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飞吧,白鹭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通过垃圾堆中的白鹭,作者看到了自己。和白鹭一样,向往漂泊自由的生活,追求爱与美的人生。在逆境中,他有机会去了解自己、别人,并开辟了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他要和白鹭一样,振翅高飞。作者为我国台湾作家。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篇看似平淡无奇的文章,经老师或别人一指点,就变得大放异彩,仿佛人家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于是就慨叹:“读书万遍,不如明人一点。”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老师或别人面对的并不是一篇死的文章,他们看到的是作者通过文字展示给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则没能突破语言——尤其是一些看似平常的语言所造成的障碍,没能走进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和作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一、虚实相生,别开生面——画笔手法的运用。曹雪芹写人深得绘画之妙法,常常通过他人之口说、耳听、眼看、心想,远伏近铺,层层皴染,塑造富有立体感的鲜明形象,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林黛玉进贾府后,宝、黛虽未谋面,但在实写黛玉的同时,“得间便入”,虚写宝玉。作者首先通过别人之口“说蛊玉”,通过黛玉之耳听宝玉。王夫人向黛玉介绍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不要去招惹他。  相似文献   

4.
从“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到“执着于描绘自己的故事”,那是一种飞跃,是一种对人生认识的突变,也是从少年到青春期的转变。作者从小喜爱看书,常常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人生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别人的故事里蕴藏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它让人懂得生活,懂得社会,获取知识。所以,小时候的人们,都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以此关注人生,充实自己。长大了,作者的阅历增长了,联想到自己的成长道路,认识到自己也有令人羡慕的故事,“当我们醒来,走进现实的阳光里,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故事原来也这般亮丽迷人。它不仅打动自己,也一样打动别人,我们不是…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序”、“跋”"序"和"跋"都是文体名。"序"是写在书籍或文章前边的文字。"序"是序说作者著书立说的缘起以及该书、文的要旨、体例,介绍写作的经过等等。起初,都由作者自作,后演变为请人代序或为别人作序。请人代序的第一人大约是晋代的左思,为别人作序...  相似文献   

6.
季明媚 《新读写》2012,(4):24-25
通过对大人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的描述,小作者生动地表现了对于一直以来被迫与“别人家的孩子”此较的无奈与不满,以及对大人鼓励的强烈渴求。这是一个好话题,引入深思,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位秀才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天下文章属三江.三江文章在吾乡。吾乡文章数舍弟,舍弟向我学文章。”这首诗的本意在于吹嘘自我.可作者并不着意于自我,而是夸奖别人,由“天下”到“三江”,由“三江”到“吾乡”.由“吾乡”到“舍弟”,层层比照优选,“舍弟”拔得头筹,然而,结尾却突然一转.  相似文献   

8.
我行我素     
数百年前,但丁留下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几十年前,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好像与两位伟人心有灵犀。小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自己成长的一段心路历程:由模仿别人的言行、在意别人的评价到选择自信、放飞个性。只要你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就当勇往直前.抛开世俗的眼光和冷语.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学设计》2006,(5):38-38
赞美别人和接受别人的赞美都是非常平常,而且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英美人在听到别人赞美时,通常用“Thank you”来回答。比如,别人说你的衣服很漂亮,你就应该说“Thank you”,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哪里哪里”或“一般一般”,通过“自贬”来达到谦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我的表弟很可爱,他小小的年纪,却很会出鬼点子,撒娇、欺骗和戏弄别人呢!譬如他吃了一根冰棍,还想吃第二根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讲,他都要想方设法再吃到第二根。又譬如他去逛街的时候,高兴起来就走几步,不高兴了,就一步也不走,赖着要别人抱,还会想出鬼点子来,戏弄别人,非达到目的不可呢![求美片断]看出,小作者所选的材料很吻合,是能表现“表弟”性格特点的。但就是小作者没有让“表弟”出场,以他自己的行为、动作“表演”性格特点,而是作者用自己的话把“表弟”的性格特点给简单、概括地介绍了,“表弟”没有给人留下可爱、撒娇、调皮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落花生》是人教版九义教材语文第八册中第五组的一篇记叙文,讲了作者一家在过花生收获节时。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做怎样的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我们最强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这是本书的作者刘墉说的一句话。通过这一句话, 我才真正地理解到为什么作者要把这本书取名为《超越自己》。这本书是刘墉在他的独子刘轩考入全美国最著名的史岱文森高中的第一年,写给那位怯生生的年轻人的一系列的信,教导他怎样面对限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教他怎样发挥潜能、超越自己。“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多么精辟的一句话呀!它久久地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在平常的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竞…  相似文献   

