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虚词在诗中不但有结构实词的作用,而且在表情达意上还有其特殊的功能。甚至可以是一个诗眼,有画龙点睛之妙。故刘淇云:“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助词辨略》序)运用虚词可以造成一种转折,从转折中表现诗人的感情。如“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晚唐兵连祸结,农民流离失所,以致田园荒  相似文献   

2.
“绿水青山枉自多”是毛泽东同志《七律二首·送瘟神》第一句。这句诗很多人解作:“绿水青山虽多也没有用。枉自,凝聚着内心的无限感慨。”又有人解作:“绿水青山再多也没有意义或用处。自,加重语气的虚词。”还有人解作:“枉自:空自,徒自;枉:枉然,徒然;锦锈江南的绿水青山虽多也是枉然。”最近又有人把“枉自多”解为:“白白地多,枉自,空自。”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近体诗的语法特点时,举了几种“缺乏动词谓语”的句子,其中“弟三种是保留副词,省略动词”,并且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杜甫《送远》:“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另一个是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既然是省略,就应该能够把省略的东西补上。可是该书却说:“副词后省去了什么动词,很难确定。”其间的自相矛盾,显而易见。郭锡良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下册)讲近体诗的句法,也谈到了省略。观点与王力先生完全一样,只不过换了两个例句。一个是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相似文献   

4.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在《蜀相》中用敏锐的眼光欣赏台阶上毫不起眼的小草,从中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习作评价中老师也应该智慧地使学生“春暖上身”,智慧地用诗人的眼光、诗人的感悟、诗人的情怀,去发现、  相似文献   

5.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外观形态上具有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现分述如下 :绘画美。诗人在描述他构想的生活意象时 ,是以绘画的线条、色调作为框架或基点的 ,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诗歌所提供的语言符号加以绘画性的描述。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紧扣“涧”下笔 ,“独怜幽草涧边生”是涧边之景 ;“上有黄鹂深处鸣” ,是涧上之景。诗人俯仰上下 ,收尽了西涧的优美景色 ,形成完整的山水画幅。画幅里 ,百草丰茂 ,都郁郁葱葱 ,是一幅暮春时节的景象。诗人虽…  相似文献   

6.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为一字或几字炼得好而境界全出。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相似文献   

7.
炼字     
考点分析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炼字就是推敲用字,使言辞准确恰当。在一首诗中,诗人反复锤炼推敲的某一字,也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情感,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所炼之字是为了提高通篇诗词的表达效果,因此,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而意境全出。这样就必须要求炼字要切题、切情、切境。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三类词。同时,古人还有炼句、炼意之说,炼字的目的就在于炼句、炼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道的就是自己在写诗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在唐诗,宋词中,分别写的是我省两处名胜古迹。其出处,一为中唐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诗曰:“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诗人在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罢任滁州刺史  相似文献   

9.
在《从“日”纽字看虚词的“声近义通”》一文中,我们就虚词语法作用的相通现象及其起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将“声近义通”之训诂学方法运用于虚词研究的科学性及体系性,我们从王氏《经传释词》一书中择出使用较多而且较规则的“某犹某也”例十四条,再作声母和韵母上的具体考察,希望能窥一斑以见全豹.  相似文献   

10.
黄鹂诗话     
黄鹂,也叫黄莺,有“金衣公主”之称。在历代文学家的眼中,黄鹂是春的信使,是热闹、生机、快乐的象征,是真善美的化身。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句,以黄鹂和百花渲染了明丽活跃、充满生机的春景。在古代诗人笔下,黄鹂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锤炼虚词     
一般讲炼字炼词时,只讲炼实字实词,不大讲炼虚字虚词。其实,古今作家在写作中也很注意虚词的锤炼。在古典诗文中,虚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的艺术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让人捎走后又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使文意大为增色。这都是妙用虚词的有名的例子。在古典诗文中,善用虚词的例子是很多的。下面再举两例,略作…  相似文献   

