级土地所有者都留有相当数量的直辖地;上级对下级占有的土地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下级对上级都有人身依附关系,并为上级纳租、服役。由于两种等级结构的土地所有权与政治权力的分割形式不同,虽使两者存在许多差异,但都是非本质的差异。不过,土地制度这种带根本性事物的差异,对中西封建社会的影响又是有决定意义的,这一研究成果对研究中西封建土地制度提供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从此,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兼并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伴生物,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 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土地兼并现象是整个封建社会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兼并的势力主要有封建官吏、豪强地主和商人等。土…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秦以后,历代统治者多尊奉秦法,实行秦制,以封建专制统治国家。在西欧日耳曼人最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由他们完成和完善了西欧的封建政治制度以及封建社会发展的节奏和规模。因而,研究中西早期封建政治的不同,对于我们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封建专制政治,在西欧历史上形成封建契约政治①这一问题,或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西欧农奴和中国佃农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状况,对封建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差别的比较,以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一、农奴与佃农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我们要分析封建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把它当作以对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来考察。而在这一对抗中,生产者处于何种地位,是生产的关键问题。由于中西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不同,使农奴与佃农在生产中的地位也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史学界不断探讨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长短不同的各种原因,对中西封建城市在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本文试图从中西封建城市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剖析,从而对中西封建城市各自的历史地位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北魏在从氏族部落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程中,开创了均田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当时的土地兼并现象.它既承认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绝对所有权,同时又允许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土地的买卖自由.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一均田制度,从法令上看来,是一种国家土地所有制。因为它规定了土地的授给和归还,限制或不准土地的买卖,封建政府掌握着对土地的处分权力,而私人则没有所有权。在土地私有制已经很巩固的封建社会里,为什么还能实行土地国有而没有遇到反抗?更具体地说就是:在均田令颁布之前,一些私人地主(也包括自耕农民)已经长期地保有他们的私有土地,为什么一道令文颁布之后,他们便顺从地放弃了土地所有权,而听任封建政府的摆布呢?  相似文献   

13.
封建社会后期,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封建经济开始解体的历史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在十四、十五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封建社会最迟在清代康熙年间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标志着西欧与中国分别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后期。无论是西欧,还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后期商业资本都日趋活跃。但是,西欧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资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中国早期封建地主是从奴隶主阶级中分化而来,那末,西欧则是从日耳曼民族贵族演变而来。来源的差异,使中西地主阶级存在着维系机制、政治经验、文化素养等先天性差异。这些差异,使中西建立的封建经济结构也很不同。这种不同又造成中西地主在富与贫、贵与贱、爵与职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后天形成的阶级地位的差异,表现在阶级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中国地主阶级是自然更新和社会更新的有机结合,西欧则是以自然更新为主。中西相较,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能更多地从被统治阶级中吸收杰出人才,其统治便更加巩固,更加险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西欧却成为资本主义故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汉代私有土地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经济手段,即土地买卖;二是通过政治权力、政治手段实现的,后者是汉代封建地主阶级得到土地的主要手段。汉代土地所有权常随着政治权力的运动而发生转移;土地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但受到种种限制;且常常存在着超经济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本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由于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的不同,中国和西欧封建农本经济在土地所有制、农奴(农民)社会地位以及经济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的地主制经济具有顽强的自我再生能力和韧性,结构异常稳固,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能长期延续下去的原因。西欧的领主制经济则缺乏弹性与活力而易于瓦解,有利于向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过渡。  相似文献   

17.
在欧洲封建社会前期的土地分封制经济形态下,占有土地和农奴的封建主,一般称为领主.领主以分封的形式占有土地,可以使用,甚至也可以继承,但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或皇帝.领主对于农奴不仅在经济上进行剥削,政治上进行压迫,而且可以支配农奴人身,把农奴转让、买卖等.这种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不同于欧洲封建社会后期的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欧洲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变为封建主的私有财产,土地占有权演变为所有权,土地领属关系变成了所有关系,领主变成了地主.农奴也获得了人身解放,解除了对领  相似文献   

18.
漫谈史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垚,北京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兼学位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从事世界中世纪史及古代社会比较研究,著作有《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英国封建社会研究》、《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我们所说的富裕普通工商业者,是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来存在的并一直占着很大势力的官府的和与封建土地所有权、封建特权结合在一起的工商势力相区别的.在封建经济正在兴旺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一般说官府的和封建土地所有权、封建特权结合在一起的工商业几乎不可能变成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经营这类性质工商业的阶级势力也很难转化为资产者.封建大地主、大官僚或封建性的大商人,只有在封建经济衰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开始解体和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转化为资产者,特别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儒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那末,天主教神学则是西欧封建文化的核心。这两种主体文化作为封建的上层建筑,都曾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制度,使之长治久安。但是,儒学所维护的中国封建社会,显得更为巩固,使中国由先进转向落后,变成了半殖民地社会。且儒学的影响仍然残存着。天主教神学所维护的西欧封建社会,却顺利地为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使西欧各国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天主教之提倡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等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完全消逝。因此,比较研究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两种不同主体文化的兴衰过程及其影响,并进行反思,很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