13.
总的来说,英国人表示礼貌的习俗一点也不拘泥,见面时的问候也不复杂。比如,说一声“早安”,或者隔着马路亲切地招招手,就已令人十分满意了。人们只有在初次引见,或是在特殊的场合,或是在表示赞同或祝贺时才握手。所有的礼貌都基于这样一条基本原则:关心别人同时也很得体地感谢别人的关心。在麻烦别人时,比如从别人前面穿过、打断别人的谈话、或向陌生人打听,要先说一声“Excuseme”表示歉意。“Sorry”是对偶尔打扰或失礼表示后悔。当你无法同意某个请求或暗含的请求时,如“我能借用你的笔吗?”、“现在几点了?”或“有没有7…  相似文献   

14.
王艳云 《家庭教育》2005,(6B):55-55
4岁的文文总爱自己“造词”,别人都说“一片云”,他偏说“一飘云”;别人都说“一条裤子”,他却说“一又裤子”……  相似文献   

15.
此书的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这话是颇有见地的,因为要超越别人只须比别人更努力用功即可,而要超越自己,却是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极度挑战!作者刘墉先生在书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真切的故事,每篇故事的末尾还为我们讲明了一个个故事所揭示出的道理。不知不觉之中,这本书就被翻到了最后一页。合上书页,觉得好像胸有成竹似的,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使我那般自信,大概是那种“早上听到道,晚上死去亦足矣”式的满足和喜悦吧!好像自己一下…  相似文献   

16.
王卫贞 《班主任》2000,(8):24-24
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故而“讲理”和“不讲理”便成为评判某个人或某一事的标准。讲礼,则要求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尊敬别人,体谅别人,故中国又有“温良恭俭让”之说。  相似文献   

17.
王静 《教学月刊》2011,(6):27-29
议论文,毋庸置疑,是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是为表达"我"的自得之见。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并未真正领悟此中要义,写作时多的是附和别人的思想,多的是为印证别人的看法而搜肠刮肚寻找新鲜例子。材料堆积,以叙代议,人云亦云,有印证而无“我思”,已成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通病。针对这一现象,如若仅借助写作技巧层面上的辅导,诸如“围绕观点精练表述材料”“分析材料照应观点”等,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笔者认为,首先要在观念上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教学时,不妨给学生找“一面镜子”,让他们自我观照。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阅读     
《现代语文》2005,(10):21-37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作者看来,春天不仅是一种风景,还是一种心情,一种情绪,是掩在热闹繁华深处的“快乐、活泼、力最、生命”,这是春天的本质。因为作者深刻钡晤了春天的本质,所以感受春天的方式就与别人不同。作者不只是用眼睛寻找春天,更注重用心灵去感受春天,感受春天所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王琼 《教育导刊》2004,(24):25-27
爱因斯坦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要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首先要能准确判断别人的情绪,知道别人是“乐”还是“忧”,这就需要有较强的情绪识别能力。这样,在与对方情感的共鸣中,才能有效地理解别人,并使自己得到别人的理解、喜欢和帮助,从而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20.
提问:“青春痘长在哪里最不担心”?回答:“别人脸上!”——作者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