12.
我看过不少电视广告,最欢的一则要数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中插播的“保护鸟类”公益广告。在一个鸟语花香的大森林里,有一棵老树,高高的树枝上有一个漂亮的鸟窝,里面住着四只小黄鹂。在黄鹂妈妈的精心喂养下,小黄鹂的翅膀长结  相似文献   

13.
诗文赏析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有些声音是响亮清脆的,容易使人联想起快乐的情绪;有些声音是重浊阴暗的,容易使人联想起忧郁的情绪。”古今诗人借鸟鸣而动诗情,大有人在。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中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诗人借黄鹂的鸣叫而动诗情,抒发了欢快激扬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14.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中唐初期诗人韦应物(737—7927)的一首山水诗,在我国念过初中语文的人几乎都能背诵。然而,我们都读懂了吗?比如说,“幽草”指什么?四句诗是否有寄托?诗的魅力何在?通行的唐诗选本都未对“幽草”作出解释。《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依据《诗经》中“有芄者狐,率彼幽草”,  相似文献   

15.
韩愈修辞技术好,故其诗未容忽视。中国文字特别在韵文中乃表现两种风致:夷犹、锤炼。夷犹表现最好的是《楚辞》,特别是《九歌》;散文则《左传》、《庄子》。锤炼要做到“坚而难易”,应如匠人之锤铁;锤字易死于句下,故应注意“结响凝而不死”。若夷犹是云,则锤炼是山,云变化无常,山则不可动摇。老杜最能得此。字之锤炼可有两种长处:一有力坚实,二圆润。韩愈诗用字坚实不及杜,圆润不及孟,但稳。韩云:“六字常语一字难”,每字不轻轻放过。退之诗能锤炼,故其诗字法、句法及客观描写好。如《山石》,“荦确”二字,好。二字对韩愈最合适,韩是阳刚、是壮美;若用“嶙峋”,是阴柔,是幽美。“星垂”可代表老杜,“山石荦确”可代表退之。音节好,散文可以成诗,老杜能之。学老壮者多不知此,仅韩文公能知之,“黄昏”、“芭蕉”二句皆散文而成诗者。中国文学史上有演变无革命,有之者,则韩退之在唐之倡古文为有意识者。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语言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诸方面。一、语言运用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时对那些传神地点化出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应仔细咂摸,反复品味其妙处和作用,看是否用得准确、生动,感情色彩是否浓烈。例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个“垂”字,一个“涌”字,写出了雄浑辽阔的景色;《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写出了武侯祠碧草无人欣赏,黄鹂徒然歌唱的冷落荒凉,尽现诸葛亮身后的凄凉孤寂。要注意记忆一些常见的赏析术语…  相似文献   

17.
《鹤林玉露》中说:“作诗要健字撑拄,曰:要活字斡旋。”“活字”就是虚词,虚词在诗歌中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从虚词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情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能体现出诗人在含蓄蕴藉的诗歌中那些不可言说的言外之意。综观2012、2013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没有一道题涉及虚词的考查,然而,大多数实词还是需要借助虚词才能尽善尽美地表情达意,一些优秀的诗词也正是通过炼虚词显示其高超的艺术功力,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其在表睛达意上的作用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8.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写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诗人当时在滁州任剌史。西涧在州城之西,俗名上马河。诗中描绘西涧春雨中的景象,题意显豁,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黄鹂》是孙犁散文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课的范文。文章将黄鹂视为美的象征,精心描绘黄鹂在不同境遇中所呈现的不同神色形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痴爱、向往和追求。笔者捧读此文,在理清了该文的意境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分析法,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自读导言〕  孙犁称得上是一位“美文”作家,他写于1962年的病中杂记《黄鹂》是一篇情思境界俱佳的美文。  这篇散文耐人咀嚼的东西很多,要找准切入点,指导学生自读。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内教学容量。  本文教学重心可定在“总体把握文意”上,不必字斟句酌地串讲。  本文教学目标可分三个层面:一、通过对有关“黄鹂”的五次描写的比较,了解作者对黄鹂的喜爱乃至迷恋的态度,并体会作者的爱美之心和对于美的事物的热切追求,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通过对黄鹂在不同环境中的遭遇的分析,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